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厢三幻‘的继承与发展.doc
15页闽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西厢三幻”的继承与发展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magic Of Xixiang55姓 名: 竝 学 号: 1101000532系 别: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年 级: 2012级 指导教师: 王照年摘要西厢故事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的经典,尤其是王实 甫改编的《四厢记》使得西厢故事达到顶峰《王西厢》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对《莺 莺传》和《董西厢》的继承与发展,经过长期的滋养和蜕变,才构成了《王西厢》 的深厚底蕴木文抓住《莺莺传》到《董西厢》,再到《王西厢》这条流变脉络, 分别从故事情节,人物形彖和主题思想三个方而入手,去研究和分析“西厢三幻” *的继承和发展关键词:西厢故事;《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张生;莺莺AbstractXixiang story has a long and profound literary history, it is always a classic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specially Wang Shifu's adaptation of "the West Chamber11 which peaked Xixiang story. nWang Xixiangn has the great success thanks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Yingying ZhuanH and HDong Xixiang蔦 after a long period of nourish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t constitutes a HprofoundH of Wang Xixiang. This paper take nYingying ZhuanM to "Dong Xixiang蔦 then to ”Wang Xixiang11 in this context, respectivel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the storyline, characters and theme of the three aspects,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three magic Of Xixiang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Keywords: Xixiang story; "Yingying Zhuan"; "Dong Xixiang"; "Wang Xixiang**, Zhang ;Yingying;中英文摘要 (I)—、弓I 言 (1)二、故事情节的传承与创 (1)(-)西厢故事之本源:《莺莺传》 (1)(-)西厢故事之桥梁:《董西厢》 (2)(三)西厢故事之巅峰:《王西厢》 (3)三、人物形象的流变与重塑 (4)(-)张生 (5)(二)崔莺莺 (8)四、 主题思想的变迁与升华 (10)五、 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王实甫的《西厢记》(简称《王西厢》)是我国古代戏曲创作的巅峰之作,西 厢故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自唐人元稹的《莺莺传》问世以来,在一千多 年的岁月里,以张生和祀莺莺恋爱为题材的西厢故事,便在齐个历史时期以不同 的文学形式岀现,宜到今口依然为人们所熟知唐传奇《莺莺传》首创崔张的恋 爱故事,是家喻户晓的西厢故事Z源头传奇文西厢故事,流传甚广,如鲁迅所 说:“其事之震撼文林,为力甚大①自此很多文艺作品都源于此单是宋元改 编为民间说唱文学和戏曲的作品,按照谭正璧先生的看法,就有二丁七种Z多 ②如宋朝有秦观、毛傍改编成诗歌唱词的“调笑转踏”,赵令畤用鼓子词形式写 的《商调蝶恋花》;到金朝,冇董解元用诸宫调写下经典的《西厢记诸宫调》(简 称《董西厢》);元代则有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关汉卿的《续西厢记》;明代 又有李日华、陆天池的“南西厢记”,明清时期述岀现过不少《西厢记》的续作 在西厢故事的嫗变演进中,《莺莺传》、《萤西厢》和《王西厢》是西厢故事发展 的三个重要阶段,如果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木源的话,《董西厢》则是西 厢故事的推波助澜者,而《王西厢》则是四厢作品的登峰造极者③,后者是对前者 的继承与发展西厢三幻”在各自的文学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文学史 上相衬相映木文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来浅谈“西 厢三幻”的继承与发展。
一、故事情节的传承与创新(一)西厢故事之本源:《莺莺传》西厢故事的原始索材是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元稹,字微之,唐朝 中叶著名诗人,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人物,和白居易为好友,其诗歌成就和 白居易齐名,人称“元白”《莺莺传》本名《传奇》,因其里冇《会真诗》30首, 故又称作《会真记》该如何理解篇名《会真记》呢? “真”是神仙的意思,在①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谭正璧、谭寻:《王实甫以外二十七家〈西厢〉考》,刊于《文献》1981年第1期,第28页°张亚巍:《<莺莺传>与<西厢记〉比较值研究》,刊于《剧作家》,2002年第一期,第76页 唐人传奇小说小,“会真”一•般指遇到妓女、道姑或其他有美貌的女性①又名《会 真记》的《莺莺传》讲述的便是张生邂逅美丽小姐崔莺莺并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莺莺传》篇幅短小,全文仅三千余字,其故事大意如下:唐代贞元年间, 男主人公张生知书达理,风度潇洒,年到二十三述没有婚娶他寄寓蒲州普济寺, 与姨母崔门遗孀郑氏及表妹崔莺莺不期而遇恰逢军人掳掠蒲州,普济寺发生兵 乱张生拼全力请蒲关守将保护,崔家母女得以保全,幸免于难兵乱平定后, 崔老夫人宴请张生,并让其与莺莺以兄妹相称。
