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doc
8页教 学 反 思第一单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厘米,是在上册“比一比”中学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第一,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第二,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拉链扣、纽扣、校徽的宽度等等,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今天课堂上学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
在做习题时,我让学生尝试了不同的量法:从刻度3量起学生都觉得第二种方法比较麻烦,要数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在量一量,填一填这个活动中,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又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来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最后,让学生帮老师想办法量出手腕一圈的长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们想到了先用一条绳子来量手腕,再用尺子来量一下绳子的长度,这样就能得出手腕的实际长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 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教 学 反 思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最佳途径学生经常在交流中出现思维的碰撞,在相互启发时闪现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探索36+35的计算方法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鼓励学生充分交流那么是不是只有学生间的交流就可以了?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事实证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在一次学习“9加几”的课堂上,我曾经“真正”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想一种方法后,我开始让小组交流,可是我们的学生更喜欢向老师汇报,更多的时间便由每名学生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方法,课上气氛活跃,争取发言的小手此起彼伏......我还是第一次上了这么受学生欢迎的课。
作为一位教师我当时的兴奋不言而喻在我冷静地思考这样生动活泼的过程会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果时,我拉过几个学生随便问问:“你喜欢这节课吗?”“喜欢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你喜欢哪种算法?”“我自己的呀!”“你不觉得其他的方法更好吗?”“别人的方法,我不清楚您不说我的方法很了不起吗?”我哑口无言我突然意识到我的鼓励是多么微不足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是在学生的不同中,也存在着共同之处,认识到每个学生学习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不容忽视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永远进步所以在这节课上,当学生间交流时,我特别提出“会说不如会听”的观点,要求学生在听中补充,听后评价尤其要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方法相似,从而按照思维方式将多种方法归类,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哪种方法适合做哪种类型的题这时学生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才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学生自愿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题策略教 学 反 思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
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 学 反 思第四单元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实验教材强化了几个几的实际含义,简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不再区分乘数与被乘数,“×”读作“乘”等),删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义、“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等抽象用语)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我认为整个设计思路应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教学时我一直让学生一个几,两个几,三个几这样数,在数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几个几,很容易地看到图就用这样的方法去数,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不会混肴但是由于过于“扶着学生”学本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少了些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思绪万千,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如何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运用怎样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非常重要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教 学 反 思第五单元在教学《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中我让学生先进行撕纸,然后对所撕的图形进行分类,在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已经渗透了轴对称图形主要特征的认识再通过对先对折再撕的图形的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 自然揭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 征。
通过找作品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只要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撕纸经验,让学生“撕一撕、分一分、 说一说、折一折”,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扎实在讲授这课时,课本上的结尾有这样一节设计,让同学们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有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腰三角形、不等腰梯形、圆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学生在通过观察后,大多的图形全体同学们都非常容易的判断正确了只是在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是与否两方的支持率大约各是50%左右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提议同学们亲自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折一折,然后再做判断学生马上表现出极高的探索热情,每一位同学都动手做了平行四边形在通过一系列的画、剪、折以后,全班同时达成了共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当时,我暗暗的窃喜,对新教育理念“学生只有动手才能学会”又加深了一层理解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走进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的的确确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好办法 可就在我欣喜不久,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画出一个只有两条对称轴的四边形。
我发现这个题目全班30%的同学竟然画的是平行四边形这么多的同学画成了平行四边形,这个结果着实让我吃惊不小不由的又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分析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动手操作的的确确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手段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并不等于能熟练的掌握知识,能灵活的运用知识教学的过程应该是理解加上掌握再加上灵活的运用光有理解,没有巩固,只能事倍功半 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设计很多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象上面的例子,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明白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而在画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却不能灵活根据课堂上的所学,来解决,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空洞所在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该更深一步的挖掘课堂,使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坚实基石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有效教学教 学 反 思第六单元这节课,我是围绕“培养学习习惯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我主要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收获的幸福。
在课堂上,我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在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习能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