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docx
3页三曹(3)好炫博,堆辞藻,“情繁而词隐”(刘勰)曹操:文坛地位:(1)建安文人集团的形成与其 汲引罗纳关系很大(2)鼓励文人为之效力同时, 亦鼓励其文学创作(3)自己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文 学创作活动的兴盛艺术:1.继承汉乐府传统又有所创新 2•诗风以 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本色3.体裁四言、五言 均有,五言开建安风气,四言则为《诗经》后 复兴大家风格: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极为本色,绝少华 美辞藻,结构亦不甚精细,喜从大处着笔,厚重古 朴,真实直率袒露胸襟,显示出鲜明个性EP.《观 沧海》曹丕:风格:清新流丽、细腻缠绵诗歌艺术特色: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二是文 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手法的使用及艺 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 术形式的创造上曹植:前期:代表作《白马篇》志得意满,昂扬乐 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内容多抒写个人理 想抱负后期: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感情悲愤苦闷,风格 愤激苍凉,内容集中在对个人前途、命运的失望, 对曹丕集团的怨恨不满,对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 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歌内容充实,艺 术上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诗歌艺术:1..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鲜明EG.《美女篇》2•诗歌结构更讲究,尤其发端精警, 常以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景物开头,渲染气氛, 笼罩全篇“极工于起调”(沈德潜《说诗晬语》) 3•注重诗歌艺术技巧,尤其倾力于对偶及锤炼字 句,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 4•诗歌中对自 然景物有了较多描写,这改变了乐府诗面貌,影响 了后代文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此为西晋“文章中兴”时 期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
三张(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 思)这七人代表了太康文学的最高成就陆机:(1)多仿乐府、古诗之作,主题多怀旧(人、 乡)、迷惘、矛盾,少创新《赴道洛中作》《门有 车马客行》《猛虎行》《君子行》(2)诗多情景相生,显示自然景物渐入诗坛 的历史趋势《招隐诗》体貌山水,穷形尽相,尾 缀议论,实开谢灵运山水诗先声潘岳:擅哀诔:《金鹿哀辞》《泽兰哀辞》赋亦 佳:《西征赋》《秋兴赋》《闲居赋》 诗以亲情、哀情为佳:《悼亡诗》三首感情真挚,明净疏 畅;《杨氏七哀诗》亦此类;“凄怆”为基调, 为其主要成就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咏史》八首内容:或诉说胸襟怀抱(其一),或表达对门 阀制度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其二),或抒写愤激 之情(其六),或宣言大释大悟(其八)风格:豪放,浑成影响:文学史上承前启后,开创咏史诗借咏史 以咏怀之路竟陵八友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 合于竟陵王肖子良左右, 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 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 (萧衍)与 沈约、谢朓、王融、肖琛、范云、任昉、陆垂 并游焉,号曰‘八友'。
这些人中,沈约、 谢朓、范云、都是一代文人他们彼此唱和, 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永明体VS宫体诗永明体作家把声律和对偶方 面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上, 所作诗平仄协调, 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 为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从“古体诗” 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故又称新体 诗永明体”文学家们虽然在运用声律等技 巧上有一些成就,但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空 洞,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其中一些骨干成员, 齐亡后仕梁,在萧衍、萧纲父子影响下大写轻 靡柔艳的色情诗,成为宫体诗的主要作家以 艳丽的诗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题材,女 性也像宫廷其他对象一样成为吟咏对象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 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 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 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刘宋文帝 的年号谢灵运:政治态度和思想性格1、 对刘氏王朝始终采取不合作以致抵制的态度; 其寄情山水也带有负隅抗拒的成分(作品中因而有 怀才不遇与年华易逝的感慨)2、 有借助佛学、玄学自我解脱的一面,作品中固 然有对竞进的热衷和失志的愤慨,更普遍的则是对 嘉隐肥遁的向往和满足1、谢灵运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性格,是他出身生活 的甲族阶层的产物。
他的一生是个悲剧,是从一个 文学天才、一个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角度而言 的,并不意味着被扼杀的是一个有进步理想的诗人2、谢灵运的作品并没有反映重大的时代矛盾,他 的抑郁和愤激不同于鲍照,他的隐逸亦不同于陶渊 明,但才士失志是封建社会普遍现象,其优秀作品 所具高度概括力使得作品突破了作家本人和他所 属阶层的圈子,因而,即使在深广度上有所局限, 但仍能引起后代读者共鸣3、谢灵运坦率任性,达生知命意识未见得是虚伪 矫饰,嘉隐中出现思想上的和谐宁静亦是人之常情 山水诗(1)创作于永嘉、始宁、临川三个时期 (2)是仕途坎坷的产物,亦是玄言诗的继续 (3)情、景、理的思维模式,佳作能够做到三者 糅合,无脱离粘附之感(4)风格鲜丽清新(与表现对象相关;与个人精 神面貌,傲岸之气相关)(5)艺术技巧:注意声色的描绘,喜用拟人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包 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 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 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 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 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 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 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 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佛教对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 5-6 世纪的印度,南北朝时期大量的佛寺建立对丰富的 文学思想以及艺术形势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主要的影响为 1使得中国文学想象更丰富2 使得中国文学的故事性加强 3在翻译佛经时声韵(声韵理论影响中国音韵学的产生,进而影响诗歌 格律的形成) 4丰富了中国的语言和词汇5丰富 了文学观念(虚无主义、人生如梦、色即是空) .