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黄赤交角.doc
72页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关系是高考的重点1.明确黄赤交角的构成:地球公转的黄道面与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面之间的夹角2.明确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度数的关系,即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相等,与极圈的度数互为余角3.明确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即若黄赤交角变大则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将变小(春、秋分时除外)4.明确时间看变化:(1)春分到夏至,昼变长,夜变短;(2)夏至到秋分,昼变短,夜变长;(3)秋分到冬至,昼变短,夜变长;(4)冬至到春分,昼变长,夜变短题1.若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变至9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B.地球上没有直射现象C.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没有变化 D.温带和寒带范围扩大黄赤交角为0度时,太阳就永远直射赤道啦,没有四季变化啦,冷的地方永远冷,热的地方就永远热,世界末日啊啊啊黄赤交角为23°26′时,就是现在正常的地球的样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若黄赤交角增大,但小于45°时,热带的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变大,寒带的范围(即极昼、极夜的范围)也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增大到45°时,地球上就没有温带.选C题2.在南北半球,凡太阳直射的地方必然是( )A.昼夜平分 B.昼长夜短C.昼短夜长 D.昼最长,夜最短全世界只有一种情况是昼夜平分,那就是太阳直射赤道,即春分秋分两天. 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而且赤道上永远是早上6点日出,18点日落,所以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而赤道并不属于南北任意一半球,所以,在南北半球,凡太阳直射的地方,那里这一天必然是:昼长夜短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回归线之间时,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极点附近地区就出现极昼现象,该半球其他地区昼长夜短答案:B题3.假设黄赤交角为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无昼夜变化 B.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C.无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D.无四季更替现象黄赤交角为0度时,太阳就永远直射赤道啦,没有四季变化啦,冷的地方永远冷,热的地方就永远热,世界末日啊啊啊 答案:D题5:每逢周五,《新民晚报》刊登周日日落时间表,下表为2001年11月30日刊登的12月2日部分城市日出日落时间表据此完成a~b题城市日出时间日落时间城市日出时间日落时间北京7:1816:50上海6:3616:51哈尔滨6:5415:51成都7:4418:02西安7:3317:35拉萨8:3418:56a. 请比较表中六城市白昼的长短,其中两城市之间白昼时间差值最大可达( )A.1小时25分 B.3小时05分 C.2小时06分 D.1小时58分本题主要考查对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和推理计算能力。
由时间12月2日确定为冬半年,表中六城市纬度最高的是哈尔滨,其白昼最短;上海、成都、拉萨的纬度差不多,通过计算知道白昼最长的是拉萨,然后计算比较两地的昼长白昼最长的城市既是纬度最低的城市在有关昼夜长短的计算中,需要牢记生活中潜在的已知信息: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夜长,上述公式变换可以得到其它的公式,如:夜长=日出时间(地方时)×2,其中潜在的原理是一个昼夜为24小时,以地方时的角度来说,0时和24时分别是黑夜和白昼的中点,0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实际的日期分界线根据题目对应时间为北半球冬季,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纬度越低白昼越短,由表中六城市的纬度可知,白昼时间相差最大的应为哈尔滨与拉萨之间,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白昼差值可达1小时25分,故选A;我们把赤道定为纬度零度,向南向北各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北极就是北纬90度,南极就是南纬90度纬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气候的冷热,如赤道和低纬度地地区无冬,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b. 请依据表中的资料,判断下列四城市中,纬度最低的是( )A.西安 B.成都 C.上海 D.拉萨根据计算,白昼最长的是拉萨,纬度应该最低,选D。
题6 读图7—2,AB直线距离为R(R为地球半径),此时地球公转位于远日点附近,据此回答a~b题a.若该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则A处所处的纬度是( )A.66°34′N B.23°26′N C.0° D.60°Nb.此时( )A.北极圈极昼范围正在扩大 B.南极圈极夜范围正在扩大C.太阳直射点正向南移 D.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8.★★★★读黄赤交角示意图7—3,回答下列问题1)角②的度数是 ,平面③的名称是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 ;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日期是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3)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B.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D.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4)当太阳直射点由G移至H的过程中,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有 A.地中海沿岸逐渐进入多雨季节B.澳大利亚热带草原由干季转为湿季C.南半球温带草原开始进入冬季D.海河开始进入汛期(5)若黄赤交角为20°,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缩短B.北纬20°纬线成为北回归线C.直射点在南北纬20°之间作回归运动D.直射点在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附: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3.