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增长与通胀格局的转变点.doc
3页关注增长与通胀格局的转变点王 建一、宏观经济变化趋势分析2003 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运行轨迹,已经发生了三次转变:2003~2006 年为高增长、低通胀阶段,这期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达 11%,而 CPI 年上涨率平均仅为 2.1%,这是第一阶段;2007 年,经济增长率为 11.9%,通胀率上升到 4.8%,开始出现高增长、高通胀的趋势,这是第二阶段;2008 年初以来,CPI 月度最高达 8.7%,经济增长率则出现了走低的趋势,一季度同比回落了 1.1 个百分点,贸易顺差负增长,实际投资从 2003 年~2006 年的平均增长 25.3%下降到 15.9%,开始显露出低增长、高通胀的趋势,这是第三个阶段的开始从经济增长与物价运行的轨迹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率是一条由高到低的曲线,而物价上涨则是一条由低到高的曲线西方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经济高增长时期,一般都会伴随着高通胀为什么在我国会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现象?这是因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在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深入到产权改革阶段后,经济增长中较大地释放了改革效率,也显著改变了分配关系,从而促使社会财富向少数高收入阶层集中,形成了强大的资本积累机制,为投资提供了来源。
强大的投资实力不仅可以满足国内投资需求,还有剩余产品可供出口这集中变现表现出 2002 年我国净出口比重从 2.5%上升到 8.9%同时,由于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社会宗供求从短缺向过剩转变,从而压抑了物价上涨,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2006 年的第四季度,我国开始出现通胀苗头,主要是由食品短缺和输入型通胀所推动的首先,2006 年与 2007 年消费率仍在持续下降,说明分配关系仍然压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其次,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农业生产也出现了连年丰收,但粮食总产量直到 2007 年仍低于 9 年前的水平,而人口却净增长了 7300 万,人均食品消费水平也大幅度提升,导致食品涨价成为消费品涨价的主要原因第三,自 2006 年以来,国际石油、铁矿石等价格上涨愈加猛烈2007 年 7 月以后,随着美国次债危机的爆发,国际热钱从金融市场大量涌向大宗产品市场,导致国际初级产品与原材料市场价格全面上涨,从而对我国形成较大的成本推升力量输入型通胀主要表现在 PPI(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上升,2006 年,我国 PPI 为 3%,2007 年 12 月上升到 5.4%,到 2008 年 4 月份已上升到8.1%。
2003 年~2006 年,工业生产下游的加工产业物价上涨率平均为 PPI 总水平的1/4,2007 年已上升到 64.5%,到 2008 年 4 月份又进一步提升到 74%,说明生产领域内成本推动物价上升的因素已开始向消费领域传导从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动力来看,由于目前已接近本轮投资周期的末尾,新上项目的投资已呈现负增长,投资完成额也明显回落,由投资所贡献的需求动力正在逐步减弱从出口看,受美国次债危机所导致的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放缓和贸易顺差的缩减也不可避免因此,今、明年,由出口贡献的需求增长会有所减缓,甚至会出现负值;而消费仍会是投资和出口的应变量,即会随投资与出口回落而下降,从而会造成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会有所降低从物价走势看,国内食品供求仍是推动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2008 年,我国将进入“十一五”时期的人口增长高峰期2007 年,我国人口净增 681 万人,2008 年预计将增加 1800 万人,而且明、后两年仍将维持在 1700 万人左右的水平但 2008 年的粮食播种面积却比 2007 年减少了 0.4%,主要减少的是秋粮面积虽然 2008 年夏粮喜获丰收,但全年粮食总产量却只能维持在 2007 年的水平或略有增长。
因此,粮食产量持平而人口增加这一状况,将是从目前到 2010 年推动食品价格与消费物价总水平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从国际因素看,由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资本容量是数十万亿美元级,而国际期货市场的资本容量目前仅是万亿美元级故美国次债危机所导致的国际资本从金融市场向大宗产品期货市场转移的浪潮,将继续推动石油、粮食等大宗产品价格走高,推动输入型通胀继续发展根据有关资料,目前输入性因素在我国物价涨幅中仅占 15%左右,今后这个比重将会继续上升二、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综合以上分析,目前已经开始露头的低增长、高通胀格局的转变进行必要的调整高增长、低通胀是最理想的经济增长格局,宏观调控方针应当保持“双稳健” ,即既不扩张,又不放松高增长、高通胀工具预示着有过热的可能,应实行从紧的方针,适度加息和提升存款准备率在从高增长、高通胀,转向低增长、高通胀的拐点时期,应在宏观调控的操作上做适当调整第一,由于通胀的原因,使主要经济指标的名义增长率越来越多地受物价上涨所推动因此,当实际需求水平已开始下降时,名义需求增长率仍会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形成了需求增长率仍然较高的假象2008 年前 4 个月,名义投资增长率虽然比上年同期高出 0.2个百分点,但扣除投资品价格指数后的实际增长率只有 15.7%,下降了 7 个百分点以上,而同期新上项目投资已经下降了 5.1%,扣除价格指数后为 12.4%,这预示未来投资增长率可能会出现大幅度下滑。
