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隐喻理论史探.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62163812
  • 上传时间:2018-12-1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77.5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外国语(上海 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5年第5 期(总第9 9期) 隐 喻理论史探 严世清 在许多人看来 , 隐喻只是与明喻 、 提喻 、 借喻和拟人等术语相 对 的一种修辞格 , 贴切 新奇的隐喻能给文学作品带来某些令人意想 到不的美学效果 但是这仅代表了隐喻理论 中的亚里士 多德学派观;1 9世纪英国浪漫主 义诗人们所提出的柏拉图学派观认为 , 隐喻 是语言内部的一种机制 , 既反应了语言的本 质 , 又 反应了人的本质 2 0世纪的学者们继 承和发展了上述两大学派的观点 在理论探索过程中 , 人们认识到隐喻是 一个跨学科的多维现象 , 很难对它的性质 、 功能及阐释方法作出令人信服的 回答 本文 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追溯隐喻理论的历史渊源 和发展过程 , 旨在展示隐喻扑朔迷离的性质 和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理论探讨的必要性 1 . 亚 里士多德学派 1 . 1 . 亚里士多德和古罗 马思想家 在《诗学》和《论修辞》两部著作 中 , 亚里 士多德详细论述了隐喻的性质 、 作用和阐释 方法这三大核心问题 他对隐喻的定义是 : 隐喻即意 味着将属于另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 称某一事物 在此基础上 , 亚里士多德进一 步区分了隐喻所牵涉的四类转用方式(a )从 物类Cg e 加 S)到物种 (s Pe c ie s ) ; (b)从物种到 物类 ; ( C) 从甲物种到乙物种 ; (d )类比 。

      他 认为 a , b , c 三种隐喻是简单的隐喻 , 类比 产生的 d型隐喻是最费解而又最迷人的 隐 喻 显然 , 亚里 士多 德所谓的类比型隐喻最 接近现代 意义上灼隐谕这 一术语 亚里 士多德认 为 , !息喻能够为平易的文 体增加 魅力 和特色 同时 , 他又强调隐喻只 能局限亏 立诗歌 领域使 用 (该观点导致了后世 理论家们对诗歌语 一言与 日常语言 的划分) , 并 严格遵循浅显易懂的原则 古罗 马 的思 想家们继承了亚氏关于隐喻 性质的理论 , 如在《论演说术》中 , 西塞罗首 先指 出 “隐喻是一种被 紧缩为 一个单词 的简 短的明喻形式 “ (转译自H a w k es, P . 11) , 接 着又说 “如 果隐喻能为人所理解则予人以愉 悦 ; 但是如果不含相似之处则被 摒 弃 ” (同 上) 贺拉斯在《诗艺》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 他 认为隐喻应展示和谐的而 非新奇的关联 朗吉鸳斯和 昆提利安则详细讨论了隐喻 的功能 在《论崇高》中 , 朗吉弩斯指出 , 隐 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增加文体的感情渲 染作用 , 因此能够有助于产生崇高文体 昆 提利安进一步强调 了隐喻的渲染功能 , 认为 它是文体最高级的装饰物 。

      同时 , 既然隐喻 只是语言的装饰性成分 , 而非语言的内在成 分 , 这两位思 想家也强调 了严格限制使用隐 喻及隐喻的恰当性 从古罗马 思想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现代修辞 学理论的雏形 : 隐喻是一种浓缩的 比喻 , 具有修饰文体的作用 , 一般限制在诗 歌领域内使用 1 . 2 . 亚氏学派观在英国的传播和发展 亚氏 学派观大约在中世纪传入英国 当 时 的英国理论家们似乎无意发展古罗 马思 想 家们的理论 , 而是试 图将之公式化 例如n 世纪有位名叫杰弗里(Ge o价e y叮V i n s 二f) 的理论家 , 在他的著作《新诗学》(P 0e t r i ’a N 0 二)中划分了63种诗歌 “装饰” , 每一种装 饰均有严格的定义和使用 限 制 杰弗里先生的做法在现代人看来未免有 些故弄玄虚 , 但实际上是与当 时的社会思潮 相适应的 在基督教思 想占统治地位的中世 纪 , 人们一般认 为世界便是上帝撰写的一部 著作 , 一个费解的隐喻 诗人 驾驭隐喻的过程 往往被看成是在努力揭示上帝创世时留给人 类的种种启示 , 而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也迫切 希望展示上帝创世的伟大 。

