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贵州仁怀方言中的重叠式名词.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卢**
  • 文档编号:163888013
  • 上传时间:2021-01-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85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贵州仁怀方言中的重叠式名词 摘 要:重叠是构成仁怀方言名词非常重要的一种构词手段,这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主要分析仁怀方言中重叠式名词的结构形式、作用和音变特点  关键词:仁怀方言 名词 重叠式  仁怀是贵州省的一个县级市,隶属遵义市仁怀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仁怀方言中有大量的重叠式名词,而在普通话名词中重叠式构词的能力是很弱的,只有极少数亲属称谓和物名,例如"妈妈、哥哥、姐姐、星星、宝宝";等属于这种形式重叠是仁怀方言名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构词方式,能产性高,形式多样本文分析的仁怀方言名词的构词重叠,不包括构形重叠儿语中使用的重叠式的名词,如"饭饭、纸纸";等也不在我们的考察范围之内  一、仁怀方言重叠式名词的结构形式  (一)AA式  这里的"AA";不包括叠音名词,叠音名词中的"A";只是一个不成语素的音节,而本文研究的"AA";式名词中的"A";是一个语素仁怀方言的"AA";式名词可通过重叠名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形容词性语素,量词性语素而来  1.名素+名素  塘塘 叶叶儿 窝窝 灰灰 槽槽 裙裙儿 孙孙儿 盆盆 头头 缝缝 毛毛 钵钵  爷爷 蒂蒂 边边 面面 珠珠 坑坑 米米 根根 须须儿 巷巷儿 草草 籽籽儿  这类名词中的"A";,有些是自由语素,可以单独成词,如"灰灰、头头、毛毛、根根、草草、面面、米米";等词中的"灰、头、毛、根、草、面";都可以作为一个词来使用。

      不过有些单独成词与作为名素重叠成词后的理性意义是一致的,而有些单独成词与重叠成词后的意义却不同如:"灰";与"灰灰";"毛";与"毛毛";"根";与"根根";"草";与"草草";,它们的理性意义完全一样,而"头";与"头头";"面";与"面面";"米";与"米米";的词义却不相同"头";是"头部";的意思,而"头头";通常用来指领导,如"他家娃儿在单位混得不错,现在是个头头";;"面";是"面条";,而"面面";指的是粉末状的东西,如"这些草药要打成面面来吃";;"米";指"大米";,"米米";却有三层语义:①指去了壳儿的仁,如"花生米米、豌豆米米";;②指皮肤上的突出的小结节,如"他身上长了好多米米";;③指钱,如"今天不去逛街了,荷包里没得米米得喽";  有些"A";是不自由语素,在仁怀方言中不能独立作为词来使用如"塘塘、叶叶儿、裙裙儿、蒂蒂、边边、钵钵、籽籽儿";中的"塘、叶、裙、蒂、边、钵、籽";都不能独立成词  由名词性语素重叠而成的名词在"AA";式名词中数量最多  2.动素+动素  系系儿 响响儿 搭搭儿 滚滚儿 刷刷儿 擦擦儿 舀舀儿 啄啄 印印 铲铲 盖盖  筛筛 扣扣 套套 抽抽 缺缺儿  这类名词中的A都是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单用时是动词。

        3.形素+形素  憨憨儿 团团 死死儿 扯扯儿 圆圆 偏偏儿 东东儿 尖尖 香香  这类名词中的A都是自由语素,能独立成词,单用时是形容词  4.量素+量素  丝丝 条条 块块 坨坨 节节儿 颗颗 堆堆 片片  其中的"A";都是自由语素,单用时是量词"丝";单用时也可作名词,"堆";单用时也可作动词  (二)"AAB";式  摇摇车 转转饭 包包菜 抠抠病 藤藤菜 渣渣坡 婆婆妈 棒棒糖  分分钱 尖尖帽 对对眼 甩甩裤 东东客 斗斗车 眯眯眼 夹夹虫  这种形式的名词,"AA";对"B";起到修饰作用,"B";都是名词性语素大部分"AAB";式名词中的"B";是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比如"摇摇车、转转饭、抠抠病、分分钱、夹夹虫";中的"车、饭、病、钱、虫";少数"B";是不自由语素,如"渣渣坡、尖尖帽、对对眼";中的"坡、帽、眼";都不能单用大多数"AA";是可以独立成词的,如"藤藤、渣渣、婆婆、棒棒、东东、斗斗";,但独立成词的意义和在"AAB";式中的意义不太相同有些"AA";不能独立成词,如"摇摇、对对、甩甩";"AAB";式名词的意义并不是"AA";和"B";的简单相加,如"夹夹虫";指"吝啬的人";,"东东客";指"挑拨离间的人";,"转转饭";指"轮流请客吃饭";。