答谢宴上,张生见莺莺容貌艳丽, 一见倾心,便央求婢女红娘转达心意,从中撮合崔张二人得到红娘相助,以诗 相互酬答,感情FI渐笃厚,于是私下结合,同住在西厢一个月之久但张生贪恋 功名,于是离开蒲州进京应试张生应试未中,滞留在京师,便寄卩莺莺致意, 二人互赠信物以表彼此的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将信物公Z于众,认为莺莺是 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故事最后以莺莺另嫁, 张生另娶作结这部传奇文,虽说以张生对崔莺莺的始乱终弃作为结局,故事的悲剧让不少 唏嘘不已,但正如鲁迅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冇情致,固亦可观,惟篇 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②其中对二人爱情的描写和对崔莺莺的人物塑造,对当 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后世以此为蓝木的文学再创造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 间二)西厢故事之桥梁:《董西厢》西厢故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南北两宋广为流传,如北宋有苏轼门人秦观 和毛滂改编的歌舞词《调笑转踏》,赵令畤用说话形式著有的鼓子词《商调蝶恋 花》;到了南宋,根据罗悴《醉翁谈录》记载,己有《莺莺传》话本流行文人 学士以《莺莺传》为源本,对崔张爱情故事用各种文学形式进行改编和歌咏,但 都没有对故事本身做出突破性的再创造,直至金代萤解元《四厢记诸宫调》的出 现才灼见真知。
董解元生平不详,至于“解元”则是对当吋读书人的通称,不是他的名字,这位无名作者在继承《莺莺传》的故事基础上,将三千余字的原著发展到五万字①蒋星煜著《西厢记研究与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4页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2 篇幅,第一次用诸宫调这种艺术形式以西厢故事为题材,写出鸿篇巨制的文学经 典《董西厢》相较于《莺莺传》,不仅增添了许多生动的情节,对故事结尾也做 了颠覆性的改编其讲述了书生张琪和相国千金崔莺莺之间曲折感人的爱情故 事,大意如下:书生张琪赴京赶考,在普救寺偶遇来悼念广父的相国千金崔莺莺, 二人一见钟情适逢叛军孙飞虎率部包围寺院要强娶莺莺崔老夫人答应能退兵 者可以娶莺莺张生出谋划策,写信向白马将军解围兵乱平定后,老夫人却以 莺莺已许配表兄郑恒为名赖婚,张生求美人而不得,竟然抑郁成疾莺莺对其母 做法甚为不满,又念及张生用情至深,于是在聪明机智的婢女红娘相助之下,与 张生私定终生崔老夫人察觉私情后大怒,红娘劝其息事宁人,崔老夫人逼迫张 生上京赶考,不得功名不能完婚张生赶考,在次年一举及第,便捎书给莺莺报 喜谁知郑恒抢先使诈让崔老夫人误信张生已另娶高枝,崔母愤怒之余竟要郑恒 和莺莺择日成婚。
张生得知后,颇感无奈,与莺莺商量共赴黄泉,所幸得到杜确 的相助才真相大白事后郑恒感到脸而无存,羞愧得触阶而广张生与莺莺也在 杜确的主持卜•终于成婚《董西厢》根据《莺莺传》改编而来,在继承原有的故事基础上又独创了不 少情节,如增设了佛殿奇遇、张生闹道场、兵围佛寺、莺莺探病、氏亭送别、出 奔团圆等情节特别是将《莺莺传》中的”始乱终弃”的结局改编成了崔张生 死相恋而最后双双出走的美满结局①,将悲剧转换为喜剧,董解元颠覆性地改编, 使於张故事情节更加完备,剧情更加跌宕起伏,爱情更加缠绵烘恻,赋了西厢故 事更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也为王实甫的再创造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三)西厢故事之巅峰:《王西厢》王实甫是元代重要的杂剧作家,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他“才情富丽, 真词家之雄”,王骥德则将他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其在元杂剧中的地位是得到 学术界公认的②由其所作的杂剧《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的巅峰Z作,面世不 久即获得“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③的美誉,风行中国文坛数百春 秋《土西厢》基本吸收了《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对整体故事框架有很好的继①郑卫民:《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刊于《读与写杂志》,2009年第8期,第190页。
罗斯宁,彭玉平著《宋辽金元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317页③钟嗣成著《录鬼簿》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页承从张生普救寺偶遇崔莺莺,到二者一见钟情;从张生用计退乱兵救莺莺,到 崔老夫人赖婚;从莺莺传简,赖简,到崔张二人私会;从私情暴露,崔老夫人拷 红,到张生上京赴考;从张生夺魁,郑恒骗婚,到最后真相大口,有情人终成眷 屈王实甫笔下的崔张故事与萤解元笔下的如出一辙,并未做大刀阔斧的改编《王西厢》一书共分五本,《董西厢》全文共八卷,《王西厢》其在故事情节上做 了一定的删减和再创造,修去《董西厢》中多余和不合理的部分,显得结构更加 紧凑,严谨如《董西厢》卷二小用全书六分Z—的篇幅写法聪与孙飞虎交战, 有些喧宾夺主,偏离主题,《土西厢》在第二本中适当删减,重点描写张生反应 突出主人公形象;《董酋厢》卷五写崔母赖婚后,张生以悬梁相要挟以求红娘帮 助,乃是无赖小人的行为,《王西厢》第二本第三折改为张生下跪向红娘求助, 突出张生至诚至性;董西厢》叙莺莺听张生抚琴,只是一味地落泪;《王西厢》 第二木第四折改为莺莺听琴的大段心理感受描写,突出她与张生乃知音之遇① 细节Z处的改动与增减,足见王实甫心思Z细腻,功力Z深厚,使得西厢故事更 加合情合理,打动人心,产生共鸣。
从写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的《莺莺传》,演变到冇情人终成眷属的《王西厢》, 西厢故事经历了内容上的变革,情节上的创新如牛顿所言:“如果说我比别人 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任何文学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前人 的建树和探讨《王西厢》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芦誉,离不开王实甫的呕心 创作,更离不开其对《莺莺传》和《董西厢》的继承与发展二、人物形象的流变和重塑小国古代文学作品小,西厢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在其流变的过程小, 唐代《莺莺传》,金代《董西厢》和元代《王西厢》是三部颇具代表性的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