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2002—2020)——说明书.doc
54页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 2002—2020) ——说明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 年 12 月11. 虎门概况1.1城市概况1.1.1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东莞市虎门镇位于东经 113°48’,北纬 22°49’, 地处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隅,雄踞珠江口东岸,是海上进入南中国领土的咽喉要道和重要标志虎门东联长安,南濒南中国海,西北与沙田隔河相望,北接厚街,东北是大岭山林场的连绵青山虎门与广州未来的新城——南沙一江之隔,虎门大桥飞架东西两岸,把珠江两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虎门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珠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海上、陆路交通地位突出水运与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水系相通,直达香港、澳门及华南沿海诸港,为省、港、澳三地之经济走廊水路北距广州 74 公里,南距香港 75 公里,西距澳门 83公里,蛇口港 70 公里广深、广深珠、深珠高速公路以及 107 国道均交汇于虎门镇区虎门周围有深圳黄田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珠海及澳门机场、惠州机场等若干大中型机场可供使用,最远的惠州机场相距车程 100 分钟,最近的深圳黄田机场相距车程仅 25 分钟虎门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 3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渔猎聚居。
春秋时期为百越之地,秦汉时归属南海郡,在三国时期此地置靖康盐场,立专官管理,至唐肃宗时东莞立县,其行政归属一直沿用至今因虎门销烟而引发的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虎门作为鸦片战争的事发地,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断代点悠远、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使虎门拥有蜚声中外的品牌效应,而且还继承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1996 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虎门威远岛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新中国成立后,虎门行政区域经多次调整、分置,现在称镇,是东莞市最大的镇级区域1.1.2自然条件虎门镇南临海洋,北靠铜鼓岭(海拔 91 米,102.4 米)和坳垅山(海拔 178.2 米,228.1 米) ,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是一个丘原交错、水网纵横的地带全镇东西宽约 16.1 公里,南北长约 14.7 公里,总面积 178.5 平方公里,现状镇区建成区面积 8 平方公里虎门地区的地质结构比较复杂,但没有全面的地质普查资料城区规划范围内各地段,按工程地质划分可分为三种地带:(1) 丘陵山地地带:一般表土层可作为六层以下建筑物的天然基础2) 冲积层地带:建房时必须进行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 10 米左右3) 水网地带:建房时必须填高地面并做深桩处理,一般桩长在 15 米以上。
根据《广东省地震裂度区划图》的规定,虎门镇为地震六度设防区虎门镇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有海风调节,气候温和,四季常青除每年台风季节会直接或间接受影响外,其余自然灾害很少发生虎门位于珠江黄金水道的东岸,威远岛南面靠近海上主航道处水深 10—12 米,可停泊 3—5 万吨级远洋货轮,附近海面龙穴岛一带有宽广的水域可供外来货轮回旋及临时抛锚,是建设港口码头的理想地点太平河(内港)是天然避风港,水域面积 325 万平方米,河面宽 200—250 米,航道宽 30—100 米1.1.3社会经济条件虎门镇下辖 28 个行政村,3 个居委会截至 2001 年底,虎门镇总人口为 64.07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 11.16 万人,外来人口 52.91 万在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人为 3.92 万人,占户籍人口的 35.1%2000 年虎门镇的 GDP 为 36.26 亿元,在东莞 32 个区、镇中位居第一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 GDP 为 32870 元,在东莞市各区、镇中排名第十,是全国同年人均 GDP 的 4.64 倍2001 年虎门的城乡居民储蓄总额为 100.15 亿元,人均 12.07 万元。
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虎门经济发展迅速在 1991-2001 年期间,虎门镇的 GDP年均增长 18.3%;产业结构已基本完成了非农化进程,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已提升至 92.4 % 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 2002—2020) ——说明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 年 12 月21.2现状特点与问题1.2.1名声大,特点足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掀开了我国近代史的序幕,使虎门成为中国近代史的标志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毗邻香港和深圳,虎门一直是东莞市的门户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口岸尤其是虎门商品批发行业发展迅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也成为虎门重要的产业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长期的外经贸联系,不仅使虎门具有蜚声中外的品牌效应和极高的市场信用度,而且还建立并发展了广阔的市场网络和紧密的人脉、商脉关系1.2.2区位佳,资源丰 虎门雄踞珠江口东岸,是海上进入南中国领土的咽喉要道,是珠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多条高速公路、国道汇聚,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虎门东面靠山,南滨海洋,西临珠江口,境内丘陵、河流、水塘遍布威远岛与城市一江之隔,自然景观资源丰富虎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丰富。
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白沙村明代城堡—逆水流龟村堡、大人山上古城墙、镇口村清代祠堂、抗日名将蒋光鼐故居、民主革命战士朱执信纪念碑,以及威远炮台、靖远炮台、鸦片战争海战馆等丰富的历史遗迹,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1.2.3实力强,发展快1990 年代以来,虎门进入超常规发展阶段在 1991-2000 年 10 年期间,虎门镇GDP 年均增长率高达 18.3%,是全国同期 GDP 年均增长速度的 1.9 倍,比 1990 年增长了 4.2 倍税收总额达 22.09 亿元;当年村镇两级可支配收入为 11.06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约 1 亿美元;出口总额接近 10 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 11.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 42.6 亿元各项经济总量指标已经接近或超过了我国许多县级市和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级市1.2.4产业结构层次低 总体来看,虎门经济质量仍比较差、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基本上仍沿袭依靠低廉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吸引外资来当地办厂、进行贴牌加工(OEM)的发展模式当地各类经济实体的主要收益是土地、厂房租赁费和加工费,处于全球生产系统价值创造链的最末端,利润微薄虎门镇各管理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其中工业总产值最高(南栅)与最低(东方)的管理区之间相差 460 倍,当年可支配收入最高(南栅)与最低(新兴)的管理区之间相差 379 倍。
