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英语学习的误区.doc
3页走出英语学习的误区 我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着太多误区,至今执迷不悟 误区一、错把汉字当音标 不少学生苦于记不住单词的发音,就在单词的一边注汉字如:tomato 记作“他没头” , He goes shopping 记作“ 黑狗吃烧饼”这在早年学习英语时,不足为奇那时的学生开 始学英语时的年龄都比较大,错过了四到十二岁这个最佳语言学习期,用汉字记英语发音 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仍有人这样学习英语,并把他作为成果出版,就令人惑然了 毕竟中国英国相隔千里万里,汉语和英语也相隔千里万里,无论在语法上,还是在语音上 特别是发音上,汉语有四声,英语只有升调和降调,有些英语音素汉语中根本就没有,如 [θ][ ∫]等,用任何汉字记音都是错误的久而久之,就会降低你对音标的敏感和精确度, 把你引向错误的深渊你说的英语,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也听不懂,沦为“独门绝技” 误区二、迷信欧美人 以为蓝眼睛的外国人说的都是英语,而且必然比中国人好殊不知,在欧洲,只有英 国人和爱尔兰人讲英语,而且在爱尔兰,爱尔兰与和英语并列为官方语言在讲英语的八 大国家(英、爱、美、加、澳、新、南非、加勒比海诸岛国)中,各国有各国的方言,美 语就是英语的最大变种。
英式英语声调起伏较大,吐字清晰高亢,摩擦音重,而美式英语 则柔和圆润,有人预言 300 年后,美语将成为一种新的语种英国没有我们中国的那种普 通话,所谓的标准英语(RP--received pronunciation) ,只在英格兰使用,具体地说从 Midlands 一直向东南延伸到 London,包括剑桥、牛津两座大学城,并非所有英国人都这 样讲很多学习者误以为英国人少国小,讲的英语都是一样的其实大谬不然,甚至威尔 士人有自己的语言—— 威尔士语,在书写商店、街道等名字时一定是威尔士语在先,英 语在后初到英国的人,心里往往会问:英国人讲的是英语吗?英国人和美国人有时也不 能很好地沟通交流,更何况新西兰人、印度人、法国人讲的英语啦!所以,长着鼻子、蓝 眼睛的“ 泛蓝阵营” 的人,讲的未必都是标准英语,只是“ 外在包装”上更接近地道而已来 中国教英语的外国专家多为中学老师,还算不上高端人才,有的人语法更是一塌糊涂非 英语母语的人中的佼佼者讲的英语有时比英国人讲的英语还要标准,决不是天方夜谈 误区三、不操练,抄答案 教材上关于两个人一组进行讨论的练习,学生一般都不做课后的作业题,从交上来 的作业本看,又几乎全部正确。
到了考试时,成绩往往惨不忍睹究其因,学生对英语学 习没有兴趣,进而缺乏主动性,只是应付差使,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参考书多如牛毛, 价格也相对便宜,学生差不多人手一册,交作业时一抄了之,千人一面,一错百错老师 能改动的只是那些抄错了的单词本来,大学阶段的汉译英句子应存在多种答案,而各家 参考书上的答案竟也是“ 不约而同” (至少是《大学英语》 的参考书如此),实在是耐人寻 味 误区四、重分数,轻应用,把英语当成“ 敲门砖”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一股脑冲分 数而去,几乎忘记了英语学习的宗旨,那就是应用学习没兴趣,上课如上刑,学了一学 期,只记住一些零星的单词个别人整天钻书山,泡题海,蒙答案,雇枪手研究打勾的 规律,揣摩改卷人的心理一旦拿到了三、四、六级证书,便万事大吉,将英语束之高阁, 课本用完就扔,或成为收废品的工作对象尽管得了高分,有的学生还是写不能写,听又 听不懂,到头来仍旧是个准文盲,英语成为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误区五、把知识当技能, 眼高手低 有的学生拿到一本听力教材,一看单词都见过,就认为太简单了,没劲!真放了录音, 又真听不懂。
问题浮出了水面—— 英语是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你背过一本有关游泳的 书,并不等于你会游泳要掌握一种技能,关键词是练熟能生巧,百炼成钢见过的词 未必认识,认识的词未必会用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译,不要怕出错跌倒了, 站起来再继续英语上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久而久之,不知不觉间你会发现 自己成长了,也成功了朋友你大胆地向前走,通天的大路九百九十九! 误区六、速成心理 一个王子拜亚里士多德为师,学习知识和文化,抱怨太慢太苦,问亚里士多德有没有 捷径可走亚里士多德说出一句千古名言: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 许多 英语专家也一再告诫我们,要学好英语,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投入和产出成正比有持 之以恒,不可一暴十寒所谓“一天记住一百个单词” ,“英语听说百日通”等纯属商业炒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钱青要求我们要多读些简易读物,最好是 20 世纪的作品, 最好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以免词句的过于陈旧和老化梅仁毅教授提出至少要读四十本简 易读物,《英语学习》主编高厚堃建议至少要背四十篇名篇可见,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 成的! 误区七、单一化倾向话分两头:其一,对英语的认识。
