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关系分析论文 .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2277273
  • 上传时间:2018-06-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关系分析论文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关系分析论文 一、历史上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通货紧缩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现象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 1929 年至 1933年大萧条期间出现的严重通货紧缩,以及日本产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并延续至今的螺旋式的通货紧缩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其通货紧缩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证券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美国 1929~1933 年的通货紧缩在大萧条之前的 1922~1929 年被称为是美国“繁荣的七年”,股票市场上,投机之风可谓空前绝后据统计,在此期间,有价证券的发行额为 490 亿美元,而股指居然上涨了 5 倍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股市出现恐慌性抛售,当天的交易量达到 1300 万股,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最高纪录至 1932 年 6 月,以 S&P500 指数为代表的股票价格已平均下降了 86%.股市的暴跌成为引发美国其后 5 年严重的通货紧缩的导火线美国 1929-1933 年的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下降1929 年 8 月至 1933年 4 月,CPI 下降了 28%.可见,通货紧缩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首要特征;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回落。

      1929-1933 年,美国的 GNP下降近 24%,平均每年有接近%的负增长;工厂、银行大量倒闭大萧条期间,美国倒闭的企业超过 14 万家,倒闭的银行超过 5100 家;失业率大幅上升1929-1933 年,失业率从 3%上升至 25%;消费萎缩,投资暴跌1929-1933 年,物价平均下跌了%;美国企业投资额由 1929 年的亿美元下降到 1933 年的亿美元;证券市场筹资额锐减1929 年,美国企业债券、股票的筹资额近 80 亿美元,而 1930 年锐减至亿美元,及至1933 年筹资额只有亿美元2、日本的通货紧缩1985~1989 年,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形成、发展、最后破灭的过程由于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过剩资金涌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暴涨1989 年底,以日经指数由 38915 点的历史高位急剧下挫为标志,日本的泡沫经济宣告破灭,从此进入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时期,尤其 1998 年之后,各种迹象表明日本经济已处在“通货紧缩螺旋”的边缘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与美国大萧条时期相似的通货紧缩特点,主要表现为:物价下跌日本 CPI 从 1999 年起连续 27 个月下降,2001 年 CPI 更是下跌%,跌幅创下历史纪录;经济增长陷入停顿。

      1992~1995 年日本实际 GDP 增长率不到 1%,1998 年则下降到-%,是战后经济增长表现最糟糕的一年;企业生产能力下降日本生产能力指数曲线从 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截至 2001 年 2 月,破产企业负债额为万亿日元;就业形势严峻90 年代初以来,日本年均失业人数连续增多,2000 年完全失业率达%,2001 年再创纪录地达到%.资产价格下跌 “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地价持续下跌2001 年年初商业用地的地价下跌%,仅为最高值时的 18%,跌至 1981 年的水平;股市低迷 “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股市一蹶不振,至2002 年 11 月 14 日,日经指数以点报收,创下 1983 年 3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3、美日通货紧缩的启示综观美国和日本两国通货紧缩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两国在通货紧缩发生前后所采取的宏观政策,我们不难看出,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股市超常波动会诱发通货紧缩美国为了抑制股票投机,美联储在 1928-1929 年错误地采取了过急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缩公开市场操作并两次提高再贴现率,同时大幅度提高对经纪商贷款的利率,甚至限制会员银行对经纪商贷款,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在诸多利空下变得无序,股价暴跌随之出现,银行和企业连锁破产,市场供求失衡,产品价格下跌,最终引发了通货紧缩。

      为了应对泡沫经济,从 1989 年 5 月起,日本政府开始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至1990 年 8 月,日本银行一共 5 次提高贴现率,从不到%上升到 6%.由于该政策过急过猛,导致股市大幅下挫,加速了以通货紧缩为特征的长期萧条的到来股市暴跌加重了通货紧缩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在通货紧缩阶段股市暴跌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其通货紧缩的程度:一是股市暴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使公众认为大萧条已经来临,产生物价将持续下跌的消极预期,致使消费支出大大减少,导致社会总需求锐减;二是股市暴跌直接减少了人们的账面资产,财富减少的效应进一步降低了公众的消费支出;三是股市暴跌使企业筹资面临较大困难,减少了投资需求,激化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矛盾通货紧缩是供求严重失衡的直接后果,股市暴跌造成社会总需求进一步下降,加深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就意味着加重了通货紧缩的严重程度和治理难度通货紧缩反过来导致股市持续低迷股市稳定的最根本基础是上市公司的素质,而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由于市场疲软、价格下跌、产品销售不畅、利润下滑、再生产资金短缺等因素的作用,上市公司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发生严重的亏损直至倒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恶化了其资产质量,直接导致股市不断下挫,即使政府采取刺激性的措施,只要上市公司的业绩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也只能收一时之效,难以改变股市长期低迷的颓势。

