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_天演论_译文片段赏析.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98998648
  • 上传时间:2019-09-1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57M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 国 翻 译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74 《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的著作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译者是清末著名翻译家 严复(1854-1921) ,译作于 1897 年 12 月由天津 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以下片段为原著的第 一和第二段及严复的译文 原文: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 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the state of nature.”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 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The native grasses and weeds, the scattered patches of gores, contended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scanty surface soil; they fought against the droughts of summer, the frosts of winter, and the furious gales which swept, with unbroken force, now from the Atlantic, and now from the North Sea, at all times of the year; they filled up, as they best might, the gaps made in their ranks by all sorts of underground and overground animal ravagers. One year with another, an average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balance of the 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mong the indigenous plants, maintained itself. It is as little to be doubted, that an essentially similar state of nature prevailed, in this region, for many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e coming of Caesar; and there is no assignable reason for denying that it might continue to exist through an equally prolonged futurity, except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man. Reckoned by our customary standards of duration, the native vegetation, like the“everlasting hills”which it clothes, seems a type of permanence. 《天演论》译文片段赏析 王东风中山大学 The little Amarella Gentians, which abound in some places to day, are the descendants of those that were trodden underfoot, by the prehistoric savages who have left their flint tools, about, here and there; and they followed ancestors which in the climate of the glacial epoch, probably flourished better than they do now. Compared with the long past of this humble plant, all the history of civilized men is but an episode. 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 背山而面野。

      槛外诸境, 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 二千年前, 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 此间有何景 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 不过几处荒坟, 散见坡陀起伏间, 而灌木丛林, 蒙 茸山麓, 未经删治如今日者, 则无疑也 怒生之草, 交加之藤, 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 夏与畏 日争, 冬与严霜争, 四时之内, 飘风怒吹, 或西发 西洋, 或东起北海, 旁午交扇, 无时而息上有鸟 兽之践啄, 下有蚁蝝之齧伤, 憔悴孤虚, 旋生旋灭, 菀枯顷刻, 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 以自 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 战事炽然,彊者后亡, 弱 者先绝, 年年岁岁, 偏有留遗, 未知始自何年, 更 不知止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 则莽莽榛榛, 长此互相吞并, 混逐蔓延而已, 而诘之者谁耶! 英之南野,黄芩之种为多,此自未有纪载以 前, 革衣石斧之民所采撷践踏者, 兹之所见, 其苗 裔耳邃古之前, 坤枢未转, 英伦诸岛乃冰天雪 海之区, 此物能寒, 法当较今尤茂此区区一小 草耳, 若迹其祖始, 远及洪荒, 则三古年代以还方 之, 犹瀼渴之水, 比诸大江, 不啻小支而已! (原译有脚注若干, 在此略) 一、译者其人 《天演论》的译者严复, 初名传初, 字又陵, 后 名复, 字几道, 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市)人。

      清末 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翻译家和教育家光绪 三年(1877) , 严复作为清政府首批派遣留学英法 的学员, 赴英国学习舰船驾驶在英国格林威治海 军学院(后改名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两年半, 成绩 译作鉴析 2010年 第5期No. 5 2010 7575 优异, 成为该校的高材生留学期间, 严复对英国 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 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 术理论, 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1879 年毕业回国后, 先于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习, 次年任 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 , 后升为总办 (校长) 严复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 上海 复旦公学校长、 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 清朝学部 名辞馆总编辑、 北京大学校长等职 二、石破天惊的历史意义 严复翻译《天演论》之际, 正是清政府风雨飘 摇之际, 鸦片战争之耻未雪, 又添甲午战败新辱 国家兴亡让头脑冷静的严复并未盲目地去逞匹夫 之勇, 而是在思考西方列强崛起的奥秘和中华帝国 沦落的根源, 他决定从启蒙做起, 引进西方致富致 强的秘诀, 启蒙尚沉湎在中世纪迷梦中的中国封建 士大夫他以超凡的眼光从汗牛充栋的西方学术典 籍中挑选了若干经典, 以附庸风雅的封建知识分子 所喜爱的古雅文体译成汉语, 译文出版后在当时的 知识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延绵上千年的封建传统 思维定式在严复译著的冲击下戛然而止, 中华大地 上随后爆发的维新运动乃至“五四”运动, 都与严 复用他的译著所开启的启蒙运动有关闭关自守 数千年的中华帝国从此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康有为称《天演论》 “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 胡适 也称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天演论》是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严复不 是生物学家, 为何对进化论感兴趣?还有当时的 知识分子, 其中也没有谁是生物学家, 却为何因 《天演论》而激动? 严复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兴趣自然不在 进化论本身, 而在于生物进化的原理与社会进化 的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和相似性 《天 演论》的基本观点是:“物竞天择” 、 “优胜劣汰” 、 “适者生存” 一般人看进化论, 视野往往都局限 在生物学范畴, 但作为思想家的严复却看到了进 化论的社会学意义, 进化论的“丛林法则”也同 样适用于人类的进化在中国面临来自西方的列 强和来自东方的日本的威胁时, 进化论的社会学 意义对于仍然沉湎在中世纪帝国迷梦中的中国封 建士大夫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 《天演 论》的启蒙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意识到, 人类社会 就是一个丛林, 不同的民族就是这个从林中不同 的物种, 而不同民族中间也同样存在着弱肉强食、 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

      在中国面临来自东西方夹 击的危难时刻, 中国人是不是该想一想我们自身 的体制、 文化和思想传统是否还有优势可言?是 否还能适应于当时的文化丛林?如果已无优势可 言, 如果已经不是适者,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 们又该如何自强保种?仅仅从上面所引的两段译 文中即可看出, 严复作为译者的主体意识已经渗 透到他译文中的方方面面, 只要一有机会, 他就 会利用语言、 利用译文, 旁敲侧击地表达他的这 一意识, 如: 怒生之草, 交加之藤, 势如争长相雄 各据一抔壤土, 夏与畏日争, 冬与严霜争, 四时之 内, 飘风怒吹, 或西发西洋, 或东起北海, 旁午交 扇, 无时而息 上有鸟兽之践啄, 下有蚁蝝之齧伤, 憔悴孤虚, 旋生旋灭, 菀枯顷刻, 莫可究详是离 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 战事炽然,彊者后亡, 弱者先绝,…… 其中, “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译自 contended with one another for the possession of the scanty surface soil, 原文只有植物为不多的土壤而 展开的竞争, 但严复却从中读出了“相雄”和“各 据” , 俨然一幅“群雄相争, 各据一隅”的诸侯割 据的场面。

      “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译 they fought against the droughts of summer, the frosts of winter, 再次突出一个“争”字, 且是以两个“争” 译原文一个 fought, 加上前面已有一“争” , 后面 还有一“战” (译 struggle) , 中英文形成了两种不 同的词汇衔接链, 即 contended—fought—struggle 与“争—争—争—战” ,说二者不同在于,英语 中的三个词中有两个词的战斗性并不是很强, 即 contended—struggle, 与此相关的 fought 夹在这两 个词之间, 从篇章语言学衔接论的角度看, 这个词 只能作为 contended 和 struggle 的同义词出现, 其 战斗性必然因牵连而受到减弱, 而中文译词“争— 争—争—战” 三“争”接一“战” , 突出了“争战” 的效果, 顺序而读, 其音响效果是 “争战” 、“征战” , 逆序而读是“战争” , 战斗性因词语的特殊组合和 质感而加强, 这让当时的中国读者极易联想到战 云压城的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