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消防工程师300个考点汇总.docx
24页《技术实务》300个考点汇总,通关必备!【消防基础知识篇】1.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助燃 物)和温度(引火源)2. 可燃物的数量是火灾严重性与持续时间的决定性因素3.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 越低当4. 汽油的闪点为-50°C,煤油的闪点为38〜74°C,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 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C的为甲类;闪点N28C至V60C的为乙类;闪点N60C的为丙类5. 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6. 气体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如燃气做饭、点气照明、烧气焊等)和预混燃烧(汽灯的燃烧)7.液体燃烧分 为:闪燃(最低温度)、沸溢、喷溅8. 喷溅发生的时间与油层厚度、热波移动速度以及油的燃烧线速度有关9. 固体燃烧分为: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外表〔考试热度:★★★★〕11. 热量传递3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12. 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包括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外界风的作用、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等13. 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衰减阶段。
14. 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冷却、隔离、窒息、(一般氧浓度低于15%时,就不能维持燃烧)、化学抑制(化学 抑制灭火的灭火剂常见的有干粉和七氟丙烷)15. 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三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 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16.粉尘爆炸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连续性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因初始爆炸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中形成更多的爆炸性混合 物而再次爆炸;(2) 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一般在几十毫焦耳以上,而且热外表点燃较为困难;(3)与可燃气体 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17. 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的最小引爆能量越高;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有粉尘的 环境中存在可燃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18. 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理化性质不同,其爆炸极限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其爆 炸极限也不同如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下限会降低19. 常见引起爆炸的点火源主要有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及化学火源20.某一炸药所需的最小起爆能, 即为该炸药的敏感度。
21.易燃气体分为二级I级:爆炸下限<10%;或不管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五12个百分点;II级: 10%<爆炸下限<13%,且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 类火险物质,爆炸下限N10%的气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22.气体中所含的液体或固体杂质越多,多数情况 下产生的静电荷也越多;气体的流速越快,产生的静电荷也越多23.易燃液体分为三级1)1级初沸点 W35°C;(2) II类闪点<23C,并初沸点大于35C;(3) 0类23CW闪点<35 C,并初沸点大于35 C ;或闪点大于35 C并W60C初沸点大于35 C且持续燃烧 实际应用中,通常将闪点<28C的液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将闪点N 28 C且<60C的液体归为乙类火险物 质,将闪点N60C的液体归为丙类火险物质建筑防火篇】1. 建筑防火的技术方法主要有:总平面布置、建筑结构防火、建筑材料防火、防火分区分隔、安全疏散、防 烟排烟、建筑防爆和电气防火2. 爆炸极限和自燃点是评定气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熔点和燃 点是评定其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标志参数3. 储存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闪点<28 C为甲类,闪点N28C且<60C为乙类,闪点N60C为丙类。
〔考 试热度:★★★★〕4. 储存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爆炸下限<10%为甲类,爆炸下限习0%为乙类5.同一座仓库或仓库的任一 防火分区内储存不同火灾危险性物品时,仓库或防火分区的火灾危险性应该火灾危险性最大的物品确定; 丁、戊类储存物品仓库的火灾危险性,当可燃包装重量大于物品本身重量1/4或可燃包装体积大于物品本身 体积的1/2时,应按丙类确定〔考试热度:★★★〕6. 民用建筑的分类:〔考试热度:★★★★★〕7. 影响耐火极限的要素:材料本身的属性、建筑构配件结构特性、材料与结构间的构造方式、标准所规定的 试验条件、材料的老化性能、火灾种类和使用环境要求8.厂房与仓库的耐火等级与平面布置重要考点:〔考试热度:★★★★〕① 高层厂房,甲、乙类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建筑面积不大于300 E的独立甲、乙类单层厂房可 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单、多层丙类厂房和多层丁、戊类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② 使用或产生丙类液体的厂房和有火花、赤热外表、明火的丁类厂房,其耐火等级均不应低于二级当为 建筑面积不大于500 E的单层丙类厂房或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 E的单层丁类厂房时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 的建筑。
③ 使用或储存特殊贵重的机器、仪表、仪器等设备或物品的建筑,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④甲、乙类 厂房和甲、乙、丙类仓库内的防火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4.00h⑤ 一、二级耐火等级厂房(仓库)的上人平屋顶,其屋面板的耐火极限分别不应低于1.50h和1.00h⑥ 甲、乙类生产场所(仓库)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⑦ 职工宿舍严禁设置在厂房和仓库内⑧ 办公室、休息室等不应设置在甲、乙类厂房内,确需贴邻本厂房时,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应采 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爆墙与厂房分隔且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办公室、休息室设置在丙类厂房 内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0h的防火隔墙和1.0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并应至少设置1个独立的 安全出口如隔墙上需开设相互连通的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⑨ 甲类厂房与重要公共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m,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0m⑩ 厂房内每个防火分区或一个防火分区内的每个楼层,其安全出口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 当符合以下条件时,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a.