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继畲与京师同文馆.doc
8页1徐继畬与京师同文馆(林齐模 北京大学校史馆;顾建娣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摘要:摘要:徐继畬是近代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思想的超前性曾经是导致他丢掉官职的重要原因之一时势的变化却又使迟暮之年的他重新回到政治舞台的中央,成为总理衙门大臣和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在围绕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招考科甲正途人员一事的论争中,他与总理衙门的同事们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却遭受到实质上的挫折同文馆的扩大计划没能如当初设想的那样实现,但是徐继畬和同事们的努力毕竟为同文馆创造了通向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可能性关键词关键词:徐继畬 同文馆 总管大臣1865 年暮春的一天,在山西五台县东冶镇的一处老宅中,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匍匐在地,诚惶诚恐地接受圣旨这位老人就是《瀛环志略》一书的作者,曾经做过福建巡抚的徐继畬与林则徐、魏源等一样,徐继畬属于近代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如果从纯粹知识的角度来看,1848 年出版的《瀛环志略》表明徐继畬在某种程度上比林、魏等人对外部世界了解的更加深入或许正是由于徐继畬对于西方世界的认识超前于他同时代的人, 《瀛环志略》出版后并不为大多数人欢迎咸丰皇帝继位后,清朝朝野对西方的态度明显趋于强硬。
由于在福建巡抚任上处理英人在福州租屋一事招致一些闽籍士大夫和京官的不满,徐继畬连遭弹劾,于 1851 年被召回京城,降为以四品京堂候补一年后,他因上“三渐宜防疏”受到咸丰皇帝的公开称赞,被任命为四川乡试正考官这令许多人很惊讶,那些反感徐继畬的人们肯定对此很不舒服,于是不久徐继畬便被人揭出他任福建巡抚任中的一起漏报官犯逃脱的失职事件,经吏部议定撤职从此,徐继畬离开官场,回到故乡山西,一晃就是 13 年在这 13 年中,中国经历了两场影响巨大的战争其一是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其二是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政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60 年,北京被英法联军攻占,咸丰皇帝逃往热河行宫,后病死在那里以皇太后那拉氏和恭亲王奕为首的政治势力通过辛酉政变击败以肃顺等顾命大臣为首的政治势力那拉氏和奕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在镇压农民起义战争中崛起的封疆大吏通过惨痛的教训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不再盲目自大,改变了咸丰朝一度强硬的对外政策,开始与2列强合作,并在“自强”的名义下,兴办一些洋务事业1861 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习惯上简称总理衙门) ,作为处理涉外事务的中央领导机构。
为了培养翻译人才,1862 年正式成立了附属于总理衙门的京师同文馆随着清朝统治集团对外政策的转变,政府迫切需要对外国了解,懂洋务的办事人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瀛环志略》的价值,徐继畬的才能和见解开始被世人理解和认可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董恂素来钦佩《瀛环志略》及徐继畬,早在 1849 年董恂还没有位居高位时,他第一次获得此书后,就视若珍宝,反复阅读, “每读一过,又辄萌奢念,不知何日得赋清扬适愿” 正是在他的大力推荐下,1866 年由总理衙门刻印《瀛环志略》 ,广为散布董恂在为该版本所作的序中对于该书与作者的遭遇大为感叹:“特不解当年见是书者,何以不尽谓然……今则连襼一堂,晨夕亲炙,是书亦不胫而走,于以知载籍极博,而其量十世、其量百世,自有确不可易者在,而益叹文章之显晦,又各有其时也 ”1时间的推移和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使徐继畬的价值显现,于是在偏远的山西生活了 13年后,年已 71 岁的徐继畬在 1865 年接到让他进京陛见的圣旨一个外国人曾经从他的角度谈到徐继畬退隐和复出的原因1876 年,在华生活工作了43 年的卫三畏辞去美国驻中国使馆秘书兼翻译职务回美国。
