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日咏梅诗歌.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13541300
  • 上传时间:2022-08-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3.2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摘要:“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文章以比较文 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 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 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借 鉴与受容,但前者更倾向于以“物哀”、“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 而中国文学则以“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见长关键字:咏梅;梅香;万叶集;个性;交流性;诗言志梅,果树,蔷薇科早春开花,色有红白两种中国是梅花的原产地, 梅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在中国,梅花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 最初被引为诗歌意象是在魏晋时期,在宋代时达到了咏梅诗的高潮 日本于奈良时代作为观赏从中国引进了梅花,从此梅就在日本列岛生 根开花在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及《日本书纪》里均无有关梅 花的记载梅”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被人们关注则最早出现在奈良时 代的《万叶集》,以及与之同时代的汉诗集《怀风藻》中古代日本同朝鲜、越南等国家一样,都同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因 此有著许多共同的欣赏习惯和文化习俗然而,由于文学观、自然观 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种事物、同样景象,表现在中日文人诗学作品中 的情感与意境往往又大相径庭。

      就中日两国的咏梅诗来讲,亦存在著 许多异同点一、关于“梅香”梅花香味清幽,沁人心脾,非它花可比因之,不少诗人在其咏梅诗 中,均是针对梅花的香味而咏的牆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在这首诗中,既写了梅之色,更写了梅之香诗人紧紧抓住梅花凌 寒开放“为有暗香来”这一特点,用以表现一种倔强的风骨精神 梅花不仅凌寒吐豔,而且还在严寒中播送“暗香”,严寒既压不倒其色, 亦挡不住其香诗言志,歌咏言在中国诗歌中,梅花的香是一种人格 与风骨的暗喻,一种精神的体现中国历代诗人都颇为注意梅花的香 如杨炯咏梅云:“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梅花落》);柳宗元诗 说:“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更有陆游的名句:“一春 花信二十四,纵有此香无此格”(《芳华楼赏梅》)等等,都有著一种深 刻的寓意,体现作者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日本咏梅诗中的“咏香”之作则与此大不同春①夜①闇梅①花色二乞见元相香壬肚隠召召(《古今和歌集》卷一春歌上0041凡河内躬恒)译诗曰:春夜亦何愚,妄图暗四隅,梅花虽不见,香气岂能无 梅花盛开,花香弥漫而春天的夜色,又是何等的娇憨,企图以夜色来 加以掩盖,岂不知即使夜色弥漫辨不见花色,但那扑鼻的清香岂是可挡之物?没有高风亮节的风骨,只是单纯的描写梅花的香味。

      甚至为了描写梅 香,居然将梅花本身也弃掉了《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之间的约 两百年,当时日本诗人无比讲究、偏重审美,表现在诗中的也多单纯的 审美感动,与中国咏梅之作的厚重、尖锐相比,就显得轻快而单纯许 多二、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梅花有著各种各样的别称:疏影:吴可《探梅》“喷月清香犹吝惜,印溪疏影咨横斜孤根:李新《次韵任吏君咏梅二首》“堂上高人解赏音,孤根未放草来侵孤芳:林埔《梅花三首》“几回山脚又江头,绕著孤芳看不休寒颜:张峰《梅》“一枝寒颜映窗光,蕊气侵衣断客肠擅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文风是作者心 灵的自然流露,诗词的风格就是作家个性的体现梅树本身是毫无灵 性的植物,可一旦进入艺术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它就成了充满感情的 生灵中国诗人们借用梅花来尽情抒发个人情感众芳摇落独暄研,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宋林埔《山园小梅》)本诗中的梅花孤高冷峻,成了淡泊出世思想的化身林埔是北宋颇 具代表性的咏梅诗作者之一他长住杭州西湖的孤山,性情清静淡泊, 每日以赏梅养鹤为乐,过著“梅妻鹤子”的生活,他把赏梅作为一种清 高的标志,其笔下的咏梅诗境界清幽,突出了梅花清高绝尘的品格。

