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沧海预习专用资料.doc
4页观沧海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中原许昌(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二、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三、译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觉得十分庆幸,能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赏析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五、作品简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