卫三畏在纽约发表的一篇致词中提到徐继畬:“总理衙门中有一位官员,今已去世,1849 年他曾任福建巡抚,出版过描述异域地理、历史的著作,其中的事件主要来自他对雅裨理与马儒翰的问询由于对外国过于推崇,该书的出版使他遭到了贬谪,约在 1851 年他回到故乡以教书为业14 年后,这个叫徐继畬的人被召回朝廷重新为主上服务,原因正是当初他被贬的理由——对外国人的精深了解他这样的人才是开始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急需的在我的建议下,美国政府送给他一幅精美的华盛顿肖像总统曾是他所著《瀛环志略》中颂扬的对象,普安臣先生作为驻华公使的最后一个任务就是把肖像赠送给他 ”2徐继畬于 1865 年秋天到京,11 月 20 日被谕令“以三品京堂候补,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第二年 7 月,被正式授予太仆寺卿的实缺徐继畬到京即被安排到总理衙门,在恭亲王奕的领导下办理洋务奕对他很是尊重与照顾,考虑到他年纪较大,于是向朝廷奏准,特许他可以“不递膳牌”,免除他每日上朝的辛苦时任总理衙门大臣的薛焕将自家的一座院落借给徐继畬居住其他同僚如董恂等对徐继畬仰慕已久,对他自然是优1 转引自徐崇寿:《徐松龛先生继畲年谱》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8 页。
2 [美]卫斐列著 顾钧 江莉译《卫三畏生平及书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4 页3礼有加这一切让徐继畬很是感动,但他毕竟年届迟暮,且已经离开官场十几年,对功名利禄早已看淡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上日益陷于被动应对的境地当时经办洋务对外没有实力作后盾,对内又不被国人理解,往往内外受气对于有过因“神光寺事件”而遭罢免经历的徐继畬来说,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在总理衙门任职是一个“无了休之局”,中外实力的巨大差异让徐继畬看不到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希望所以他在给好友薛焕的信中透露了自己只是勉强为朝廷效力,“至不得不退时,亦无可如何矣1徐继畬任职总理衙门后不久,总理衙门奏请在已经成立的同文馆内设立天文算学馆,并招考科甲正途官员入馆学习此事在当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徐继畬深深卷入其中,并在相当程度上最终因此告老回乡同文馆成立开始几年招收的学生都是 14 岁上下的八旗子弟,名额只有 24 人,所学内容主要是英文、法文和俄文,同时也聘有汉教习教授汉文,只相当于一所小型的语言培训学校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由洋务派推动的“自强”运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逐渐发展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们深感人才匮乏。
于是总理衙门计划扩大同文馆,将之提升为培养高级洋务官员的学校1866 年 12 月,由弈领衔的总理衙门奏请增设天文算学馆,其折曰:“因思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现拟添设一馆,招取满、汉举人及恩、拔、岁、副、优贡……赴臣衙门考试,并准令前项正途出身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少年聪慧,愿入馆学习者……一体与考 ”2今天的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假如这一计划顺利实施,将会培养出一批三、四品以上的学兼中外的高级官员一些国外学者曾评价道:“如果这个建议达到了预想的效果,那么一个清代的教育和文官体制的重大改革就指日可期了 ”3徐继畬是总理衙门中历经道、咸、同三朝的元老重臣,且又是最早接触和了解西方世界的先驱者,他在这次同文馆的扩大过程中被任命为首任总管同文馆大臣在当时以总理衙门为一方,以大学士倭仁等保守派官僚为一方,围绕增设天文算学馆、招考科甲正途出身的学生的论争中,徐继畬无疑是总理衙门方面的重要角色1 《致薛觐唐少宗伯书》 ,白清才、刘贯文主编《徐继畬集》一,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75页2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 ,卷 46,第 3-4 页。