解析:本题组通过地球昼夜长短规律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及对昼夜长短产生的原因的理解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乙、丙三地白昼均少于12小时,只有丁地大于12小时,因此时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故南半球应昼长夜短,故第1题应选D;因甲、乙、丙均在北半球,丁在南半球,根据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此时从高到低纬度的比较,可以参照与赤道的时间差值纬度越低白昼应越接近12小时,经过简单计算可以推出顺序应为甲、乙、丁、丙,故第2题选B;第3题较容易,昼夜长短的原因主要与黄赤交角和地球的公转有关系,故此题应选D答案:1.D 2.B 3.D4~6.解析:此题组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对黄赤交角的影响的理解由图可知①代表黄赤交角,故第4题选A;若②扩大到90°,即黄赤交角变为0°,则导致太阳直射点不再南北移动,进而气压带和风带也不再南北移动,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将不再存在,故第5题选D;我国北方两楼间的最小距离应满足x=Hctg(90°-φ-δ); φ不变,H不变,而δ由原来的23°26′变为25°26′,且此函数为减函数(0°~90°),故x将扩大,第6题应选A。
答案:4.A 5.D 6.A6~7.解析:此题组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根据题意A、B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的直径,据γ=Rcosφ,因为AB=2γ=R,故φ=60°,故第6题选D;因为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故时间为7月初,所以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北半球且由北回归线正向南移动,故第7题选C答案:6.D 7.C8.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黄赤交角的影响,进而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第(1)题较容易,第(2)问F点应为北回归线,故日期应为6月22日前后,应选B;H点在南回归线,故日期应为12月22日前后,选D第(3)题由E到F即由赤道移到北回归线,应选B、C,A项中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应先变大后变小,北回归线以北一直变大第(4)题太阳直射点由G移至H的过程,即由赤道移到南回归线的过程,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故此题应选A、B第(5)题黄赤交角为20°,即黄赤交角比原来的变小,回归线的度数变为20°,故此题答案为B、C;A项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与地球公转速度有关,D项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没有关系答案:(1)66°34′ 黄道面 (2)BD (3)BC (4)AB (5)BC【例题解析】读下面甲、乙两图,完成下题。
甲图反映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时,①②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乙图反映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时③④两地昼夜长短的变化,下面四个选项中,①②③④四地的纬度按由南到北顺序排列的是( )A.④②①③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本题考察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从图中信息来看,只要读出关键的点和数值特征即可解答本题,①曲线的最高点为90°,对应时间为夏至,该地位于北回归线,②地春秋分为45°,夏至最高,各地的纬度为北纬45°,③全年昼夜等长,位于赤道上,④地的最高点为24小时,对应时间为夏至,各地位于北极圈上(曲线上只有一个点是24小时,如果在24小时对应的位置是一个线段的话,那么该地的纬度应该在北极圈以内)难点7 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关键,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产生地球上的四季纵观上海卷和广东卷及全国综合卷,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规律常常涉及到,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转换能力,初三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重视●难点磁场下面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3题。
2002年上海卷)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小时09分11小时25分13小时56分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3.★★★★★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的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④地方时的不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图7—1),回答4~6题4.★★★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 )A.① B.② C.③ D.④5.★★★若②扩大到90°,下列四组气候类型中将不存在的是( )①热带草原气候②地中海气候③温带海洋气候④温带大陆性气候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6.★★★★★若图中①扩大2°,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同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距离相比,间距(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随意●案例探究[案例1]若黄赤交角变为23°31′,则引起的地理现象是A.极圈的范围缩小 B.地球上直射的范围增大C.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D.七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命题意图: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黄赤交角的影响的理解,要求学生根据黄赤交角的影响来推断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以此为依据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依托:黄赤交角的构成和黄赤交角的影响错解分析:对直射的范围,极昼、极夜的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关系理解不清;也可能把极昼的范围与极昼的天数等同;还有可能对同一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理解不清解题方法与技巧:本题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