土地开发受控制地区的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福利较差1.2.5空间小,建设乱虎门全镇域面积只有 175 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已经达到 40 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几个管理区(如大宁、龙眼、镇口等)表现极为明显例如龙眼管理区现有包括山地在内 500 亩地,实际可利用地只有 300亩,由于《基本农田保护法》的出台,限制到每年只能使用 60 亩,不足一个中等厂房面积,即使这样,五年后也将无地可用随着虎门镇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扩展迅猛,各村建设用地占村域面积的比重也迅速增长根据中科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对 TM 影像的遥感解译结果,在 1985-2000 年期间,虎门镇非农业建设用地扩展了 60 平方公里或 2 倍更为严重的是,在土地非农开发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村竞相开发、出租集体土地,导致工业厂房遍地开花,村民住宅建设各自为政,大型、跨村界的区域基础设施和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严重制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形成“村村像城镇,处处是乡村”的半城市化景观1.2.6人口多,差异大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虎门人口以每年 12.8%的速度高速增长, (1990 年“四普”总人口为 15.42 万人,2000 年“五普”为 57.75 万人) ,镇区人口密度(3774 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东莞市(1652 人/平方公里) 。
目前,虎门镇总人口为 64.07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仅 11.16 万人,暂住人口则达到 52.91 万,几乎是户籍人口的 5 倍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约占全部外来人口的80%左右,是虎门最主要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口在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差距巨大在 1995 年到 2001 年期间,虎门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 18.8亿增加到了 100.15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 34.47%村集体收益可观,老人、学生、当地居民均可以享受村集体的各项福利待遇,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增长十分缓慢,也无权享受当地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各种有别于当地居民的管理收费更加重了外来人口的生活负担东莞市虎门镇总体规划( 2002—2020) ——说明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3 年 12 月3由于绝大部分外来工居住在工厂,与当地居民交往机会很少,贫富差距和居住空间上的隔离使外来人口缺乏社会认同感,不能够分享社会劳动成果(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 ,成为游离于当地社会之外的特殊群体1.3主要矛盾分析1.3.1经济快速发展与城乡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虎门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城乡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绿化等的建设却没有跟上。
城乡建设面貌比较混乱,城市建设欠缺艺术品位,居民的整体生活素质提高受到一定的影响1.3.2局部相对有序与整体无序的矛盾一方面,从虎门镇内来看,村一级大部分都能够先规划、后建设但把所有村的规划放在一起,就非常混乱了其根源在于长期推行的以集体土地承包为基础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缺乏全镇一盘棋的统一规划各村各自为政,加上村的地域过于狭小,各村用地彼此参差交错,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布局受到很大限制,必然造成整体秩序混乱另一方面,从东莞市西部各镇的发展来看,也存在着各镇之间城乡建设不协调的矛盾,整体布局无序导致区域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垃圾处理厂等)布局困难,协调难度加大;各镇功能定位重叠,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1.3.3经济增长、人口膨胀与空间资源紧缺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目前虎门镇总人口已经达到 64 万人,经济总量堪与中西部地区一个地级市相比但虎门仅有 175 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可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仅 70 多平方公里这么多的人口 `和经济总量聚集在如此狭小的地域范围内,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进一步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制约但如果因为空间局促就人为限制其发展,则是对虎门良好资源条件的浪费。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虎门的优势条件、充分发挥虎门在周边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值得深层次思考1.3.4对外交通网络发达与城乡建设空间分割的矛盾虎门境内高速公路交汇,107 国道从境内穿越,在周边各镇中对外交通网络最为发达但与此同时,这些高等级的公路纵横穿越,把城乡用地切割成许多部分,造成用地零散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便,空间组织和镇内交通组织难度加大1.3.5农民和农村集体既得利益与政府发挥综合调控作用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地率先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村以村和村民小组为单位发展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但这种发展大都以集体土地投入作为前提,各村发展建设仅从小集体的利益出发,不能顾全大局,与城市健康发展要求的协调发展、统筹安排矛盾很深政府在用地调整、修路、旧城改造中往往为迁就农民和农村集体利益而作出让步2. 规划指导思想与重点2.1指导思想从国际化分工和大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虎门的定位和发展战略问题从区域协调和镇自身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空间资源的重新整合和规划,梳理城乡空间结构,尽最大可能降低城市建设成本和环境代价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留有必要的弹性,为经济建设构筑良好的发展平台。
另一方面,明确空间管制要求,划定生态环境、绿色空间保护控制区,使城乡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区域和虎门规划建设管理政策法规的研究,妥善解决农村、农民集体利益与城市整体利益的矛盾,为规划实施奠定基础2.2规划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