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doc

96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36597288
  • 上传时间:2023-12-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1.54KB
  • / 9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2023年1月10日国务院发布 自发布之日起实行)国务院近日发布5件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新华社10日起受权播发这5件专项预案文本 5件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分别是: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编制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是为了保证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协调、有序、高效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附一: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营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行紧急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23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1.3 合用范围 凡在我国发生的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成启动条件的,合用于本预案 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足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队的作用 2 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2.1 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因灾死亡30人以上; 因灾紧急转移安顿群众10万人以上; 因灾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2.2 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导致2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紧急转移安顿群众10万人以上或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1万间以上。

      2.3 事故劫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导致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顿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4 对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减少 2.5 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3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减灾委”)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动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民政部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承担相应任务 4 应急准备 4.1 资金准备 民政部组织协调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根据国家发展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安排中央救灾资金预算,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承担,以地方为主的原则,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4.1.1 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承担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  4.1.2 中央财政每年根据上年度实际支出安排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贴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4.1.3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贴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4.1.4 救灾预算资金局限性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4.2 物资准备 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储备救灾物资和储备库  4.2.1 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在完善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郑州、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科学选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灾害多发地、县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  4.2.2 每年年初购置救灾帐篷、衣被、净水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  4.2.3 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4.2.4 灾情发生时,可调用邻省救灾储备物资  4.2.5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送制度  4.2.6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调拨制度 4.3 通信和信息准备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信网络,保证信息畅通。

        4.3.1 加强中央级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指导地方建设并管理覆盖省、地、县三级的救灾通信网络,保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4.3.2 以国家减灾中心为依托,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4.3.3 充足发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等对地监测系统的作用,建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以及灾害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4.4 救灾装备准备  4.4.1 中央各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4.2 民政部、省级民政部门及灾害频发市、县民政局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5 人力资源准备  4.5.1 完善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4.5.2 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地震、海洋、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征询工作  4.5.3 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5.4 哺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足发挥其作用。

      4.6 社会动员准备  4.6.1 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营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4.6.2 完善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受和分派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4.6.3 在已有2.1万个社会捐助接受站、点的基础上,继续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建立社会捐助接受站、点,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受网络  4.6.4 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发明良好的社会氛围  4.6.5 健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8省(市)和深圳、青岛、大连、宁波4市对内蒙古、江西、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10省(区)的对口支援机制 4.7 宣传、培训和演习  4.7.1 开展社区减灾活动,运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防止、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4.7.2 每年至少组织2次省级灾害管理人员的培训每两年至少组织1次地级灾害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省或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1次县级及乡镇民政助理员的业务培训。

      不定期开展对政府分管领导、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培训  4.7.3 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组织1-2次演习,检查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5 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 灾害预警预报  5.1.1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也许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5.1.2 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也许导致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顿或生活救助,国家和有关省(区、市)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用应急措施 5.2 灾害信息共享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通报信息 5.3 灾情信息管理  5.3.1 灾情信息报告内容:涉及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导致的损失(涉及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用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5.3.2 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

      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导致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导致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毕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完毕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民政部报告民政部接到重、特大灾情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省、地(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天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天天10时之前向省级民政部门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天天12时之前向民政部报告情况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地(市)汇总数据(含分县灾情数据)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

      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的报告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省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 5.3.3 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各级民政部门协调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地震、气象、记录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地震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算灾情 6 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乡级、县级、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顿和生活安排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限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四个响应等级  6.1 Ⅰ级响应  6.1.1 灾害损失情况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