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来历、习俗、对联、祝福大全汇集(文案大全).docx
12页工地小黄春节简介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春节习俗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春节文化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春节文化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文化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
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 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春节文化。
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春节对联上联:一年四季行好运;下联: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上联:一年好运随春到;下联: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下联:春满乾坤福满楼横批:四季长安春节诗句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除夜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春节祝福语祝你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吉祥,万事如意!新春到来喜事多,合家团圆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一切顺利福气多,新年吉祥生意多;祝您好事多!多!多!新年到、新春到、有成绩、别骄傲、失败过、齐努力、开大炮、好运气、天上掉、同分享、大家笑天天好运道,日日福星照愿你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揣着幸福,携着快乐,搂着温馨,带着甜蜜,带着财运,拽着吉祥,迈入新春,快乐度过每一天!一年四季季季平平安安,一年十二个月月月健健康康,一年五十二周周周精精彩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快快乐乐。
祝春节快乐!12工地小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