      苏 轼的咏梅诗也同样,不是重在描写,而是借助梅花抒发个人感受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宋苏轼《红梅》)他讚美梅花的耐寒与多情,把梅花当成知己,表达自己屡遭挫折 亦不以为意的胸襟在“咏梅”这个题材诗中,无关乎科举,无关乎谄媚,无关乎交际, 中国诗人们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不同的“志”,通过形形色色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充满魅力的个 性风采于此处,日本古典和歌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如果说中国诗人在 咏梅诗中尽情表现了自己的“个性”的话,那麽日本古典咏梅诗则彰 显了一种有别于此的“交流性”梅①花散惜族初犷园①竹①林鸣<£(《万叶集》卷五——八二四少监阿氏奥岛)译诗曰: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正乱鸣梅①花咲吉亡召园①青柳游◎'暮(《万叶集》卷五一一八二五少监土氏百村)译诗曰:梅花开满苑,柳色正青青,青柳犹人发,欢游且莫停收录在《万叶集》的 二首咏梅和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创作于宫廷贵族举办的各式各样的“诗宴”之上的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 在大宰府帅大伴旅人的官邸举行了史上有名的梅花诗宴,又包括他本 人在内的三十二位官员出席。

      席间,人们饮酒作诗,觥筹交错间,互相 抒发著对早春梅开的喜悦,以及面对梅落花散的惋惜,亦或类似于之 类的情绪人们通过咏梅来达到一种交流,应酬的目的这样活泼欢 快,略带寒暄性质的咏梅和歌,显然与中国咏梅诗的深刻意境有著巨 大的不同三、小结由一种花卉的流行而引起一类咏花诗的流行,其中花卉的生物特 性及观赏活动的举行,都构成其流行的基本条件梅花在我国已有了 三千多年的栽培史,由于梅花的成活率高,在中国古代上至皇室王宫, 下至文人百姓,种植梅花非常普遍梅花的普及为咏梅诗的兴起提供 了最基本条件梅越多,赏玩之风越盛,诗作也越多作为一种抒情言 志的对象,梅被赋予了各种高尚品格,中国文人们在对梅花的欣赏过 程中获得了精神源泉和力量日本对中国文明积极而系统的吸收,始于7世纪大和王朝的飞鸟 时代到了 8世纪的奈良时代,因遣唐使的不断派遣而日见其盛中 国诗学对日本也有影响《万叶集》的咏梅诗作者,大多是汉学家或遣 唐使僧,汉学造诣得天独厚梅花以及赏梅之风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 后,在宫廷士大夫之间迅速掀起一股新的风雅热潮但与中国的梅花 庶民性相比,在日本,植梅,赏梅,咏梅作为一种流行风雅只为上层的 宫廷贵族所津津乐道。

      可以说,梅作为审美对象为日本人所认识也是 通过汉诗中的咏梅诗而实现的在通过对两国咏梅诗歌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学对中国 文学的继承性但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不是全盘地接受而是借 鉴地部分吸收,在日本人心底有一种扎根于本土的底层的文化渊源 从万叶时代的和歌理念(真情,男子汉气概),到古今集推崇的(优雅、 高贵的女性美),日本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文艺理念与此不同,“诗 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即所谓的“诗言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具 代表性的理念特徵就咏梅题材诗来说,日本文学也仅仅是从中国借 鉴了“咏梅”这种“形”,歌人们没有托物言志的意识,只是习惯于欣 赏自然之美,为赏花而赏花,或真实,或优美高贵,形成了与中国“诗言 志”特徵大不同的日本咏梅和歌参考文献:[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 [清]厉鹗辑.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 杨烈.古今和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4] 孙映逵.中国历代咏花诗鉴赏辞典[M].苏州:江苏科技出版 社,1989.[5]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 程杰.一个咏梅模式的发展[J].文学研究,2003,(4):113-118.。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