甲类厂房,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100 E且同一时间的作业人数不超过5人;b.乙类厂房,每层建筑面积 不大于150 E,且同一时间的作业人数不超过10人;c.丙类厂房,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250 E,且同一时 间的作业人数不超过20人;d.T、戊类厂房,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400 E,且同一时间的作业人数不超过 30人;e.地下或半地下厂房(包括地下或半地下室),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50 E,且同一时间的作业人数不 超过15人。
⑪地下或半地下厂房(包括地下或半地下室),当有多个防火分区相邻布置,并采用防火墙分隔时,每个防火 分区可利用防火墙上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甲级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但每个防火分区必须至少有1个 直通室外的独立安全出口⑫高层厂房和甲、乙、丙类多层厂房的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或室外楼梯建筑高度大于32m且任一 层人数超过10人的厂房,应采用防烟楼梯⑬厂房内的丙类液体中间储罐应设置在单独房间内,其容量不应大于5m3o设置中间储罐的房间,应采用 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房间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9.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和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单、多层重要公共建筑和二类高层建筑 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考试热度:★★★★★〕10.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考试热度:★★★〕〔考试热度:★★★★★〕注:当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1.0倍;局部设置时, 防火分区的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1.0倍计算裙房与高层建筑主体之间设置防火墙时,裙房的防火分 区可按单、多层建筑的要求确定12. 防火分隔构件可分为固定式和可开启关闭式两种。
固定式包括普通砖墙、楼板、防火墙等,可开启关闭 式包括防火门、防火窗、防火卷帘、防火水幕等13. 防火墙是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建筑或相邻水平防火分区且耐火极限不少于3.00h的不燃性实体墙14. 防火卷帘一般设置在电梯厅、自动扶梯周围,中庭与楼层走道、过厅相通的开口部位,生产车间中大面 积工艺洞口以及设置防火墙有困难的部位等为保证安全,除中庭外,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不大于30m 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10m;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大于30m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该防火 分隔部位宽度的1/3,且不应大于20m15.防火门分为甲、乙、丙三级,耐火极限分别不低于1.50卜1.00h 和0.50h°〔考试热度:★★★〕16. 防火分隔水幕的排列不少于3排,水幕宽度不宜小于6m,供水强度不应小于2L/sm17.防火阀平时处 于开启状态,发生火灾时,当管道内烟气温度到达70 r时,易熔合金片熔断断开而自动关闭18. 排烟防火阀设置场所:排烟管在进入排风机房处;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上;排烟系统的支管上当 管道内的烟气到达280 r时排烟阀门自动关闭17. 每个防烟分区的面积不宜超过500 E且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考试热度:★★★〕18. 厂房的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10m,疏散走道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40m,门的最小净宽 度不宜小于0.90m〔考试热度:★★★★〕19. 公共建筑内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0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0m20. 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40m,且紧靠门口内外各1.40m 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室外疏散通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3.00m,并应直接通向宽敞地 带〔考试热度:★★★★〕21. 观众厅内疏散走道的净宽度,应按每百人不小于0.6m的净宽度计算,且不应小于1.0m;边走道的净宽 度不宜小于0.8m在布置疏散走道时,横走道之间的座位排数不宜超过20排;纵走道之间的座位数,剧院、 电影院、礼堂等每排不宜超过22个,体育馆每排不宜超过26个,前后排座椅的排距不小于0.9m时,可增 加一倍,但不得超过50个;仅一侧有纵走道时,座位数应减少一半22. 地下或半地下人员密集的厅、室和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其房间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 楼梯的各自总净宽度,应根据疏散人数按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确定。
〔考试热度:★★★★〕23. 首层外门的总净宽度应按该建筑疏散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确定,不供其他楼层人员疏散的外门,可 按本层的疏散人数计算确定24.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中录像厅的疏散人数,应根据厅、室的建筑面积按不小于1.0人/E计算;其他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疏散人数,应根据厅、室的建筑面积按不小于0.5人/E计算25. 有固定座位的场所,其疏散人数可按实际座位数的1.1倍计算26. 展览厅的疏散人数应根据展览厅的建筑面积和人员密度计算,展览厅内的人员密度不宜小于0.75人/ 此27. 为了在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安全的疏散人员,在建筑防火设计时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安全出口每座建 筑或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目不应少于两个,每个防火分区相邻2个安全出口或每个房间疏散出口最 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m28. 除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外,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不大于200 E的地下或半地下设备间、防火分区建筑面 积不大于50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的其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或1部疏 散楼梯29. 一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