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片化阅读与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教育.docx
14页碎片化阅读与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教育 摘要:与一般碎片化阅读不同,高校学生的碎片化有其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如稳定而充裕的碎片化阅读时间、专业学习的阅读碎片化、纸质材料的阅读碎片化、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碎片化阅读等,并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习惯进行了探索,提出,除了学生本人需要强化自己系统而整体的阅读意识外,作为服务于提升学生阅读力的职能部门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教育课程和阅读推广活动来开展进行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高校大学生;高校图书馆;阅读教育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以来,“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词已被广泛应用于我们当今时代的各个领域换句话说,“碎片化”已不止于一个学术性的抽象表达,它已成为我们普通生活的常态化表现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它的关注正日趋浓厚,它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如何在碎片化的日常生活状态下做出相应调整则成为我们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各种日常生活行为和社会行为表现中,阅读无疑是碎片化最常见、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行为表现之一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尤其是当、电脑、电子阅读器、互联网等高科技设备与技术的日渐普及,阅读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现实生活中,它的的确确都在发生着。
关于碎片化阅读,学界近几年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相关的学术成果非常丰富,从中,我们发现,学界对于碎片化阅读的态度从最初的警惕甚至全盘否定已逐步过渡到现在相对理性的对待和接受但是,我们知道,在所有阅读行为主体中,高校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而关于他们的碎片化阅读现象,学界相关方面的研究就相对欠缺另外,作为担负学生知识传播和教育重要任务的高校图书馆如何调整其阅读教育策略尤其是在碎片化阅读时挥它的功能和作用,相关方面的学术成果则甚为匮乏基于此,本文将对高校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特性以及高校图书馆如何实施阅读教育来试图分析与探讨 1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特性 在讨论大学生的碎片化阅读特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学界关于碎片化阅读的定义与总体特性这两个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概括,这样有助于我们深化主题的探讨关于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尽管存在一些分歧,但大致的界定学界已逐步达成共识,普遍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为工具,利用零碎时间获取碎片化信息的阅读方式[1]而关于其总体特性,我们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就是说,人们大多利用闲暇的、非连续性的片段时间进行阅读。
时间长度上,三五分钟,甚至一二十分钟或者更长点时间点的选择上,则不受任何约束,饭余饭间,候车乘车,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二是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大到时事政治,小至逸闻趣事,明星八卦等等,简而言之,内容的选择上,既有针对性,但更多地是随意性三是阅读逻辑的碎片化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强调连贯与衔接,追求品质,但碎片化阅读大多忽略其品质,取材方面缺少内在的逻辑,因此属于表层阅读,浅尝截止式阅读四是阅读形式的碎片化,换句话说,人们由过去单一的纸质阅读形式由于科技手段的丰富转变为包括、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多种阅读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意地在这些形式间不断切换自己的阅读活动与一般碎片化阅读相比,除符合其基本定义和包含上述四个普遍共性特征外,高校大学生的碎片化阅读还有其鲜明的独特属性,这些属性与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和特有的生活规律息息相关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的碎片化阅读特性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1碎片化阅读时间稳定而充裕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时间较为稳定而且相对充裕大部分学生每天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间是1到3小时,除去上课等学校安排的学习时间以及系统学习之外,碎片化阅读占用了大学生较多的课外时间;碎片化阅读超过3小时的人数较少,占比13.27%,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碎片化阅读方面有一定的自控力;每次碎片化阅读时间15到30分钟最为常见,阅读时长较合理;但也存在很多学生在碎片化阅读时无目的、容易被无关信息吸引从而随意延长碎片化时间的情况……”[2]我们知道,在时间和纪律方面,高校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那样受到学校与家庭更为严格的管理和安排,也不像职场阶层那样受工作职责与任务的挤迫,大学生有较为规律而充裕的时间和相对宽松的纪律约束。
实际上,他们刚好处在一个从中小学生过渡到职场阶层的中间阶段,也正因为如此,高校会相应地给予他们适度的时间量和自我安排的纪律空间度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安排通过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还发现,那些碎片化阅读时间控制得好的学生大多无论在专业学习还是其他能力的表现方面都发展得非常不错与之相反的是,部分学生在自我管控能力方面较为欠缺,花在碎片化阅读上的时间不受控制,他们的学业发展和能力培养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帮助这部分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2专业学习碎片化阅读的主动与被动对普通大众来说,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电脑、其他电子阅读器在零碎时间里来或获取信息或通过阅读来消遣娱乐打发时间的一种阅读方式而对高校大学生而言,除一般碎片化阅读外,其专业学习中的阅读也有碎片化方式的存在他们专业阅读的碎片化可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由于有了可携带便捷式的如Kindle电子书阅读器、、iPad等阅读器,以及电子书刊和通信技术的普遍应用,高校学生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的阅读,如在乘车、候车、排队、就餐等许多碎片化的时间中与一般碎片化的浅层阅读不同,碎片化的专业阅读因为学生的有意识、针对性的计划行为而具有了深层阅读的特质,其阅读效果显然也不是一般碎片化阅读的效果所能相比。
