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评析.doc
3页《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评析万州区沙河小学 左燕近来,我校开展了区级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有幸聆听了郎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节精彩的语文课,我听后收获颇多,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一、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这篇课文处于五年上册的第六单元这个单元一共4篇文章,分别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其共同的主题是“父母之爱”本组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品读文本,在现情景,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他肩负着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奠基的作用所以这篇课文的目标定位,学法指导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郎老师上的是这课的第二课时,其教学目标有二: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二是学习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
这样的目标既符合本课的教学,有兼顾了单元的整体教学个人认为目标定位准确二、 教学思路简单明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但郎老师紧紧扣住 “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一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生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他在简单回顾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人物形象:“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再在书中画出这个关键句,然后围绕这个分别从“父亲了不起”和“儿子了不起”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体会在学习“父亲了不起”这部分时,又紧扣父亲不听别人劝阻时的语言,坚定不移在废墟中挖掘的动作极其狼狈不堪的外貌三个点,让学生感受父亲的坚定和父爱的伟大;在学习“儿子了不起”时,只抓住儿子的语言,想象儿子38小时在废墟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阿曼达的勇敢与无私最后从结局中挖掘出父子能够团聚的根源: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坚定不移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力量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脉络分明,整个教学流程连贯有序,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思维得到了发散训练,智力得到了发展。
三、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郎老师在这节课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给我印象深的有以下几点:1、 品析词句咬文嚼字,品析词句,揣摩心理,体会感情是本节课理解文本的基本方法郎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父亲的语言一处时,先让学生找出消防队长,警察,过路的人怎么劝阻父亲的话,再找出父亲是怎么回答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父亲回答的三句话这三句话意思差不多,父亲说话时的心情一样吗?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通过揣摩体会,悟出父亲的心情经历了“恳求” “急切”“生气”的过程但不管如何,他都不会放弃因为他对儿子有承诺,因为他深爱自己的 儿子在引导学生学习父亲的动作描写时,又紧紧扣住“挖”字,让学生从挖的工具,挖的时间,挖的情景等加以揣摩,通过“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两个句子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出父亲救儿子的艰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坚如磐石的父爱2、 感情朗读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上,郎老师始终重视朗读及指导,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通过学生自读,分组读,齐读,教师引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去引导学生获得准确、深入的体验教师非常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训练时,巧妙的运用搭桥性的语言,一咏三叹,让学生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3、情景补白(写话训练)语文教学中的任何一篇课文对学生都有一定的情感目标,而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往往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结合学生丰富的想象,适当地对文本展开情境补白,能有效地加速并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郎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儿子了不起”一部分时,启发学生想象阿曼达在这漆黑的,在伸手不见拇指的废虚当中艰难地等了38个小时,到底会发生些什么情况?会发生些什么意外?假如你是阿曼达,你当时会想些什么?会对同学说些什么?再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通过这样一个补白训练,让学生去体会阿曼达的勇敢、镇定、无私,去挖掘阿曼达这种品格的精神源泉,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了课文主题四、 学法指导水到渠成 陶行知老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
在本文的教学中,郎老师在让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后,顺势点出:同学们,作者正是抓住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描写,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歌颂了父爱的伟大,我们今后在自己的细作中,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品质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巧妙的点出了学习这类文章和写作这类文章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写作奠定基础五、 学生参与积极活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阵地只有把学习交给主人,把阵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郎老师这节课,学生参与热情高,参与时间多,参与面积广他们或圈点勾画,或听说读写既培养了语文习惯,又落实了语言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