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x
9页高一地理第一单元课时练习题(一)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以下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说明图 1 含义的是( ) A.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地月系 B.①地月系②银河系③河外星系④太阳系 C.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河外星系④银河系 D.①地月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太阳系 图 12.地球具有生命的外部缘由是( ) A.在太阳系中位置适中,具有相宜的温度; B.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C.具有丰富的液态水,为生命的形成和进化制造条件;D.处于比较稳固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3.以下有关黑子和耀斑的表达,正确选项( )② ③ ④ ①A.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耀斑的爆发亲密相关; B.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C.耀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D .黑子变化具有周期性,周期为 10年;4.以下关于太阳大气外部结构特点的表达正确选项( )A. 太阳大气层光球表面温度最高 B. 从外到里太阳大气层可分为日冕层、 色球层和光球层C.黑子和耀斑显现的周期肯定是 11 年 D. 发出可见光数量最多的是色球层5.关于人类目前观看到的宇宙的说法不正确选项( )12A、称为“可见宇宙” B、半径约 150 亿光年 C 、最远约 9. 408 10 千米 D、总星系 6.以下各组行星分属类地行星和远日行星的是( )A、木星和地球 B 、木星和天王星 C 、金星和海王星 D 、火星和土星7.太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A、水星 B 、金星 C 、太阳 D 、月球8.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三者关系应当是下图中的( )9.以下行星上的一年都比地球上的一年短的是( )A、火星和水星 B 、水星和金星 C 、土星和火星 D 、海王星和冥王星10.地球的特别性表现在( ) A、太阳系中唯独有高级聪明生物的行星 B 、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C、有昼夜更替现象 D 、 体积和质量在九大行星中最大11.有关天体系统的表达正确选项( )A、土星及其卫星组成的土卫系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B 、河外星系比银河系高一级C、太阳系与银河系是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 D 、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畴是河外星系12.公元前 28 年,曾有记载:“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心;”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 )A、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大气层外13.以下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A 、植物的生长 B 、河流奔腾入海 C、风的形成 D 、火山爆发 14.以下天体系统中层次最低的是( )A.太阳系 B .银河系 C.总星系 D.地月系 15.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及其对应的太阳大气层连线正确的一组是( ) A.黑子——光球 B .耀斑——色球 C .太阳风——日冕 D .黑子——色球北京时间 2006 年 8 月 24 日 21 点 20 分,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 14 5′E,50 5′N)举办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行星的新定义 , 冥王星最终 “惨遭降级” ,失去“行星” 位置,列为“矮行星” ;结合下图,回答题;16.冥王星最终“惨遭降级” ,失去“行星”位置,是由于 A.发觉太晚,体积比月球仍小 B .直径与质量太小,受轨道上相邻天体的干扰大 C.体积与密度同小行星相像 D .公转轨道离太阳太远,表面温度太低[ 参考答案 ]1D 2D 3B 4B 5C 6C 7D 8D 9B 10A 11A 12A 13D 14D 15A 16B(一)其次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图二为在某极点上空看到的半球图,以下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选项( )A. 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B. 图中 A 点的地理纬度是 23 26′ SC.A 在 B 的东南方向 D.A 比 B 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2.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表达,正确选项( )A.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B . 7 月初公转线速度较快;C.公转角速度在全球各地相等; D .公转角速度在一年中无变化; 图二 BA3.以下四幅图河床剖面示意图中,正确反映甲河平面示意图中沿 EF 断面的是( )(甲河在北半球)E F E FE F E FE FA B CD 图三 甲河4.关于地方时,正确的说法是( )A. 地方时是因地理纬度而变化的时刻 B. 地方时是因地理经度而变化的时刻C.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 D. 上海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的时刻要晚5.我国沿海某省一个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是北京时间 6: 40 和 16:40. 该日可能是在: ( )A.11 月 B.9 月 C.7 月 D.5 月6.经度相同而纬度不同的两地,它们的( )A. 自转速度肯定相同 B. 昼夜长短肯定相同 C. 日出时间肯定相同 D. 地方时肯定相同7.地球自转 360的周期和时间为( )①、 1 个恒星日 ②、 1 个太阳日 ③、 23 小时 56 分 4 秒 ④、 24 小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地球同步卫星的绕日公转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地球自转速度比较,它们的( )A、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9.