        (三)"ABB";式  人花花儿 零撮撮 木斗斗 二冲冲 嫩苔苔 瘦壳壳 后啄啄 零毫毫 光胴胴  犟拐拐 粪舀舀儿 陡坡坡 偏撬撬 山?? 土包包 老背背  这种名词中的"A";一般只由形容词性质的语素和名词性质的语素构成,如"嫩苔苔、光胴胴、陡坡坡、老背背";中的"A";为形容词性语素,"人花花儿、粪舀舀儿、山??、土包包";中的A为名词性语素有的"A";和"BB";都可以单独成词,如"粪舀舀儿、陡坡坡";,A修饰"BB";,"ABB";的意思等于A+"BB";;"嫩苔苔、瘦壳壳、木斗斗";中"A";和"BB";都能独立成词,但意思并不是"A";和"BB";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了新义,"嫩苔苔";指不成熟的人,"瘦壳壳";指身体瘦弱的人,"木斗斗";指的是反应迟钝的人有的A可以单独成词,而"BB";不能单独成词,如"偏撬撬、老背背、人花花儿";  4."AABB";式  巾巾索索 藤藤网网 坛坛罐罐 根根底底 头头脑脑 条条款款 团团转转 肠肠肚肚  这类名词,有的"AA";和"BB";两部分都能独立成词,如"藤藤网网、坛坛罐罐";;有的两部分都不能成词,如"肠肠肚肚";;有的只有其中一部分可以独立成词,如"头头脑脑、条条款款";,都只有"AA";能成词;有的"AB";可以成词,如"根根底底、条条款款、团团转转";。

        上述四种形式的名词,以"AA";式数量为最多,"AABB";式数量最少  二、重叠在仁怀方言名词中的作用  重叠这种构词方式,构词能力强大,在仁怀方言名词中被广泛采用,其功能也多样: (一)改变构词语素的意义,重叠后产生新义  仁怀方言中的很多名词都是由"A";式重叠而来成为"AA";,"A";和"AA";虽词性相同,但意义却大相径庭如:  脚:身体下端接触地面的那部分 脚脚:剩余的残留物  粉:米粉 粉粉:粉末儿  牌:扑克牌 牌牌:①牌子②名牌  (二)改变构词语素的原有性质,重叠后变成一个词性不同的词  "A";和"AA";的词性不同,词性不同,当然意义也有区别如:  擦(动)- 擦擦儿(名) 缺(动)- 缺缺儿(名) 刷(动)- 刷刷儿(名)  圆(形)- 圆圆儿(名) 短(形)- 短短儿(名) 憨(形)- 憨憨儿(名)  块(量)- 块块(名) 条(量)- 条条(名) 颗(量)-颗颗(名)  (三)表示少(小)量  "A";式和"AA";式有量上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由名词性语素重叠而成的名词中通常"A";为统称、泛指,是大指,"AA";表示少量,是小指例如:  沟沟,指小的沟。

        洞洞,指小的洞  水水,指少量的液体  汤汤,指少量的汤水  灰灰,指少量的灰  (四)增加词语的形象色彩  "AAB";式和"ABB";式都有比较明显的形象色彩,能引发听话人的形象思维,产生视觉印象比如:"摇摇车";使人想到这种儿童车来回摇动的样子"瘦壳壳";叫人想起人瘦弱的形象"木斗斗";使人想到像木偶一样的人  (五)表示繁多、杂乱的意义  "AABB";式的名词大都有杂乱、繁多的附加意义如:巾巾索索、坛坛罐罐、条条款款  三、仁怀方言重叠式名词的音变特点  普通话中有几种常见的音变现象,其中最常见的是轻声、儿化、变调及语气词"啊";的音变,仁怀方言中的音变现象只有儿化和变调这两种  (一)仁怀方言重叠名词的儿化  仁怀方言的儿化发音和普通话基本一致,但儿化没有什么规律有的重叠名词既有重叠式,也有重叠儿化式,比如:珠珠儿-珠珠、分分儿钱-分分钱、光胴胴儿-光胴胴;有的只有儿化式,比如:裙裙儿、搭搭儿、死死儿;有的重叠名词没有儿化形式,比如:香香、婆婆妈、老背背  (二)仁怀方言重叠名词的变调  变调在普通话中是很常见的音变现象,而且通常是后面一个音节的声调影响前面一个音节的声调,使前面音节的声调产生变化。

      仁怀方言中的变调很少,只有重叠式名词和儿尾名词才有变调现象,和普通话相反,是由前面一个音节的声调影响后面一个音节的声调,使后面音节的调值发生变化仁怀方言重叠式名词的变调现象,只发生在声调为阳平的"AA";式的第二个音节,调值由21变为44,其他声调后面的音节调值都不会改变例如:  塘塘[t‘a? 21 t‘a? 44] 崖崖[?ai 21 ?ai 44] 裙裙儿[?‘yn 21 ?‘y? 44] 林林[l in 21 l in 44]  盆盆[p‘?n 21p‘?n 44] 瓶瓶[p‘in 21 p‘in 44] 条条[t‘iau 21 t‘iau 44] 藤藤[t‘?n 21 t‘?n 44]  四、结语  重叠既是一种构形手段,又是一种构词手段普通话中的重叠多用来构形,而仁怀方言中构形的情况非常少,构词重叠却是大量存在,特别在名词中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仁怀方言的重叠式名词主要有"AA";、"ABB";、"AAB";、"AABB";四种形式,有区别词义,区别词性,表示少量、繁多、杂乱,增加形象色彩等作用,这些体现了仁怀方言和普通话不同的特点。

        (本文为2014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黔北文化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JD2014202]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汉语方言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1.  [3]贵州省仁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仁怀县志[Z].贵阳:贵州人民  出版社,1991.  [4]胡光斌.遵义方言名词的构词重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7,(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