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五单元冲突高秋芳.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7844148
  • 上传时间:2017-09-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7.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教案专用纸 1五单元 冲突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冲突”这一主题,选编了五篇课文,有中国的戏剧、寓言,有国外的小说、散文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类矛盾冲突,是教育和培养青少年的重要任务这些文章写了少年儿童的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切合学生的思想感情,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矛与盾》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鹬蚌相争》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相互谦让,化解矛盾冲突《小抄写员》通过讲述叙利奥默默忍受父亲的误解,偷偷帮父亲抄写邮签挣钱养家的故事,赞扬了小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大自然的秘密》通过幼龟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人场面,告诉人们自然万物都有其生存的规律,人类不要坡缓自然界的生存规律,否则会给生物带来灾难《我看见了大海》通过记述一个残疾女孩在继父的帮助和引导下,克服困难,不断成长的过程,告诉人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甘落十二为使臣》通过描写甘罗 12 岁出使赵国,化解矛盾,实现秦赵两国交好的过程,塑造了甘罗年少有为,才识过人的形象,赞扬了甘罗机智勇敢、忧国忧民的品质,表现了甘罗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承担国家安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学生会自主学习、具有合作探究的能力,能读懂课文2、学生善于提问,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最后获得自己体验和感受和对问题的正确认识3、学生围绕“文中主人公是怎样化解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的”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获得感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难点:1、学生会自主学习、具有合作探究的能力,能读懂课文寓言二则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3、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学习重点:1、理解寓言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2、背诵课文,会默写学习难点: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学情分析:教材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道理鉴于学生已有第十一册的学习基础,而且已经掌握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我采用了“读”(文)──“写”(注释)──“想”(句意)──“说”(交流)──“想”(寓意)──“举”(例子)的教和学同时并举的方法进行授课矛与盾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教案专用纸 2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 ,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语言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设计图意:复习成语,知道许多成语都来自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二)读通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3、指名 2-3 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齐读全文、分组互相读等形式把文章读通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先读通课文,再试着读懂课文,在读懂的基础上总结寓言所带给人们的启迪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

      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教案专用纸 3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必做: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吹嘘、锋利、张口结舌任选其中两个词各说一句话选做:1.扩写《矛与盾》2.选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例诠释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的道理3.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设计意图:通过背诵,进行积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寓意的理解鹬蚌相争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3.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学习重点:1、理解寓言中所蕴涵的深刻道理2、背诵课文,会默写。

      学习难点:能说出重点语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学情分析:《鹬蚌相争》一则寓言,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为完成本则寓言教学任务只用一课时,所以,指导书写难字“鹬”,理解重点词语“互不相让”,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要融入其中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不够深刻,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需要课上教师的引导,读中感悟,反复研读一、复习与回顾1、背诵《矛与盾》,并说一说寓意,教师简评2、今天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板书课题,并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3、解题并质疑:4、鹬和蚌之间的争斗鹬和蚌之间为什么会争斗?结果是怎样?让我们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结合译文了解课文大意鹬 yù 蚌 bàng 啄 zhuó 箝 qián 喙 huì2、同学之间互相读文,注意纠正字音,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教案专用纸 4(讲了鹬蚌互相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自己出声读原文、同桌互相读、指名读文等多种形式的读设计意图:深刻理解的前提首先是要“读懂”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导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识记生字,把识字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并了解“鹬”和“蚌”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由“复述”到“概括”等方式使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就像及时雨一样点点入地,润物细无声3、三、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寓意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是怎样产生的?1、出示原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故事的起因)①用现代文讲一讲句子的意思②解释重点词语如:曝:晒;喙:鸟兽的嘴③想想画面,练习朗读2、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故事的发展) ①出示原文: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②指名读,并简要讲解本句的意思③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雨:名词用作动词指下雨;即:就,就是;谓:对某人说④分角色读文过渡: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⑤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⑥听同学读文,你想象鹬和蚌相争的局面,能用哪些词语形容。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3、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① 出示原文:两者不肯想舍,渔者得儿并禽之故事的结局)② 重点词语的理解:舍:放下,放弃;并:一起,一并;禽:现在“擒”捕捉,捉住③ 造成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原因?(两者不肯想舍)4、揭示寓意:鹬蚌双方筋疲力尽,而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这样一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5、学生读文,交流① 指名回答:《鹬蚌相争》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相互谦让,化解矛盾冲突② 板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③ 齐读原文,尝试背诵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学生对阅读内容必然有个性化的反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联系生活阅读体验,使自己学得更自由,读得更精彩四、拓展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设计意图:想象力是一种认识能力,是构成学生智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设计了这一读写结合的训练这一训练,不仅是对寓言的一个深化,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且通过学生续编故事,达到让学生自己明白:在生活中要理智,懂得互相谦让的目的。

      这比通过教师之口说出来效果要好得多!)五、作业必做1、完成小状元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教案专用纸 5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3、用这两则寓言故事来解释“矛盾”选做:续写《鹬蚌相争》小 抄 写 员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学生能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来解释文章主题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1.感受叙利奥对父母的关爱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来解释文章主题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全面,而且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他们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感悟能力也不错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了解文章的作者1.齐读课题,质疑、解疑2.什么是抄写员?本文说的小抄写员是谁?(抄写员指照着原文抄写的人本文中的小抄写员指的是叙利奥3.了解本文的作者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一书。

      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1866 年参加意大利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后来曾加入意大利社会党所写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描写学生生活,带有感伤情调,其他作品有《公共马车》、《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