3 (美) 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上卷,第 583 页4总理衙门的奏请获得清廷的批准,但却遭致朝野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一时人言沸腾于是总理衙门方面于 1867 年 1 月 28 日上奏,在批驳反对意见,再次阐述增设天文算学馆、招考科举正途出身的学生理由之后,奏折进而建议将天文算学馆的招生对象扩大到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及进士出身的五品以下京官可以想见如果这一计划顺利实现,同文馆将取代翰林院成为清朝新的储才、育才机构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同文馆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舆论认为同文馆是让正途科甲人员以夷人为师的责难,弈等奏请设立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一职,并推荐徐继畬为首任总管大臣1867 年 2 月 25 日上谕发布对徐继畬的任命:“太仆寺卿徐继畬,老成望重,足为士林矜式著仍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充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惟寺务恐难兼顾,著开太仆寺卿缺,以专责成而资表率 ”1以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倭仁为首的保守派官僚出于捍卫儒家道统的本能,对总理衙门招收正途人员入同文馆跟西方教习学习本来已经强烈反对,现在发现同文馆竟然意欲取而代之,于是一场震动朝野的论争公开爆发了。
1867 年 3 月 5 日,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上折反对总理衙门的计划,认为:“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用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若以自强而论,则朝廷之强,莫如整纪纲,明政刑,严赏罚,求贤、养民、练兵、筹饷诸大端臣民之强,则惟气节一端耳朝廷能养臣民之气节,是以遇有灾患之来,天下臣民莫不同仇敌忾,赴汤蹈火而不辞,以之御灾而灾可平,以之御寇而寇可灭,皆数百年深仁厚泽,以尧舜孔孟之道为教,有以培养之也若令正途科甲人员习为机巧之事,又藉升途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2清廷当日就对张盛藻的奏折作出回应,明发上谕:“前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请设同文馆,专用正途科甲人员,学习天文算术并拟章程六条呈览当经降旨依议兹据张盛藻奏:科甲正途,读书学道,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于士习人心大有关系等语朝廷设立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正途人员用心较精,则学习自易亦于读书学道,无所偏废是以派令徐继畬总管其事,以专责成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该御史请饬廷臣妥议之处,著毋庸议。
”3这道上谕明确表明清廷对总理衙门的支持,并公开批示此事不用再议在这种情况下身为保守派总后台的大学士倭仁只好亲自抗疏力争,请朝廷收回成命1《清穆宗实录》卷 195,同治六年正月,丙子(1867 年 2 月 25 日) 2《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 ,卷 47,第 15-16 页3《清穆宗实录》卷 195,同治六年正月,甲申(1867 年 3 月 5 日) 51867 年 3 月 20 日,倭仁上奏,声称:“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有不可不深思而虑及之者……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且夷人吾仇也,咸丰十年,称兵犯顺,慿陵我畿甸,震惊我宗社,焚毁我园囿,戕害我臣民,此我朝二百年未有之辱,学士大夫,无不痛心疾首,饮恨至今,朝廷亦不得已而与之和耳,能一日忘此仇耻哉?……今复举聪明隽秀,国家所培养而储以有用者,变而从夷,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以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闻夷人传教,常以读书人不肯习教为恨,今令正途从学,恐所学未必能精,而读书人已为所惑,适堕其术中耳伏望宸衷独断,立罢前议,以维大局而弥隐患,天下幸甚!”1在当时朝野多数官僚士大夫看来,倭仁的奏折立意高远,论证慷慨激昂,文辞铿锵有力,充分表达了他们对待西方文化侵略的担忧此文一出,立即被辗转传抄,广泛传播倭仁奏折对同文馆招考正途出身的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总理衙门后来的一份奏折里说:“当御史张盛藻条奏此事,明奉谕旨之后,臣衙门投考者尚不乏人;自倭仁倡议以来,京师、各省士大夫聚党私议,约法阻拦,甚且以无稽谣言,煽惑人心,臣衙门遂无复有投考者 ”2一般正途出身的士人遂都不愿或不敢投考同文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