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师范大学22春《青少年心理学》综合作业一答案参考1.docx
17页东北师范大学22春《青少年心理学》综合作业一答案参考1. 同性恋属于( )A.性偏好障碍B.性取向障碍C.性身份障碍D.性行为障碍参考答案:B2. 关于儿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家已提出多种理论予以解释:皮亚杰、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关于儿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心理学家已提出多种理论予以解释:皮亚杰、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吉利根研究了道德判断和推理中的关怀和公正的问题;艾森伯格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异议,修改了道德发展阶段;费斯廷格则从认知的角度去探讨儿童道德发展问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阐述这些道德发展理论的要点对于态度与品德形成的理论主要有: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以及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在这一阶段里,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是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②权威阶段(6~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儿童尊重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是好的正因为这样,他们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③可逆性阶段(8~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问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且应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④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时加以界说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表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的中断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 阶段1: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
阶段2:发展了交互的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应该让别人满足需要,了解了公平和平等交换 ②习俗水平 阶段3:对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行为良好的动机是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 阶段4: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论证,认为正确的行为应包含履行一个人的责任、尊敬权威和为了自己而维持已有的社会秩序 ③后习俗水平 阶段5: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从法律 阶段6: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3)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要点如下: ①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②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看待道德时,倾向于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
③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这不仅是对传统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修正,而且为我们针对不同性别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艾森伯格教授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提出异议,经过大量研究,艾森伯格总结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与否的理由包括个人的利益得失、未来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欢某人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简单的关注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涉及的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 阶段4:移情推理儿童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开始注意与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其他情绪体验,初步涉及对社会规范的关注 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助人与否,主要依据内化的价值观、责任、规范以及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
艾森伯格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的研究提示我们,儿童面临的情境不同,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都有可能存在差异我们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必须注意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策略 (5)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统一协调起来若认知元素发生矛盾,便产生认知失调不协调程度可以由不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与重要性的乘积与协调认知项目数量与重要性乘积的比值获得当个体处于不协调的情况下,个体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消除不协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 3. 人类性行为的本质属性是性的理智性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4. 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 )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A.言语指导B.示范C.练习D.反馈参考答案:C5. 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______、______和______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______、______和______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大众体育6. 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都属于( )A.外部感觉B.内部感觉C.本体感觉D.机体感觉参考答案:A7.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A、反社会攻击行为B、亲社会攻击行为C、社会认可的攻击行为D、以上都对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A、反社会攻击行为B、亲社会攻击行为C、社会认可的攻击行为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 D8. 他律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事物或事件别人可能会有不同观点和看法,并能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的能力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9. 品德形成是( )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A.知B.情C.意D.行参考答案:ABCD10. 设计实验说明汉字的记忆是以听觉编码的还是以视觉编码的设计实验说明汉字的记忆是以听觉编码的还是以视觉编码的1) 实验材料:同音字(比如,羊和阳) (2) 实验设计:单因素三个水平(字形一致与不一致和控制条件) ①两个词配对出现:一种是形同义同的两个汉字“羊-羊”(一致条件);另一种是形状不同读音相同的两个汉字“羊-阳”(不一致条件) ②两种呈现方式:同时呈现和相继呈现,相继呈现的时间间隔可分为0.5秒;1秒;1.5秒;2秒。
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③被试任务:判断两个汉字是否同音,同音按键反应 ④数据处理: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有无差异 ⑤预期结果:A.同时呈现时,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小于不一致条件;B.继时呈现时,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越来越增加,而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没有太大差别 11. 关于巴比妥类药物的戒断症状正确的是:( ) A.戒断症状于停药1~3天出现 B.依赖的剂量越大戒断症状越重关于巴比妥类药物的戒断症状正确的是:( ) A.戒断症状于停药1~3天出现 B.依赖的剂量越大戒断症状越重 C.依赖的药物镇静作用越强戒断症状越重 D.一般无自主神经亢进 E.临床表现可有癫痫大发作、幻觉及类精神分裂症症状ABCDE12. 学业压力使青少年产生的负性心理有( )A.失落感B.考试焦虑感C.自我失败感D.学习厌倦感参考答案:BCD13.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4. 关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以下说法哪项不对?( ) A.脑的结构与化学活动处于变化之中 B.从神经元到神经环路关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以下说法哪项不对?( ) A.脑的结构与化学活动处于变化之中 B.从神经元到神经环路都可能存在 C.只存在于机体的发育阶段 D.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中都存在C15. 当( )时,会发生交互作用? A.因变量受到自变量的影响 B.有全距限制的问题 C.一个自变量的作用受到另一个当( )时,会发生交互作用? A.因变量受到自变量的影响 B.有全距限制的问题 C.一个自变量的作用受到另一个自变量的影响 D.自变量受到因变量的影响C16. 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限额是学习自信心下降,这种做法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 )原则。
A.发展性B.客观性C.系统性D.教育性参考答案:D17. 下列关于ABC三种反应时说法正确的是( ) A.A-简单反应的反应时最短 B.B-选择反应的反应时最长 C.C-下列关于ABC三种反应时说法正确的是( ) A.A-简单反应的反应时最短 B.B-选择反应的反应时最长 C.C-辨别反应的反应时最长 D.A、B反应的反应时可以根据减法法计算出来ABD18. 性心理成熟与否有明确的标志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9. 多轴诊断多轴诊断正确答案:多轴诊断《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都推行精神疾病的多轴诊断其中CCMD-3采用7轴诊断具体内容为:轴1精神障碍;轴2人格特征、人格障碍或人格改变;轴3躯体疾病;轴4疾病或障碍的相关因素;轴5严重功能损害、目前功能损害与病前2年最佳功能水平:轴6现状总评;轴7诊断轴间的关系而DSM-Ⅳ-R采用5轴诊断内涵则与CCMD-3的前5轴几乎一致多轴诊断《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都推行精神疾病的多轴诊断。
其中CCMD-3采用7轴诊断,具体内容为:轴1精神障碍;轴2人格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