      由此可见,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证券市场尤其是股市的崩溃直接引发了通货紧缩,证券市场的萧条加重了通货紧缩的治理难度;反过来,通货紧缩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瓦解了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造成证券市场长期低迷,最终可能引发证券市场崩溃直至整个金融市场和国家经济的全面危机二、世界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通货紧缩,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中定义为“与通货膨胀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在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中”;斯蒂格利茨则在其《经济学》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简明定义为: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下降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大都出现程度不同的通货紧缩,时至今天,其阴影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徘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近期刊文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通货紧缩,而非二次衰退1、三大经济体继日本之后,美国、德国和英国也相继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由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 GDP 占到全世界 GDP 的 75%,因此三大经济体的经济走向对世界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美国“”恐怖袭击事件后的一年,企业的资本设备价格下跌了%,汽车价格下跌了%,服装产品价格下跌了%,电器价格下跌了%,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个人电脑,跌幅高达%.通货紧缩不但笼罩着制造业,而且已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酒店的价格下跌了%,飞机票的价格下跌了%,服务业的价格指数更是下跌了 4%.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持续性的通货收缩,对正在挣扎着走出衰退的美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

      2002 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但进入二季度后急剧回落,二季度经济增长仅%,预示着美国经济调整、复苏和变革步履维艰,通货紧缩仍是主要威胁欧元区的通货紧缩压力总体不太大,但是德国和英国则相对严重德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通货紧缩的边缘,加入欧元区以来,德国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失去了相当的自主性,目前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对于通胀率只有 1%的德国来讲相对较高,估计 2003 年出现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大英国近来的通货紧缩压力一直比较大,统计数字表明,当前英国的年主导通货膨胀率只有%,同英国政府设定的%目标有一定差距目前,英国的零售价格指数仅仅相当于 1987 年的水平过去 12 个月来,英国耐用消费品价格平均下降了%.日本自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经济一直处于萧条时期,尤其 1998 年之后,庞大的财政赤字,沉疴不起的消费低迷,频繁的企业破产,使通货紧缩日益突出为此,日本政府今年 10 月 30 日出台了“反通货紧缩综合对策”,以寻求复苏经济的出路2、亚洲中国台湾由于经济金融十分不景气,以至于通货紧缩愈显严重根据有关资料,2002 年 1~10 月,台湾消费物价年增长率为-%.中国香港自 1999 年呈现通货紧缩,2002 年 9 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下跌%,跌势持续 47 个月,且创下 27 个月以来最大的跌幅。

      亚洲其他国家,如泰国和菲律宾等,近年来消费品价格与以往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也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3、拉丁美洲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根廷,目前该国正处于连续第四年的严重通货紧缩之中其他如墨西哥,危地马拉等,也都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4、中国近五年,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如果根据国际普遍的看法,通货膨胀率低于 1%即属通货紧缩,那么,从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看,中国 1997 年已出现通货紧缩;从居民消费指数上涨率看,中国 1998 年进入通货紧缩因为,中国五年来价格指数上涨率一直低于 1%,到 2002 年 4 月,这两个指数上涨率分别为-%和%,所以, “通货紧缩取代通货膨胀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头号顽敌”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和治理对策,近年来已有大量论述,本文拟着重从股票市场的角度来分析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得到一些有效遏制通货紧缩的思路三、发展证券市场,遏制通货紧缩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提示我们:发展证券市场,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防止因证券市场的衰退而引发和加重通货紧缩,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就我国而言,进一步规范发展证券市场,充分发挥和利用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供求关系的功能,无疑是遏制通货紧缩的一条重要路径。

      1、保持证券市场稳定,提高公众预期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和基础,运行了 11 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取得了辉煌成就截至 2002 年 10 月底,我国共有上市公司 1215 家,深沪两市的总市值达到万亿元,占 GDP的比重接近 50%,投资者开户数发展到近 7000 万户尤其自 1991 年以来,证券市场在境内外累计筹集资金高达 8000多亿元,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自 2001 年 6 月上证指数达到 2245 点之后,股市一直处于下跌调整之中,2002 年 1 月达到最低点 1339点,近期则始终在 1500 点以下徘徊股市的低迷不振与我国的宏观面的现状发生了严重背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经济的上升势头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02 年 1~10 月,证券市场累计筹资亿元,同比下降%;投资者累计交纳印花税亿元,同比减幅达%.根据现代消费理论,消费不仅是由现期收入决定的,人们对未来持久收入的预期也在消费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股市低迷和股票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极易使投资者形成消极预期,并可能扩散而导致公众对物价产生持续下跌的预期,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作用下,使消费屡屡搁浅,从而影响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一个反例证明是:2002 年“”行情爆发后,我国股市曾一度冲高;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显示,2002 年 6 月份,受股市反弹等因素的作用,消费者信心指数在 5 月份的基础上回升点,达点由此可见,保持证券市场在规范中稳定发展,防止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下滑而加重通货紧缩的趋势,在目前显得尤为迫切2、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缓解银企经营压力中国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直接融资从无到有自1991 年至 2001 年底,我国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极大地发挥,上市公司共募集了亿元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国有企业发行股票上市后,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更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的能力较上市前明显提高当然,同直接融资市场发达的英国、美国、荷兰等国相比,目前我国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较低过去十年我国从证券市场筹集资金近八千亿元,但银行贷款却增加了八万多亿元直接融资市场的不发达,导致全社会资金融通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