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文 庞朴:儒道周行(2).docx
2页国学论文 庞朴:儒道周行〔2〕 反复 众所周知,黑格尔所津津乐道的三个范畴构成的三个环节,形成的三位一体,就是正反合,或者叫肯定、否认、否认之否认在惜墨如金的古代中国哲学文献里,曾用一个"反"字,将这一切便统统包括;其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反"字原形象手掌之覆,本来是与"正"相对的意思;也就是黑格尔三环节的中间一环但是在哲人眼里,这个反并非僵死的,亦非原生的;它既然作为正之反,从正反了出来,也绝不会安于现状,而要继续反下去,再作为反之反,复返于出发点这就成了老子所谓的道之动,所谓的大、逝、远、反这就是说,同一个反字,孤立起来看,是与正相对的正反之反;放回运动之流中,便又成了回返之返因此,在看到正反之反时,应该知道它固然由正变来,却并不就此止步,而会再反成返;看到返回之返时,需要想到它已是一反再反了的,是一轮动态的完成这就叫"道之动",说白了,也就是宇宙的规律这种反而返的动或规律,不是随时随地都能轻易出现的,它只发生在事物的数量变化抵达临界之时,所谓的--物极那么反〔?冠子·环流?〕穷那么反,终那么始:此物之所有。
〔?庄子·那么阳?〕所谓"极"或"穷",是一种临界状态此前的刹那,不管变化已有多大,都还在界内,都还是正;此后的刹那,便进入反,新加的一根稻草,从此遂压垮了骆驼因此,无论要造成反或者想防止反,关键都在于掌握好这个变化的极当然,理论上说说容易,假设想真正寻到这个极和抓准这个极,向前一步去造成反,或守住此极求不反,使自己左右都立于不败之地,却绝非易事所以老子才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第五十八章〕大祸原非从天降,享福至极祸自生;幸福亦非命中定,灾难极处有福根问题是孰知其极人们多半不认识这个极抓不住这个极,所以乐极生悲塞翁得马的故事,总是不断发生由正而反,由反而返,转了一个轮回,否认之否认,重新回到了出发点,也叫做"复"复意味着"复归"但这个复归之处,貌似开头的出发点,却绝非原来的出发点,它已是饱经了正反两段沧桑而后的一个新的合成点复归以后,运动也并不就此寂灭,而会重新开始,因此复也意味着"重复"在反复这一对范畴中,如果说,反字强调了运动过程的动态和曲折,那么,复字那么强调着运动过程的完成与重张;复有待于反,反〔返〕归结于复正如庄子所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万物芸芸,各复其根。
〔?庄子·在宥?〕〔唐虞以下,〕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雕和琢,是对朴的否认,是对正的反雕琢以成的芸芸万物,是发自根毁了朴的反一切反置着的物件,总是不稳定的,一切对抗中的行为,都不可能永存;它们必待也必须再反掉自己的反,重新到达一个新的正,才能结束动乱,完成开展庄子认定世界万物都是反,都是对原始和穆的毁坏,所以提倡归朴复根;民亦如此,必待反掉社会礼法所薰染而成的惑乱〔正之反〕,才能反〔返〕其性情而复其初在老子,这叫做--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第五十二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为天下,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天下万物发于根,始于母,原于雌;作为派生物,作为由正而来的反,作为不安定的第二阶段,故曰子,曰雄老子也认为,这样的万物,是不可执着的;它们变动不居,变化不已,终将回到老家去因此我们不能目迷五色,流连万物而忘返;所需坚守不离的,倒应该是根是母是雌,以求得"上帝与我同在",也就是说,使自己在精神状态上与"道"同在,或者形象地称之为"复归于婴儿"。
浪子回头金不换,所以说只有到那时候,方可以"没身不殆"。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