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年级地理全册知识点归纳汇总.doc

19页
  • 卖家[上传人]:liu****123
  • 文档编号:336477738
  • 上传时间:2022-09-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2M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七年级地理全册知识点归纳汇总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 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 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⑶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⑵ 定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三、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⑶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 极点: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⑸ 经线和纬线特点特点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形状特征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长度特征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级逐渐缩短(度数越大,纬线越短)经线长度都相等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度数划分(00-900) 赤道纬度00(00纬线)是,是纬度的起始线,从赤道向南、向北各900(00-1800) 本初子午线(00经线)是经度起始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1800度数变化规律赤道向南、北方向逐渐增大至900赤道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N)赤道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S)本初子午线向东、西方向增大至1800(东西经度的分界)本初子午线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E)本初子午线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W)半球划分赤道(00)为界。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00W、1600E为界200W-1600E为东半球,1600E-200W为西半球低纬度为00-300,中纬度为300-600,高纬度为600-900 (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四、利用纬网定位(1)经纬网: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2)经纬网定位: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经纬度位置都可以用经过该点的经线和纬线的度数来表示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度纬线、0度经线、180度经线不需要代号)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方向自转北逆南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昼夜更替(晨昏线) ②时间差异:东边时刻早,西边时刻晚③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2)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a、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分日昼夜平分,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每年太阳直射点总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每年直射两次b、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 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四季变化明显,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四季变化明显,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北寒带:北极圈以北,终年寒冷,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极昼极夜南寒带:南极圈以南,终年寒冷,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极昼极夜c、四季变化根本原因: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季节月份成因北春 南秋3、4、5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北夏 南冬6、7、8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北秋 南春9、10、11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秋季北冬 南夏12、1、2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二分二之日节气日期直射点纬度北半球昼夜长短南半球昼夜极昼极夜春分3.2100(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全球昼夜平分夏至6.2223.50N(北回归线)昼长夜短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秋分9.2300(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全球昼夜平分冬至12.2223.50S(南回归线)昼短夜长昼长夜短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春分至秋分3.21-9.23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周围极昼南极周围极夜秋分至春分9.23-3.21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周围极夜南极周围极昼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一、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换算时注意单位统一)a、表示方式:①数字式,例如:1:5000. ②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0厘米,即50米③线段式 [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b、比例尺大小比较:比例尺是一个分数,分数值的大小就是比例尺的大小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如1/10000>1/100000c、比例尺大小与实地范围的关系: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2)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读地图方向时,先看有无指向标或经纬网,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时,才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原则定方向)  (以极地为中心经纬网图中方向的判定:1、根据极点判断南北方向,从北极看,所有经线都指向正南方向 2、从南极看,所有经线都指向正北方向 3、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东西方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为东,逆着地求自转方向为西)(3)图例:熟悉常用图例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海拔与相对高度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二、 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三、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中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称为等高距1)等高线的特征:①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②等高线上的高度为海拔,单位是米③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同线等高) ④同一等高线地形图,只有一个等高距同图等距)⑤同一幅图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相交⑥地势越高,数值越大;地势越低,数值越小⑦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特别是山区,地图上的等高线非常密集;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高谷低脊)河流在山谷中形成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鞍部:两组表示山峰的等高线之间的区域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五种地形类型①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升高②平原:海拔较低(<200),宽广低平③山地:海拔较高(>500),峰峦起伏,坡度陡峻④丘陵:海拔不高(200-500),坡度和缓⑤高原:(>500)内部和缓,边缘陡峭.(4) 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冰川(5)地形剖面图是能够更直观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高低起伏第二章、海洋与陆地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一、海陆分布:A、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B、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在任何等分的半球中,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共有六块大陆:亚欧、北美、南极、非洲、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四面环水的陆地如台湾岛、格陵兰岛(世界最大的岛屿)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如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半岛)、印度半岛大洲: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如亚洲、大洋洲海峡:沟通两个海域的狭窄通道(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白令海峡)(a) 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b)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c)洲界:①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 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③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④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四、 海陆变迁:(1)海陆变迁的原因自然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2)海陆变迁的证据: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海洋变陆地);台湾海峡海底的古河流遗迹(陆地变海洋)  (3)板块构造学说 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太平洋板块基本全是海洋,即太平洋;印度洋板块除有印度洋外,还有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b.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地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c.在板块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常形成山脉4)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a.红海面积在扩大: 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发生张裂运动,不断扩张b.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碰撞挤压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升d.日本地震频繁: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阿尔卑斯山(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升 喜马拉雅山(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升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概念特点 天气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多变、不稳定气候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相对稳定二、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雨区,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三、空气污染指数反映了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