再看出口需求,从 2008 年前 4 个月,我国出口增长率虽然仍维持在 21.5%的较高水平,但同期出口价格指数为 9.4%因此,扣除价格指数后的实物出口增长率只有 13.2%,比 2007 年同期下降了 10.9 个百分点由于出口企业最终获得的人民币,如果考虑到同期人民币升值的因素,2008 年前 4 个月,以人民币计算的出口增长率只有0.9%还须指出的是,目前的消费高增长可能有物价因素推动的假象2008 年前 4 个月,我国消费增长率高达 21%,扣除物价指数后为 12.5%,比 2007 年同期下降了 0.2 个百分点由于目前公布的经济增长率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指标,而投资、消费和出口都是没有扣除物价的现价增长率指标自 1996 年以后的 10 年中,我国经历了较长时期的低通货膨胀期,甚至海经历了 1998 年、1999 年和 2002 年的通缩因此,在过去的 10 多年中,三大需求现价指标与实际指标间的差距是很小的,由此也使人们习惯于用现价指标来直接判断需求增长的形势如果没有发生从高增长、高通胀向低增长、高通胀的转折,投资和出口的名义增长率都是“两位数、2 打头“而消费增长率也上升到”两位数、2 打头“。
这是经济仍处在高增长阶段的标志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人们仍然沿袭以前的思维方式,往往看不出经济增长的轨迹正在转变,从而把由高通胀所支撑的名义需求高增长,误判为经济仍处在高增长阶段,由此耽误了宏观调控方针从紧到松的宝贵时机第二,一直以来,人们习惯把高通胀、高增长看成是不好的经济增长态势,往往喜欢高增长但厌恶高通胀因此,从宏观层面就会作出把稳定物价放在首位的选择,通过紧缩宏观需求来抑制通胀的发展,并且往往把由宏观紧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率下降,看成是治理通胀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同时,极易把经济的内生增长率下降与宏观紧缩所造成的外生性增长率下降混淆起来经济增长的格局之所以从高增长、高通胀转入低增长、高通胀,是由国内投资周期低潮和国际经济衰退等原因所导致的,而不是由政府主动进行的宏观紧缩致使需求水平下降的原因所造成的此时,若仍然实施宏观紧缩政策,其结果往往会使经济增长进入“滞涨“阶段当然,由成本推进型通胀所导致的滞涨,是一个国际性的新现象,也是宏观调控所面临的新课题在目前这样的国际国内新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宏观调控需要有新思维——在成本推进型通胀难以抑制的背景下,要把保持增长放在第一位因此经济增长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不动摇,治理通胀才有保障。
反过来说,如果为了物价稳定而牺牲了经济增长,导致居民的收入增长显著低于通胀率,其结果就是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下降这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要把握好通胀和增长的关系,在高通胀时代构造出一个较为有利的经济增长格局,则应当把增长与通胀的关系控制在经济增长率>=(大于或等于)通胀率这可能是较理想指标——通胀、增长与汇率的关系应保持在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大于等于零在全球出现通胀趋势的背景下,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升值,就相当于我国商品和资产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升值,尤其对资产价格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但对国际热钱来说,则构成了吸引力但只要在通胀过程中人民币不贬值,就不必过分担心外资大规模流出而导致经济增长的波动从这个角度看通胀、增长与汇率的关系,则可以确信:只要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大于等于零,一定的通胀水平也不会对经济增长构成较大的威胁——宏观调控的转变点应是货币政策由于 GDP 对广义货币 M2 的比率已由 2007 年以季度的 1:7.1 下降到了 2008 年以极度的 1:6.9.这意味着货币供给在满足由成本推进型通胀所构成的货币需求后,已较大地压缩了实际经济增长所形成的货币需求,在现行生产流通和资本市场运行中,也已发生资金供应的全面紧张情况。
因此,只要宏观调控得当,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执行中增加灵活性,我国就可以在本次全球经济衰退过程中保持“一花独秀”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学会】(《宏观经济管理》2008 年第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