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酒楼上 教案.docx
7页《在酒楼上》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分析吕纬甫的人物变化,探讨吕纬甫悲剧的成因,剖析小说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教学过程】一、关于本文及鲁迅的小说鲁迅的《在酒楼上》作于 1924 年 2 月 16 日,后收录于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中它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誉为“最富鲁迅气氛” 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写照《呐喊》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五篇,作于 1918 年至 1922 年间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 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一篇作于 1924 年至 1925 年间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故事新编》本集初版收小说八篇作于 1922 年至 1935 年间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二、理清写作思路,明确小说情节(一)(1——7 节)回乡无聊去酒店(二)(8——48 节)巧遇朋友吕纬甫,听吕纬甫叙说三件事(迁葬、阿顺、教书)—→无聊(三)(49 节)分手三、整体感知吕纬甫身份————知识分子,“我”的旧同窗,教员时代的旧同事以前的吕纬甫 和 现在的吕纬甫1、思考:以前的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曾做过怎样的事?吕纬甫曾经是一个敏捷精悍(第 8 节)、活泼(第 25 节)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还因为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第 26 节)。
由此可见那时的他是一个感情炽烈、斗志昂扬的改革中国的激进者,有理想有抱负的自信者,是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进步的青年2、思考: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吕纬甫又有了哪些变化?(整体感知)(敏捷精悍、活泼——→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 第 8 节)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更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第 11 节)“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第 47 节) ——迷惘,对前途渺茫,生活中的苟活者敏捷精悍、活泼——→消沉、颓唐、落荒、迂缓改革的激进者,自信,积极面对生活,有理想有抱负——→迷惘,对前途渺茫,对未来没有信-可编辑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的苟活者四、深入研究吕纬甫1、难道现在的吕纬甫仅是如此吗?(就没有好的一面吗?)研究吕纬甫所做的三件事,从中还可以看出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看迁葬和送花两件事,他都做得很尽心。
○迁葬————本可以不必再迁一丝不苟,为母亲,为小兄弟,母子亲情,手足之情为阿顺送剪绒花————送给阿昭为母亲,为阿顺,心地善良(吃荞麦粉)真诚待人,品质好……○教“子曰诗云”之类的书————“无乎不可”的态度,不得已,“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他感到悲哀,感到惭愧,心中有着一种无可排遣的苦楚……不错,吕纬甫已在政治上变得颓唐了,但从他做这两件小事的情况来看,他毕竟还是一个具有善良之心、为人诚恳实在的人他的身上具有浓浓的人情味:迁葬表现了他对母亲和弟弟的深情,送花表现了他对母亲和邻居女孩的安慰这些都表现了他良知未泯 ,对生命的敬畏眷恋在迁葬的过程中,辛辛苦苦地在雪地里忙碌了大半天,如果仅仅是为了骗骗母亲,他是无需这般一丝不苟的,看来还是出于兄弟之情、母子之情;不这样尽职地完成“迁葬” 他会过意不去,会留下感情的负累送剪绒花的事亦复如此:一是为母亲,这是母亲的一个心愿;二是为阿顺,如他自己所言“为阿顺,我实在还有些愿意出力的意思的”因为往昔邻里之间亲亲热热的温馨的记忆,吕纬甫是不能忘怀的,而且他希望这次送去剪绒花对阿顺少年时代爱美之心受到打击能有所补偿吕纬甫的心地善良、真诚待人的品质,在处理这两件小事的过程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却在大事上变得浑浑噩噩了,他对于改革社会已失去了信心,也不再追求了他对于教《女儿经》这样的事也采取“无乎不可”的态度了在讲完剪绒花的事之后,吕纬甫说: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去’去 我”批评他之后,他诉说了自己的不得已: ……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然而同时也就满脸通红“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他感到悲哀,感到惭愧,心中有着一种无可排遣的苦楚正因为他是一个品质很好的青年,他的由激进变为消极、颓唐,放弃了改革社会的高尚目标落荒而去,才更令人感到惋惜自我评价——无聊(文中多次出现)、敷敷衍衍、模模胡胡、随随便便2、思考:十年的时间,吕纬甫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同学讨论此过程为教学难点,学生讨论后,教师投影明确由狂热而失望,由激进而消沉,由有理想青年而迷惘中年,由有抱负者而苟活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的国度 ————社会环境○1925 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可编辑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 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 (《华盖集·通讯》) ————社会环境鲁迅在《两地书·二九》中这样说过:中国青年中,有些很有太‘急’的毛病……因此,就难以耐久(因为开首太猛,易将力气用完),也容易碰钉子,吃亏而发脾气,此不佞所再三申说者也他因而主张改革者“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 ————个人性格因素○但自然,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二心集·非革命的革命急进论者》五、思考:文章中的“我”的境况和情绪又是怎样呢?和吕纬甫有和不同呢?我————漂泊者,归乡游子情绪————无聊(第 2 节),哀愁(第 6 节),孤独(第 7 节)“我”是一个“漂泊者”,是一个归乡的游子我”的心境,除了“无聊”,还有“孤独”这种孤独,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的自身经历造成的我”从小在 S 城长大,而后又到了北方闯荡如今重归故乡,故乡早已不再是回忆中的那个故乡来到曾经熟识的酒楼,却已经物似人非: 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于是,“我”自然而然地“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这里的雪, 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我略带些哀愁”失去了归属感的人,自然会觉得孤独然而,这仅仅是“我”感到孤独的原因之一造成“我”的孤独的,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年轻时接受过新思潮的启蒙,也曾从代表着愚昧、落后的故乡出走,去往象征着进步、光明的“北方”然而,自己当年曾信奉的一切,如今都已幻灭殆尽在精神上、信仰上,“我”同样“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因此,“我”倍感孤独六、总结吕纬甫和“我”吕纬甫与“我”一样,都是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形容的“铁屋中的清醒者”。
他们都有过“毁坏这铁屋的希望”然而当希望破灭后,他们的清醒,便成了痛苦之源从前,吕纬甫是个“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进步青年然而到了中年,他反而“行动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青年吕纬甫和“我”一起当教员时,教授的是“ABCD”;如今的吕纬甫,却是在教“子曰诗云”中年吕纬甫,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满怀远大抱负,甚至认为自己指挥土工们掘墓的命令是“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 以前的他,是个敢“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无神论者;现在的他,却会将人的死去归咎于“没有这一份好福气”……总之,如今的吕纬甫与年轻时的他相比,判若两人在短短一席交谈中,“无聊”一词吕纬甫共说了六次之多另外吕纬甫的话中还有几个高频词:“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然而,他虽模模糊糊,却并非懵懵懂懂这样的词语出自他的口,说明了他也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麻木他甚至还亲口承认“我已经深知道自己之讨厌,连自己也讨厌”这正是铁屋中的清醒者的悲哀他讨厌自己,说明了他虽然向世俗妥协,抛弃了理想与激情,却没有抛弃自己信奉的价值判断标准他虽然成了“退步中年” 却又未完全堕落沉沦小说中吕纬甫向“我”讲述了三件他自己经历过的“无聊的事” 为弟弟迁葬时,找不到弟弟的骨殖,但仍坚持把旧坟里的泥土装进新棺材;为船户女儿阿顺买来剪绒花,阿顺却已死于诳言;自己不再教“ABCD”,转而去教“子曰诗云”。
他之所以将这些事情称之为无聊,是由于他身为一名接受过新思潮的知识分子,面对诸多社会弊病却无力做出任何改变,只好将自己的生命耗费在日常琐事里琐事也罢,有些事根本连琐事都称不上,比如迁葬和送剪绒花,全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无用功可编辑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漂泊,梦想,清醒者————无聊、哀愁、孤独吕纬甫————现实,不再做梦,清醒者————无聊、迷惘、消沉总结:, ,“我”和吕纬甫都曾是“铁屋中的清醒者” 都曾为打破“铁屋子”而努力但在此过程中,面对“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的社会,吕纬甫“太急”“难以耐久”,在“碰钉子”之后,就“退伍”“落荒”,“颓唐”,终于“绕了点小圈子,飞回来了” 而“我” 还在继续飞小说借此表达了五·四运动之后,落潮时期,一部分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七、关于小说的主题○吕纬甫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这自然是令人痛心的。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