      由于大多数诗人 创作时以《圣经》和宗教礼仪为基础 , 理论家 们就不难确立关于构成隐喻的种种原则了 实际上 , 这种宗教思 潮也是理解文艺复 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和1 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关 键 以莎 士比亚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英国 文学家创作了大量喻意隽永的文学精品 , 讴 歌至高无上 、 无所不在的上帝和伟大的伊丽 莎白一世女王 以约翰 · 唐恩为首的玄学派 诗人将这种创作思想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 步 , 他们极力将自然界的各种要素联系起来 诗歌中充满极其牵强附会的意象 , 令现代读 者茫然不解(故玄称学派) 但是 , 只要我们 将这些诗歌与《圣经》联系起来 , 许多难以理 解的隐喻马上就变得平淡无奇了 1 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 清教主义 逐步成为占英国社会统治地位的宗教思 想 其主要特征是在宗教活动中强调刻板 、 清苦 , 这一倾向反映在文体风格方面 则表现为人们 对平易文体的推崇 和对繁褥文体的鞭答 , 因 为语言中的装饰性成分是与清教主义思 想背 道而驰的 在这种背景下 , 有人提议由国会 通过法令 , 禁止使用隐喻(参见H a wke s , P . 31) ; 另一方面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它 当作花 边 玩艺儿镶嵌在平易的逻辑阐述之中 。

      1 8世纪的新古典主 义文学家们严格遵循 这一传统 , 大肆贬低隐喻的作 用 例如 , 在 塞缪 尔 · 约翰逊博士的词典中 , 隐喻几乎被 看作是对语言的讹用和低毁 亚历山大 · 蒲 柏则在《批评论》中抨击了玄学派诗人所惯用 的牵强附会的隐喻 , 认为过多使用 隐喻往往 会使思 想变得模糊 不清 从此 , 隐喻逐步被 贬低为一个普通 的修辞格 2 . 柏拉图学派 2 . 1 . 柏拉图 柏拉图学派的观点主要是1 9世纪由英国 浪漫主义诗人们归纳出来的 , 柏拉图本人并 未系统论述过隐喻 不过 , 我 们还是可以从 他的《克拉底鲁篇》中找到一些与诗人们所归 纳的理论相联系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语言是 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 因此所谓的诗 歌与哲学语言的区分是不可能也不允许存在 的 2 . 2 . 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一般被认 为是浪漫主义创作思想的宣言书 在序 言 中 , 华兹华斯明确指出他所使用的语言完 全 是 - “人类 日常会话所使用的语言 ”; 这实际上就 否定了诗歌语言和日常会话的差异 , 因为每 一种人类语言在适当的情形下都会具有诗歌 特征 即隐喻特征 。

      从这一点出发 , 他进一步 - 指出既然诗歌是读者所常用的语言写成的 , 读者在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象时就不应该完 全受诗人的主宰 , 而应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 才 ‘智去 挖掘诗歌的内涵 , 从而 完成诗歌创作 的全过程 这也就是说 , 华兹华斯认为隐喻 是语言的 内在要素 , 阐释隐喻既要考虑创作 者的意 图 , 又要读者的参与 2 . 3 . 雪莱 浪漫主义者认为 , 人类思维具有想象和 推理两种功能 , 前者将世界上的事物联系成 为一体 , 后者则将之区分开来 从这一角度 出发 , 雪莱在《诗之辩护》中指出 , 诗是诗人 以想象力为武器揭示宇宙中事物之 间关联的 最终结果 , 一般表现为隐喻形式 另一方面 , 既然语言也是 “ 想象力的产物 ”, 隐喻实际上 也反映了语言的本质 他还进一步指出 “语言 本身就是一首诗 ” (转译自H a wk es, p . 3 7) , 最原始的语言气 · · ⋯揭示出在此之前人们从 未意识到 的事物间的联系 , 通过语言 , 人们 对事物间关系 的理解以得永久流传 , 体现这 种关联的词语最终发展成为能代表部分或多 种思想的符号 (同上) 因此在雪莱看来 , 隐 」 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 , 而是 人类体验世界 、 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 , 是 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 。

