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运输、入库、核对、登记、储存、发放与报废制度.doc
4页血液运输、入库、核对、登记、储存、发放与报废制度一、 血库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持证上岗;血库 工作人员必须工作认真,有强烈的责任心二、 血液的运输与入库:1、 运输血液应使用专用的运血箱;运血箱应密闭、防尘、防雨、 防渗漏;易于消毒和清洗;2、 血液应从成都市血液中心领取,运输过程应符合血液制品的温 度.卫生学要求的条件;全血及红细胞类血液成分应维持在2°C-10°C;冰 冻血浆、冷沉淀应维持在冰冻状态;血小板应以60次/min频率摆动, 维持在20°C-24°C温度条件下运输;3、 血液运到血库后由取血者与血库工作人员进行交接;运输的血 液应有可供追溯的记录;交接时应查看血液运输条件,核对血液品名、 血型、规格、状态及送达时间;双方记录并签字三、 血液入库前的核对:1、 入库时双方对照送血单,核对血液及其制品的数量、血型、献 血条码、采血日期、有效期等,核对无误并检查血液标签、外观等合格 后,双方签字认可;2、 所有血液及其制品必须尽快登记入库,入库前再核对一次送血 单、血型、血量、血液品种、采血日期、血液的外观、内外包装等,准 确无误后方可入库贮存;3、 将检查合格的血液入库,并做好登记记录。
四、血液的储存:1、 储血室应满足卫生和隔离要求,具有防火、防盗、防鼠等安全 设施;应具有应急发电设备;2、 血液储存设备应有可视温度显示,有温度超限报警装置;3、 分类储存:合格血液分晶种存放于2-6°C储血冰箱,按血型、日 期存放于冰箱的不同层次;合格血浆应保存于・20弋以下低温冰箱内; 血小板存放于专用血小板保存箱内22-24°C保存;4、 正确存放:按釆血日期将血液及其成分制品依次放于冰箱框架 内不得挤压,标签向外,不得靠冰箱壁和门存放,血液存放后防止不必 要的开启冰箱门;5、 做好冰箱温度记录:密切观察储血冰箱温度是否在2-6°C范围内 低温冰箱是否在-20°C以下,每4小时一次,每日记录温度6次;6、 密切观注血液质量:随时观察储存血液及其成分制品,有无变 化如:颜色、分界线、溶血、凝块、絮状物、气泡等;发现问题及时报 告并记录;7、 做好冰箱消毒工作:储血冰箱每周消毒一次,用消毒液擦拭冰 箱内各个部位,并做好消毒记录;同时做好储血室内的物表、地表、空 气消毒工作,并做好记录,要求储血冰箱和储血室空气达到二类清洁区 标准,无霉菌生长,细菌菌落〈4cfu/ (5min・直径9cm平皿);8、 做好储血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随时保持冰箱和储室内整洁 卫牛;严禁储血冰箱内存放其它任何物品、防止血液污染,每周检查蒸 发器一次,及时除霜,每月检查清扫冷凝器、压缩机一次,每月检查报 警器一次。
五、 血液发放1、 发放血液及制品时,血库工作人员和取血的医务人员均应仔细 核对用血科室、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血型、所用的血液品种和数 量、血型、血液编号、交叉配血结果,确泄无误后,双方在血液登记本 和输血记录单上签字;2、 血液发放前应检查血液有无颜色变化、溶血、凝块、絮状物、 气泡异常现象,标签是否清晰、是否超过有效期、血袋有无破损,一切 正常时,方可发放血液;3、 发血前血库工作人员应再次确认储血冰箱的温度记录是否符合 要求,确认标本的血型、交叉配血结果已经经过复查;4、 血液必须由有执业资格,并经过输血岗位培训的医务人员领取; 强调专程取血,中途不得顺带做其它事项;5、 遵守先进先出原则,发放血液及其制品时,应按血液先后日期 发放,先发效期短的,后发效期长的;6、 同时领取二位或二位以上患者血液时,应仔细核对;血液应分 别放置在相应的取血单上,避免发生差错7、 除急诊抢救病人外,一般不允许同时领回同一位患者的二袋或 二袋以上血液有必要同时取多袋血液时,要保证血液在室温放置时间 不得超过3()分钟,以避免血液变质六、 血液报废:1、血库负责人对超过保存期限的血液,经检查判定为不合格的血液方进行报废处理;2、 报废血液需填写“血液报损审批表",报医务科主任签字确认,经 生管院长审批后方可报废;血库对报废血液进行登记记录;3、 报废血液按照医疗废弃物做无害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