鲍照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内容: 1.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戌卒的生活2. 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哀怨凄怆, 细致感人3. 描写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的疾苦4. 山水描写 艺术特色: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 学,这时的文坛以三曹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 王粲、刘桢等七子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 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 不再拘束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 浓郁的悲剧色彩正始文学: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 在文学史上习惯用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在哲学史上,正始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主要代表 人物是何晏和王弼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 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他们本身也是玄学家他们对 抗司马氏的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 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和抗 议阮籍诗歌艺术及影响:1. 阮籍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学观 照方式引入诗歌,将其与艺术形象结合,使诗歌呈 现出广阔的视野,包容了深沉的内涵2. 表现技巧上,多用象征寓意,若即若离,闪烁曲 折,因而“阮旨遥深”(《文心》)3. 感情真诚激切,具有感染力,因而“可以陶性灵, 发幽思”(钟嵘)4. 以组诗方式来抒发心理深层情绪的方式,为后人 重视如陶潜《饮酒》,陈子昂《感遇》,李白《古 风》嵇康:( 1)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正面立论,毫无闪 烁含糊之辞,放言无忌,词锋犀利,风调峻切,语 言生动,情感率真,观其文则如闻其声如见其人(2)诗歌颇能见出志趣、性格,思想新颖,标新 立异,对传统儒家思想具有批评精神,说理缜密透 切南北朝民歌的收集整理,南北朝民歌的特色,代表 作品: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 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坏境等方面又存在 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 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 共 326 首,多为女性的呤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 情的渴望,西曲共142首,多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 生活,风格比吴歌开朗明快南朝民歌,大部分就 是城市中的产物它们多半出自于商贾、妓女、船 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 活和思想感情其风格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 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 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大量的 运用双语关代表作有抒情长诗《西洲曲》北方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 《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 歌谣刺》中也有一小部分,共 70 首左右北方民 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数量虽不 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向, 如出色的描绘了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敕勒歌)、 描绘了北方旅人艰苦的生活(陇头歌辞)、反映出 豪侠尚武的精神和频繁的战争(企喻歌辞)、反映 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感情(陇头歌辞)、 反映爱情和婚姻题材(地驱乐歌),具有丰富的地 方色彩其风格粗矿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 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习风,代表作有叙事 长诗《木兰诗》。
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对于文 章体貌深有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南史•庾肩吾传》: “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 以为新变其“新变”的意义是揭示四声协调的 规则,并自觉运用到诗文创作上,从而变以往自然 的巧合为人工的声律,开启诗文格律化的道路永 明声律说对诗体转变的影响特著,形成了所谓“永 明体”;而对文章的韵律之美也起着强化的作用, 文章写作更注重声调谐和之美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对于文笔的辨别,发 生于宋齐时期颜延之认为:“笔之为体,言之 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刘 勰《文心雕龙•总术》引录)肯定“笔”的文学性, 并将经典与文笔分别对待,反映了文学的自觉意 识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萧子显在《南齐书•文 学传论》中提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他本 人在创作上也有探求新变的具体实践张融更尖锐 地宣称:“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政当使 常有其体《门律自序》)“常体”往往意味 着从前代作品中归纳出的定式,而他所欣赏的却是 “不阡不陌,非途非路”以及“不文不句”的创作 方式这种意识也是以齐梁文学较善于创变为背景 的中国古典小学的起源,六朝小说的分类,代表作, 艺术特色:起源: 1.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原先是在口头流传, 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渐凝固;有的继续在口头流 传而不断丰富发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 添了新的故事情节这些继续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传 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了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 史,而逸史可是说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2. 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韩非 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 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3. 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 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 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 类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 法灵异,可分为三类1. 地理博物《神异经》《博物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