英语分为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那一方面 都不能偏废拿来一篇文章,一看单词都见过,就认为会了听、说、写、译依旧惘然 其实是假会,不是真会,这是很多学生的通病其二,记单词的方法课堂上让学生记一 下单词,学生就默看样子倒是文质彬彬,不影响别人,效果就差大了正确的方法是: 读出声音,眼、口、手、脑并用至于是否一定要“疯狂” ,我看未必疯狂”只能一时, 不能一世那样既扰乱了他人,也有点儿神经质疯狂” 出点名堂的,毕竟不多见 误区八、背了再听,以求一网打尽听力是多年来制约中国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 ,为了改善这一窘境,有些学 生就先把英语材料背诵下来,再去听这样,虽然减轻了对所听材料的瞬间反应带来的压 力,套用林彪的话说,就是走了一条“弓背路” 误区九、以为到了英、美、加、澳,英语有就了保票 基于这种认识,不少家长不惜花重金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一方面,不是每个家庭都 能承受起这笔巨额开支,约每年十万人民币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价格不同,但都比国 内昂贵地多另一方面,搞不好容易上当新西兰的一个村子忽然来了一群外国留学生, 村子里的人从来就没听说过这里有什么大学,原来有人发假广告,租来教室,聘来教师, 骗来学生,开办起“ 野鸡大学” ,十个人中九个来自中国,如此语言环境与国内何异?又怎 么能学好英语?最后,毋庸讳言,早年留学者还算是精英的话,近年来有不少是高考落榜 生。
近 50% 的入学率都没能冲入高校的大门,表明学习能力(包括方法和毅力)的有限 即便是到了国外,也不会一下子就脱胎换骨,难道“桔生淮北则为枳” 吗?有的人缺乏良好 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是跟不上课,中途回国的胜利大逃亡者不乏其人武汉一私营老板 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英国,因根本就听不懂课,整天泡吧,四十万人民币耗尽,只得不告 而辞家人多时联系不上,忧心如焚后来,邻居偶然发现,他在武汉一家饭店当门童呢 例子也许偏激,仅供参考 误区十、宠洋心态认为会几句英语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了,就可以摊手耸肩地和西方人交谈了,自己似 乎是半个洋人了中国语言经过了五千年的历史沧桑,自有他的博大精深我们现在学英 语是学它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是其它和外国人交往要不亢不卑,而不要媚颜屈膝, 妄自菲薄,丧失民族气节,不能忘了根和本出国三天就对同胞说“我不会讲中国话” 的人 是可耻的记住,数典忘祖的人,西方人也是从心里瞧不起的也许当时给你块糖吃,到 时候会把你抛弃在一边的 误区十一、英语独尊 以为英语是“ 通用粮票” ,不分析、不考量就报这个专业首先,英语不好学,并不是 谁都能学好毛泽东富有大智慧,英语就没学好,更何况一般人士。
作为谋生手段,英语 还没遇到致命的挑战但作为一生从事的专业,你要仔细斟酌英语研究难出成绩,要想 赢得同样的功名,须付出比其他行业的人更多的艰辛况且,英语不可能这样一直“红” 下 去估计二十年后,英语将成为知识界的第二工作语言,英语“红” 透半边天的好戏没准将 在中国谢幕英语和应用性自然科学结合,与经济、法律结合是更为明知的选择如果说 中国的初级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二十世纪教育经典的话,那么,考虑到中国家庭目 前的实力,建议您的孩子在国内读完大学,再出国深造,经济合算,英语也不耽误 误区十二、教材上的拿来主义这虽然主要是教育界的事,但和学生干系甚大,特别是在双语学校原版教材是地道, 但内容太多,往往逻辑不清,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误区十三、公共英语一刀切 这是一个更大层面上的问题是否我国的高校各专业都得开英语课,中国人民大学的 一位英语教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有些专业没必要开,如中国考古目前的公共英语课费 时费力,得不偿失再说,毕业资格上的一票否决制缺乏法律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