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说“小学化”.pdf
4页再说“小学化”吕守娜有家长说幼儿园不教写字、算术,整天光带着孩子”瞎玩”,一位奶奶甚至说: “我孙子都上了一年了,交了那么多钱,也不会写几个字,你们这不是误人子弟嘛!”其实,幼儿园是严禁出现“小学化”教育倾向为此,国家还专门制定了《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倡导顺应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年轻父母们聚在一块,聊来聊去都是“拼孩子”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无数父母心中难以动摇的“真理”,于是,孩子小学还没上,各种学前的拼音班、速算班、识字班就铺天盖地而来了父母为孩子着想的苦心,大家都理解,但是, 如果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做的越多害孩子越深!可以早“拿笔”,不必早写字 6 岁之前的儿童, 手指发育不完全成熟,一些精细的动作还需要慢慢练习让孩子拿着笔,轻松地涂涂画画,做一些把虚线图案描成实线的游戏,都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也能培养孩子对“拿笔”的兴趣而写字,对孩子的结构把握能力、空间感受能力、手关节技巧都有一定要求,过早接触的话,很容易养成错误的执笔、书写习惯,甚至可能引起孩子手指变形所以,学前的孩子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很好了过早接触小学知识,当心孩子大脑被“修剪” 美国心理学家托尼〃琳达,提出过“大脑修剪理论”:当人们长期进行一项单一学习活动的时候,大脑中那些活跃的细胞、神经可能会变得更“茂盛”,而那些不常活动的细胞、神经则可能会被“修剪掉”一部分。
这种现象本是一种正常身体机能,但如果发生在孩子身上,后果却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孩子大脑中各个区域的细胞、神经都处在发育生长阶段,某一部分过早地遭到“修剪”,会影响孩子大脑的均衡发展,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极为不利有些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非常优秀,但是上了三年级之后,成绩不断下滑,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就是“三年级效应”深究背后原因,往往是过度的“学前教育”惹的祸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过多地接触了小学知识,当孩子上一、二年级时,自己觉得什么都会,于是就很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而这些潜在问题, 往往在三年级集中爆发出来6 岁前,更适合“直观经验”学习的内容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简单地说,孩子把手伸进冰水里,直接感觉到冰水很凉,他以后就记住这种感觉了,这就是“直接经验”;但是,冰水的温度是零摄氏度这样的知识性,孩子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的,只能靠别人告诉他,这就是“间接经验”6 岁前的儿童的学习,本应该以“直接经验”为主,让孩子去触摸、品尝、观看生活中不同物品的不同形状、手感、味道、颜色 但是现在很多幼儿园的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却过早地开始灌输知识, 并用贴花等奖品诱导孩子学习,既没有充分发展孩子的天性,也没有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
6 岁前,孩子要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多锻炼身体,保持好个人卫生;能够良好地跟周围的人相处,学会相互分享、相互帮助;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常识能够独立阅读一些简单的故事绘本,并养成固定、 自觉的阅读习惯;能连贯、流畅地把书中、生活中的故事向他人表述在同龄人的集体活动中,能够积极参与,跟其他小朋友很好地配合,不胆怯退缩;懂得尊敬朋友、 长辈,有礼貌 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感兴趣,有主动询问的习惯;有自己动手一探究竟的欲望开始接触一种或者集中艺术活动, 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乐器、 舞蹈、歌唱、体育运动但要注意,让孩子接触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不要进行太难、太艰苦的训练,否则很容易让孩子心理受挫,甚至身体受伤, 留下终生遗憾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学前教育,就是让孩子“玩好” ,具备基本的生活、交流技能,并且让孩子独特的个性得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