      , . 4 . 柯勒律治 柯勒律治总结了华兹华斯和雪莱 的观 点 , 并对之略加修缮 , 增加了 “ 幻想 ” 的概念 , 指出幻想 和想象均能产生隐喻 , 但幻想产生 的隐喻仅体现事物间的外在联系 , 在阐释时 不会带来许多困难 , 而想象却能挖掘事物间 的内在联系 , 因此会产生费解的隐喻 , 这就 需要读者在阐释 它时积极参与到隐喻的再创 造之 中 3 . 2 0世 纪隐喻理论纵观 2 0世纪的学者从修辞学 、 心理学 、 哲学 、 文学批评 , 更主要的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隐 喻进行了更 为深刻的探讨 修辞学家和转换 生成 (TG) 语法学家因袭亚 氏学派观点 , 认 为隐喻是背离语言规则所带来的结果 , 同时 也对它有所修缮 , 使之更理论化 , 另外一些 语言学家则继承了柏拉图学派观点 , 并借助 于心理学 、 符号学 、 人类学 、 语言哲学等理 论进一步证明隐喻是语言的根本特征之 一 , 并提出了 “相 互作用理论 ” 3 . 1 . 修辞学与比喻/替换理论 在《英语修辞格》中 , 中国学者冯翠华对 隐喻的定义是 : 隐喻和明喻一样 , 是两种不 相象事物之间的比较 , 但与明喻不 同的是 , 这 种比较没有明确指出来 , 而是暗含其中(冯 , p . 1仍 。

      从我国的许多教科书 中 , 都可以看到 类似 的论述 替换理论是比喻论的发展 , 它采用以下 公式来阐释隐喻 : 对主语 A , 既可以有比喻 性的描述 B , 又 可有平易的描述C;所以A i sB可以解释为Ai sC , C 替换了B 关于 B , C 间的 关系 , 它提出了 同义 词 、 释义 和 隐喻三类 , 分别是 : ( a )两者之间有相同的 内涵和相同 的所指 ; (b )两 者之 间有不 同的 内涵 和相 同的所指 , ( c )两者间有不同的内 涵 和不同的所指(参见K j缸g a a rd , P . 6 1) 但 是 , 由于缺乏充分的理论根据 , 比喻论和替 换论现在都已被理论家们摒弃 3 . 2 . TG 隐喻观 J召 语法学家首先尝试使用语言学理论 系统地研究隐喻 他们将隐喻看作一种异常 的语言形式 , 并将它 与语法范畴和语法规则 联系起来 , 力图予以某种理性的 、 科学性的 而非 传统上的那种纯粹主观臆断性的解释 但是 , 由于忽视语言意 义的研究 , 他们 的隐 喻理论儿乎都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误区 3 . 2 . 1 . 乔姆斯基 TG 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提出了句子 结构的阶层观点 , 用以讨论所谓的语言变异 现象 。

      例如 : (2) S in ee rity Io v e s J oh n . 可以分解为 S entenee I C|N| 一r J 一 | , “ l e ! V transitive N a 过m a t e 该图清楚地表明( 2 ) 只是在一 、 二阶层上合 乎语法 , 在第三阶层上它违背了某种语法原 则 由于句子 的结构可以更详尽地往深层m 阶层分解 , 乔姆斯基断言他的理论可用来解 释所有的变异形式 , 因为它们终究会在某一 层次上被发现是违背语法规则的 3 . 2 . 2 . 齐夫 在讨论变异形式时 , 齐夫提出修改某些 规则 , 使之允许某些变异形式的产生 如对 : (3) Th e m en the w omen kis s 我们应修改规则 NP一V 一- N P , 使 之 允许 NP 一 ~N P 一 - V 这样的形式出现 齐夫认为 , 对语法规则的修改指示从语法到变异之 间最 简捷的途径 但是 , 齐夫也承认 , 他的 “捷 径 ” 理论无法回答 “这些规则如何 决定变异话 语的意义 ” (转引自L e v i n , p . 17 ) 这一问题 。

      3 . 2 . 3 . 卡兹 卡兹指出 , 乔姆斯基和齐夫理论的缺点 在于未能区分可 阐释的和不可 阐释的变异 在继承乔姆斯基阶层观点的基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