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大单元教学方案.docx
8页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大单元教学方案📋 一、单元整体框架项目内容说明单元名称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年级一年级上册核心内容加减法的意义;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课时建议共13个主题,约17课时单元主题运算启蒙之旅——理解意义、掌握方法、解决问题最终成果举办“加减法应用故事会”,制作《我的加减法秘籍》🎯 二、单元教学目标目标维度具体内容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活动,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初步感知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方法;能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感受算法的多样化;通过操作学具、画示意图、游戏等多种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符号意识和初步的抽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加减法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特别是减法的意义及与加法的逆运算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加减法算式;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128214; 四、课时安排与核心内容本单元内容丰富,共包含13个主题,核心内容与课时安排如下:课时课题核心内容主要探究活动1-2《一共有多少》认识加法意义,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情境观察;操作学具(小棒、圆片);列出算式;理解合并意义3-4《还剩下多少》认识减法意义,学习5以内数的减法;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情境观察;操作学具;列出算式;理解去掉、剩余意义5《可爱的小猫》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情境故事(小猫吃鱼);操作演示;列出算式(如3-3=0)6《练习一》巩固5以内数的加减法多种形式的练习7《猜数游戏》学习6的加减法游戏猜数;分一分;列算式8《背土豆》学习7的加减法情境故事;操作学具;列出算式9《跳绳》学习8的加减法。
情境观察;列出算式10《可爱的企鹅》学习9的加减法情境观察;解决问题;列出算式11《小鸡吃食》学习10的加减法情境观察;操作学具;列出算式12《乘车》初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意义和运算顺序情境模拟(乘车上下车);操作演示;列出算式;体会运算顺序13《练习二》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多种形式的练习14《做个加法表》整理10以内加法算式,探索规律,熟记口诀观察发现;整理排列;交流规律15《做个减法表》整理10以内减法算式,探索规律观察发现;整理排列;交流规律128269; 五、分课时教学设计(精选示例)第一、二课:《一共有多少》(加法的初步认识,建议2课时)教学目标:· 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 探索并掌握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能根据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解答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计算5以内的加法· 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将情境问题转化为加法算式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小棒、圆片、铅笔实物。
· 学生:每人一套小棒或圆片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o 教师一手拿3支铅笔,另一手拿2支铅笔老师的左手有3支铅笔,右手有2支铅笔想一想,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o 学生猜测后,教师将两支手的铅笔合在一起,师生一起数一数验证2. 探索与体验(20分钟): o 活动一:感知“合并”——理解加法意义 § 用学具操作:先摆3根小棒,再摆2根小棒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学生操作、数数)§ 语言描述:“把3和2合起来是5”§ 教师讲解:数学上把两部分合并起来,可以用加法来计算o 活动二:认识加法和加法算式 § 教师介绍加号“+”及算式写法:3 + 2 = 5§ 示范读法:“3加2等于5”§ 学生练习读写o 活动三:丰富情境,巩固理解 § 出示“熊猫情境图”: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点数、接数、画图等)§ 列出算式:3+2=5§ 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3. 巩固应用(10分钟): o 完成教材“练一练”部分习题o 学生举例:还能用3+2=5表示生活中的什么事?4. 课堂小结(5分钟): o 今天认识了加法,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5. 作业设计: o 操作题:用学具摆一摆,表示出2+3=5o 寻找题:找一找生活中用加法解决的问题,讲给家长听第三、四课:《还剩下多少》(减法的初步认识,建议2课时)教学目标:· 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 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 探索并掌握5以内数的减法计算· 能根据情境提出简单的减法问题并解答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计算5以内的减法· 难点:理解减法的意义;理解“减少”、“剩余”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小棒、圆片、果树图· 学生:每人一套小棒或圆片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 o 复习2+3=5,说说表示什么o 情境反转:“如果原来有5个苹果,摘走了2个,还剩下几个呢?”引出减法2. 探索与体验(20分钟): o 活动一:感知“去掉”——理解减法意义 § 用学具操作:先摆5根小棒,拿走2根还剩下多少根小棒?”(学生操作、数数)§ 语言描述:“从5里面去掉2,还剩下3”§ 教师讲解:从整体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o 活动二:认识减法和减法算式 § 教师介绍减号“-”及算式写法:5 - 2 = 3§ 示范读法:“5减2等于3”§ 学生练习读写o 活动三:丰富情境,巩固理解 § 出示“果树情境图”: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苹果?”§ 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点数、倒数等)§ 列出算式:5-2=3§ 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3. 巩固应用(10分钟): o 完成教材“练一练”部分习题o 学生举例:还能用5-2=3表示生活中的什么事?4. 课堂小结(5分钟): o 今天认识了减法,知道从整体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5. 作业设计: o 操作题:用学具摆一摆,表示出4-1=3o 寻找题:找一找生活中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讲给家长听第十二课:《乘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建议2课时)教学目标:· 结合“乘车”情境,初步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运算意义,掌握运算顺序·o 难点:理解运算顺序;理解情境图表达的数量变化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公共汽车图片、小人偶· 学生:小棒或圆片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 o 播放公交车到站、乘客上下车的视频或动态PPTo “同学们坐过公交车吗?车到站时会发生什么?”(有人上车,有人下车)2. 探索与体验(20分钟): o 活动一:理解“连加” § 情境:车上原来有2人,第一站先上来3人,第二站又上来2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用学具摆一摆或画一画,表示变化过程§ 列出算式:2 + 3 + 2 = 7§ 讲解运算顺序:先算2+3=5,再算5+2=7o 活动二:理解“连减”和“加减混合” § 情境:车上原来有8人,第一站下车4人,第二站下车2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列出算式:8 - 4 - 2 = 2运算顺序:先算8-4=4,再算4-2=2§ 情境:车上原来有5人,第一站上车3人,第二站下车1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列出算式:5 + 3 - 1 = 7运算顺序:先算5+3=8,再算8-1=7o 对比与小结 § 这些算式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有两个运算符号,要算两次)§ 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往右,一步一步计算)3. 巩固应用(10分钟): o 完成教材“练一练”习题。
o 根据算式编故事4. 课堂小结(5分钟): o 今天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5. 作业设计: o 编题:自己编一个连加或连减的故事,并列出算式计算128161; 六、教学实施建议· 紧扣“意义理解”,筑牢运算基础:加减法的初步认识重在理解意义,而非机械计算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活动(分合小棒、圆片等),让学生在大量的“合并”、“去掉”的体验中,自己抽象出加减法的意义,真正理解“+”和“-”的含义· 突出“数形结合”,助力抽象理解:一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善用情境图、学具操作、画示意图等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和算式与直观的形象支撑联系起来,降低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注重“算法多样化”,发展数学思维:鼓励学生探索和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点数、接数、摆学具、想组成、数线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特点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比、优化,逐步提升运算能力和思维水平· 强化“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价值:问题解决是运算学习的归宿要创设丰富、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选择运算解决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身边。
· 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核心素养: o 模型思想: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成算式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模型o 逆运算思想:在适当的时机(如学完加减法后),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如由5-2=3,想到2+3=5)· 关注“习惯培养”,受益长远学习:作为运算的起始单元,要特别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专心倾听、仔细观察、大胆发言、规范书写(特别是数字和符号)、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等128221; 七、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资源:精心制作的PPT课件(含丰富的情境图、动画演示、游戏设计)· 实物教具: o 操作类:小棒、圆片、计数器、数字卡片、运算符号卡片(+、-)o 情境类:玩具小车、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