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笔记汇总.docx
18页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笔记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内涵 (一)“政治”最初的含义:是指古希腊成邦,即城市国家,我国古代“政治”的含义是:统治的意思,也即“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二)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观 1.从道德的角度,用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为了使人类社会达到道德至善的境界;代表人物: (1)中国的“孔子”;(2)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3)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 2.从法律的角度,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 3.从权力的角度,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即认为政治就是统治者对法、势、术的掌握和运用典型代表: (1)《韩非子·定法》; (2)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他的代表作《君主论》又称为《霸术》,主张政治就是用力量来统治人,用权术来欺骗人; (3)德意志首相卑斯麦,把政治说成是当政者的统治艺术; (4)美国“拉斯韦尔”,认为研究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 (5)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4.从管理的角度,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 孙中山,他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标志着我国近代政治观的一种发展和进步 英国政治学家麦肯齐认为政治是“参与一个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进程” 5.从政策的角度,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代表人物: 美国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了“权威性分配说”,在《政治体系》书中提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执行权威性分配(具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或相互交往” (三)马克思把政治解释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即包括统治阶级与被统级的关系;领导阶级与同盟者的关系; 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注:在人民掌握政权后,国内的政治关系主要是人民内部关系,政治本质内容是政治制度本身的现代化、民主化 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是指导并服务于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其核心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问题。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四)政治的含义: 所谓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其范围主要包括:(2个方面)P8 1、时间范围,即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永恒存在的,与此相反,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含义之一就是指政治关系是永恒的)” 象(即政权和全局性是衡量人民内部关系哪些是属于政治现象的标准) 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政治学的研究内容 1.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而国家政权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2.政治学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 政治思想; 政治文化;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解决的是政治学研究的内涵问题,其范围主要包括(6个方面) 1.政治学基础理论(思想史) ,是建立政治制度,指导国家政治活动的基本原理,是政治学的基础和核心。
2.中国政治,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比较政治,包括横向的现实比较研究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 4.公共政策,是对政府制定与执行政策过程研究日益的发展,是近代实证科学方法被引入政治学领域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包括决策科学、政策分析以及对各类政策的专题研究等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是国家、国际组织及其它政治行为主体,在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方法包括: 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阶级分析;经济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它要求辩证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考察政治,尤其是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去探究政治发展的动因,揭示政治现象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二、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2.现代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 (1)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 制度研究法; 历史比较法; (2)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政治系统论; 结构功能主义; 政治沟通理论; 政治文化理论; 政治发展理论; 政治计量理论。
(3)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制度主义; 社会学制度主义 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大体历经了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近代资本主义时期和现当代时期,其理论研究范式的中心脉络大体是沿着价值的规范主义和经验的科学主义两条逻辑路线进行的,体现出了规范研究(Normative)与实证研究(Empirical)两种风格迥异、意函悬殊的研究范式. 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世界观。
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4、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他的代表作有《君主论》,布丹的代表作《共和六论》,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代表作有《乌托邦》和《太阳城》 5、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斐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他们根据自然权利和自然法理论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学说 6、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以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 7、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矛盾也日趋尖锐化和复杂化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 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为适应这一变化,资产阶级政治学也从国家制度的研究转向政治权利的研究。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研究方向又从以权利研究为主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二、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 政治学(PoliticalScience)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我国恢复以来,尽管政治学对因国内环境变迁而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并逐步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些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然而,站在体制变革与国家新世纪 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这些年来政治学研究及其发展变化,发现政治学研究与发展明显地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独立性、科学性体现不够,学术阵地和学科研究领域都还很狭小;存在着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词句,简单移植西方政治学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的倾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层次严密的政治学范畴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这种状况,在民主化(Democratization)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体化(Integration)的发展趋势下,不能不引起我国政治学者们的普遍忧虑和思考面对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给政治学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有必要对当代中国政治学如何开展研究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推动政治学发展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改革、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第二章政治权力 第一节权力与政治权力 一、权力的界定 权力是指和控制他人的能力 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力主体影响和控制政治权力客体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权力即公共权力,其实质是阶级统治的权力政治权力的实质是阶级统治,它是专属国家的权力,统治阶级只有运用国家机器才能实现阶级统治政治权力的表现形式是合法的公共权力其实,在现代政治分析中,学者们对权力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不管如何解释权力,都离不开强制力、作用和结果三个方面首先,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其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利益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上的,也有意识形态上的,或者兼有二者再次,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大小 政治权力要素: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方式、权力的大小以及权力的格局 政治关系的要素: 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 权力客体是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 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但这不排除强制力量和非强制力量的作用,因为政治权力的本质包含着生物的因素、经济的因素和心理的因素。
二、权力、权威与暴力 权威:一种获得合法服从的能力,是人们自愿,主动地遵从的力量. 权力的运用依赖于权威,但权力的运用不限于权威,权力还依靠强制,说服,操纵等. 暴力是权力的后盾,是权力最后的诉诸手段. 三、政治权力的维度 第二节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一、合法性的政治意义 二、合法性的基础 三、合法性与合法化 第三节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 一、阶级的概念 二、社会阶级与政治权力 三、“新阶级”的兴起 重要名词 第三章国家政权 第一节国家政权的本质 一、关于国家的概念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