二是在消遣娱乐式的碎片化阅读过程中穿插着专业学习的阅读,这样的专业阅读因碎片化阅读的不断干预而中断,尽管在内容上它还保持着整体性阅读的特性,但从时间上来说,它缺少连贯性,因而实质上也被碎片化了上述两种阅读名义上来看都属于碎片化阅读,但本质上却截然不同,前者是阅读主体的主动阅读行为,不受其它碎片式阅读行为的干扰,尽管时间上具有碎片性,但品质上却属于系统性、连贯性与整体性阅读因此,我们不妨把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称之为主动式碎片化专业阅读而后者则是被动阅读,表面上看,阅读内容有一定的持续性和完整性,但因受其它碎片化阅读的干扰,这种专业学习的阅读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不妨把这种碎片化阅读称之为被动式碎片化专业阅读某种程度上,被动式碎片化专业阅读对学习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其危害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效果上,更严重的是,它将破坏学习主体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进而影响其整体的学业发展1.3纸质阅读材料的碎片化阅读现象前文已有所提及,学界对碎片化阅读的定义通常将其限定在指非纸质阅读材料的阅读,具体说来,是指阅读主体借助于电子和信息化手段来获得阅读内容,这些内容的载体与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内容载体如报纸、杂志、书籍这些有形的物质形式完全不同。
学界没有将纸质阅读材料纳入碎片化阅读概念范畴,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纸质材料是有形的客观存在,读者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并且保留的形式来克服普通意义上的碎片化阅读那种缺少连贯性和系统性所导致的问题但是,从“碎片化”一词的本义来说,任何形式材料的阅读都有可能因时间的反复间断性、阅读程度的表层性、以及阅读效果所呈现的非整体性等特征而变成实质性的碎片化阅读,纸质阅读材料因此也概莫能外与大多普通读者的阅读材料形式的选择不同,高校学生的阅读材料尽管也有非纸质阅读材料的存在,但纸质阅读材料仍然是当今大学生的主要选择,而且这种形式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不会有很大的改变纸质材料与非纸质材料的碎片化阅读在表现特征上实际上并无二致,也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进行着非完整非系统性地阅读不过,对高校学生而言,由于其固有的阅读者身份,其纸质碎片化阅读的目的已超出一般碎片化阅读通常意义上的信息获取或消遣娱乐,他们的纸质阅读既有专业性也有非专业性的学习属性,尽管非专业性,但大多也是学术性目的使然,或为了扩大知识面,或为了提高审美能力最近数年,大学生的纸质碎片化阅读现象日趋普遍究其原因,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现象是伴随着、电子阅读器、电脑、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而出现的。
耐人寻味的是,纸质材料的碎片化阅读现象,其罪魁祸首正是我们通常提及的非纸质碎片化阅读学生们一边阅读纸质书本或参考资料,一边刷着、抖音、微博,或者观看一段视频,阅读一阵娱乐信息,甚至观看一阵电影电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他们、电脑等方面的阅读与纸质书刊的阅读二者穿插进行这样的阅读情形在高校学生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部分学生甚至甚为严重1.4课堂教学中的碎片化阅读我们知道,碎片化阅读通常是人们利用工作或生活中闲暇之余的零碎时间来进行阅读但在高校,碎片化阅读已延伸到学生的课堂之上这种阅读大致也可以分两种情形,一是由于课堂教学内容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于是他会诉求于或其他电子设备甚至其他书刊资料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阅读与学习,这样的阅读很容易受到课堂的干扰,因此,很难确保其连续性和完整性,效果因人而异,其特征与碎片化阅读相似二是无论课堂有趣还是无趣,学生或处于某种需要或习惯性使然,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碎片化阅读有必要指出的是,课堂上的碎片化阅读现象尽管已十分普遍,但程度不尽相同,它部分取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施主体,部分取决于学生的兴趣不过,学生们课堂碎片化阅读的内容选择方面却差异显著,换句话说,其动机完全不同。
有些因纯粹的学习驱动,而有些则与学习毫无任何关联,纯属消磨时间或消遣而已其原因不言而喻,在此我们不再赘述综上所述,高校学生阅读的碎片化既有一般碎片化阅读的特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尽管人们对碎片化阅读越来越持包容和接受的态度,而且,碎片化阅读本身的确也有其积极的效应,但对以阅读为其生活主要部分的高校学生来说,碎片化阅读所造成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消极面要大于积极面对部分学生来说,其消极影响甚至危害到学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甚至危害到未来事业的发展鉴于此,高校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阅读状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使自己的阅读服务于学业和事业的发展那么,作为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功能性机构,高校图书馆在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扮演起职能部门的角色,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性作用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3]1 2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教育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近年来“正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服务功能、丰富服务方式,它从图书资料藏存与借阅、文献检索等较为单一而被动的传统服务模式逐渐升格为多渠道多模态立体性的主动服务方式。
[3]1我们认为,除开展日渐常态化的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外,大学生的阅读教育将是高校图书馆开辟其功能的又一重要的新的领域有学者指出,“阅读教育的水平,也是对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直接评价‘阅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阅读教育一定意义上应是图书馆的专属,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更是如此阅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和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阅读思维能力、阅读选择能力、阅读评价能力和阅读效率能力[4]在讨论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教育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地厘清一下阅读教育与课程阅读之间的区别众所周知,包括语文、英语、哲学、历史等在内的许多学科都有自己的阅读课程,以高校外语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课程中就包含有精读、泛读、高级阅读等阅读类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涉及阅读的技巧方法训练以及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与之不同的是,阅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将要高于这些阅读课程,它将从阅读的价值、逻辑、系统性、整体性、和方法论等多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正因为如此,阅读教育将是图书馆帮助学生摆脱碎片化阅读不良习惯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