昼夜现象产生的缘由是( )A、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亮的球体 B、地球的自转C、地球的公转 D、黄赤交角的存在 10.我国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简单产生泥沙於积的河岸是:①北岸,②南岸,③低纬方向的河岸,④高纬方向的河岸;A. ①③ B .②④ C . ①④ D .②③11. 读“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回答以下问题: ( 10 分)( 1)西八区的中心经线是______;东十一区的中心经线是______;( 2)中时区的经度范畴是 7.5 W─ 7.5 E,东十区的经度范畴______ . 西六区的经度范畴____;( 3)纽约所在的时区是______,莫斯科所在的时区是______,两地的时差是______小时;( 4)如太平洋标准时间是 2 时 . 就北京时间是______;( 5)从北京动身去东京旅行的游客, 在达到目的地时 . 将手表的时针______小时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样;( 6)图中各大城市,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___;[ 参考答案 ]1C 2A 3B 4B 5A 6D 7C 8A 9A 10C11、(每空 1 分 共 10 分)1) 120 W 165E 2 ) 142.5 E~157.5 E 97.5 W~82.5W 3 )西五区 东三区 8 4 ) 18 时 5 )拨快 1 小时 6 )莫斯科(一)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北半球每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 ( )A.始终向南移 B .始终向北移 C .先向南移后又向北移 D .先向北移后又向南移2.有关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表达,正确选项( ) A.赤道上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B .正午太阳高度就纬度分布而言, 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C.正午太阳高度就季节变化而言,赤道以北的纬度,每年 6 月 22 日前后达最大值, 12 月22 日前后达最小值 D .南北回来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两次3.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每天重合一次 B .在二分日重合 C .在二至日重合 D .不确定4. 6 月 22 日这一天,以下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A.莫斯科 B .悉尼 C .新加坡 D .广州读 12 月 22 日太阳光照图(图五)回答 5 题5. A 地的时间是( )A. 12 月 22 日 2 时 B . 12 月 23 日 2 时C. 12 月 21 日 2 时 D . 12 月 22 日 23 时 图五6.以下四幅图中 〔 空白部分表示白昼,斜线部分表示黑夜,小圆圈表示极圈 〕 ,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是 〔 〕① ② ③ ④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7.我国某地有一口井,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直射井底,该位置于( )0A.北纬 20 B .赤道上 C .北回来线上 D .南回来线上8.当中国公民在欢庆“十一”国庆节后的一小段时间里: ( )A. 太阳直射北半球 . 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B. 太阳直射北半球 . 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C.太阳直射南半球 . 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D. 太阳直射南半球 . 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9.以下几个节日中 . 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A. 元旦 B. “ 5 1”劳动节 C.“ 6 1”儿童节 D. 中国的国庆节10.北半球夏至日的前后几天里()A. 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公转速度越来越快B.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公转速度越来越慢C.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公转速度越来越快D.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公转速度越来越慢11.以下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中(从北极上空看) ,正确选项( )12.夏至日这天, 上海、北京、广州和哈尔滨四城市的昼长按从长到短排列正确选项 ( )A.上海、北京、广州、哈尔滨 B .哈尔滨、上海、北京、广州C.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 D .广州、上海、北京、哈尔滨 13.当太阳直射在 20 S 时,北京( 39N)的正午太阳高度值为( ) A. 41 B .31 C . 71 D . 2514.以下四幅图表示二分二至日的太阳光照情形,表示同一天的一组是( )A.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15.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方是()A.南北回来线上 BC.南北回来线之间的地区D.南北极圈上.温带地区16. 下图是二分二至日地球光照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列问题( 12 分):(1)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2)这一天的日期是 月 日前后,节气是 ;(3)图中 AB是 线;( 4)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显现最大值的地区范畴是 ,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形是 ,这一天以后北半球的白昼将变 ; 图八(5)图中 C、D 二地各是几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