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遮阳的介绍.docx
5页外遮阳的概念遮阳系统按其安装位置与建筑墙面的相对位置分为内遮阳和外遮阳,外遮阳就是安装在 建筑透明围护外的遮挡阳光的装置外遮阳的原理、作用及发展趋势Eft外诵阳原理: 外遮阳是使用某种物理的方式阻隔太阳辐射热和太阳光线通过建筑外围护进入室 内热量的传递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由于太阳辐射的能量传递主要为热 辐射,所以我们的重点研究热辐射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太阳辐射时,以光的形式出现, 分为三个主要波段: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其中紫外光线热量占整个热量 3%,可见 光占 44%,红外光线占 53%建筑的能耗有 50%以上是空调能耗,空调能耗的一半是因为门窗损耗的,因此建筑 门窗外遮阳意义是比较大的作用: 外遮阳是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尤其是夏季,阻挡太阳辐射热进入室 内和冬季避免室内热量损失的建筑节能设计有效方法之一,外遮阳装置同时能提高居住 的热舒适性和光舒适性发展趋势: 真正的外遮阳必须要满足遮阳隔热、透光透景、通风透气三个条件,只有这三个条件 同时满足,才是真正的外遮阳三、 遮阳系数1. 遮阳系数的解释?遮阳装置遮档或抵御太阳光线和辐射热量的能力2. 遮阳系数的表示方式分类有四种,分别为玻璃遮阳系数Se,外窗遮阳系数SC,外遮阳系数SD,综合遮阳系数SW。
3. 玻璃遮阳系数Se (shading coefficient)是什么?是指太阳穿透测试遮挡物的透射量与标准遮挡物(3mm普通无色透明玻璃)的比值4. 外窗遮阳系数 SC(shading coefficient of external window)是什么?在给定条件下,透过外窗(包括窗框和玻璃)的辐射热量与透过相同条件下相同面积的标准窗户(包括窗框及3mm厚透明玻璃)的辐射热量的比值5. 外遮阳系数 SD(external solar shading coefficient of window)建筑物玻璃幕墙有外遮阳设施时透入室内的辐射热量与在相同条件下无外遮阳设施时透 入的室内辐射热量的比值6. 综合遮阳系数 SW, (integrated shading coefficient of external window)玻璃遮阳系数与窗口外遮阳系数的乘积四、 外遮阳的分类1. 百叶翻板类,包括铝合金翻板、玻璃翻板、太阳能翻板等;缺点是要求在建筑物新建 时集成建造,成本太高2. 室外百叶帘,包括电动百叶帘和手动百叶帘;缺点是易接灰,遮挡太阳光线时不透景 易变形,易损坏,维护难度大,机构可靠性不高,不适用于高层建筑。
3. 室外硬卷帘,包括铝合金硬卷帘、铝合金发泡硬卷帘、塑钢硬卷帘、PVC硬卷帘和其 他(木质等);缺点是遮阳时也遮挡了光线,不透景,不透气,样式单一,无美观性4. 室外软卷帘,包括电动软卷帘、曲柄摇杆驱动软卷帘和拉珠驱动软卷帘;缺点是用于 室外抗风性能无法保证5. 遮阳篷,包括曲臂式遮阳篷、摆转式遮阳篷、斜伸式遮阳篷、折叠式遮阳篷、固定式 遮阳篷和轨道式遮阳篷;缺点是成本昂过,机构可靠性能不高,抗风效果差,不适用 于高层建筑6. 遮阳膜结构,包括充气式膜结构和张拉式膜结构等五、 外遮阳与内遮阳的优势比较1. 外遮阳的遮阳效果要优于内遮阳2. 安装室外遮阳系统可使室内温度降低7°C-8°C,节省40%-60%的空调能耗,安装室内 遮阳系统可使室内温度降低4°C-5°C,节省30%-45%的空调能耗电量就节能而言, 室外遮阳系统更优于室内遮阳系统3. 外遮阳系统在太阳辐射达到玻璃幕墙前就被遮挡在外,并且由于在外遮阳设施与窗户 之间有流动的空气把热量带走,热量不会有机会进入室内而内遮阳是太阳辐射进入 室内之后再进行处理,在窗帘和玻璃之间形成了热岛效应,窗帘在室内并没有密封的 效果,热量很容易在室内扩散。
六、 外遮阳优势产品 外遮阳优势产品要求:透光透景、低碳节能、绿色环保、遮阳隔热、抗风抗压、防火阻 燃、自洁易洁、时尚美观等,综上所述,能够满足要求的产品只能是具有优良抗风和阻燃性 能的高层建筑用抗风外遮阳帘产品了,因为其具备的抗风及防火性能能满足所有的要求七、 国内发展外遮阳的现状及难点在哪里? 现状:1. 建筑遮阳在建筑节能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也是建筑节 能中一个薄弱环节现实是遮阳问题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设计院的图纸上,工程实践中均没 有解决,往往就是“遮阳采用活动式外遮阳,由甲方自理,遮阳率达到 80%以上”这一句话 就把“遮阳”问题解决了;2. 我国优质“遮阳”产品极为稀缺,能用的也是进口的,而且价格昂贵,一般工程用不 起,质量又难以保证,不敢大量使用,低层次的遮阳产品泛滥3. 国内人对遮阳概念的认知度不高推广难点:1. 专业遮阳产品制造厂家和建筑设计师之间、与政府推广部门及与使用者之间缺乏专业 的真正有效的沟通途径2. 劣质遮阳产品泛滥,导致优质遮阳产品遭遇劣币驱逐良币现象3. 国内对建筑遮阳的认知度低,导致在建筑设计中对遮阳环节的设计简单处理4. 从事专业研究的专家学者比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