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发展理论.docx
10页第二章 发展理论主要发展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知发展理论习性学理论生态系统论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译心理分析理论,是西方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与埃里克森等 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1、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id),包括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由快乐原则支配自我(ego),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既要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自 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超我(superego),人格中良心、理想方面,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力求完美超我以至善 原则行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冲动,这种能量和冲 动被称作“力比多”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它依次成为儿童兴奋 的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2、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1) 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 生殖器期(3〜6岁)(4) 潜伏期(5、6 〜 12 岁左右)(5) 生殖期(12 岁〜20 岁左右)3、简评贡献:儿童早期经验影响后期发展的观点很有价值;把人格发展看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人 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观点缺乏有力支持;过于强调性本能的满足;研究取样来自少量精神疾病患者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贯穿终生的过程,并要依次经历8 个阶段,每一个阶 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即解决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冲突即发展危机 每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即获得积极品质,使个体顺利的发展至下一个阶段 ,否则个体将会遭 遇到适应的困难,并进而阻碍到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① 信任对不信任(0〜2岁)② 自主对羞耻和疑虑(2〜4岁)③ 主动对内疚(4〜7岁)④ 勤奋对自卑(7〜12岁)⑤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约12〜18岁⑥ 亲密对孤独(18〜30岁左右)⑦ 繁殖对停滞(成年期)⑧ 自我完善对失望(老年期)3、简评埃里克森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中心的观点,强调自我和理智的力量;且更强调文化的影 响他把儿童看成一个整体,从社会的、情绪的和道德的整体发展来研究人格的发展,强调社会 环境和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也因此推动了儿童研究的进展但其理论对发展动因阐述不清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即为学习理论,因行为主义理论注重研究行为的学习和改变,而不注 重内在的认知、动机和情绪的发展,而被称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华生 斯金纳和班杜拉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认为,发展是习得外部刺激和外显反应的联结的过程,即行为积累的过程他赞成洛克 的白板说,认为发展完全依赖于后天的环境中获得的经验,发展是环境塑造的行为改变的连续过 程,即环境决定论或教育万能说阿尔伯特实验证实,情绪也是后天习得的彼得实验证实,恐惧情绪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 因此,华生主张重视对儿童的早期行为训练,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采用体罚要求父 母在孩子出生后就进行严格的训练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个体人格是一系列行为习惯的独特组合,行为习惯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学习而形 成的他认为,人类发展取决于外部刺激(强化物或惩罚物),而不是本能、内驱力或生物成熟等 内部力量强调操作性条件学习原理的作用但,他忽视了认知因素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都拉(Albert Bandura )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即观察他人行为和模 仿他人的榜样形成的并认为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由此,他提出了 观察学习理论、交互作用论,强调社会学习在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因此形成了行为主义 新流派:社会学习理论。
1. 观察学习及其过程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学习用班图拉的话来说“即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 后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 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观察学习的过程:① 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② 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③ 动作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换④ 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2、 交互作用论班杜拉认为个人和环境因素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两者是相互决定的,且人也不能视为独立 于行为之外的原因他主张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 角互动关系3、 社会学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① 攻击性② 性别角色③ 自我强化④ 亲社会行为四、对学习理论的简评① 实验研究非常严格,经得起检验,对理解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对外显行为的直 接原因的强调有重要的临床和实践应用价值不足:① 忽视了个体的生物因素,对人类发展的解释不免过于简单;②早期行为理论忽视个体认 知因素的作用,只强调环境的作用,但这个环境不是儿童真正的生态环境,而是人为的实验室情 境第三节 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研究及其理论皮亚杰(J.Piaget1896-1980)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
他认为通 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知发生的规律,从而构建他的“发生认识论”学 说他的研究左右了整个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1、皮亚杰的研究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 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 任主任,集合各国着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 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2、皮亚杰的观点(1)认知结构智力:智力(认知能力、思维)是有助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生命过程认知结构:个人在感知及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即个体用来 应对或解释某些经验的有组织的思维或行为模式图式:认知结构组织的基本单元就是图式,指的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 类似的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2)认知过程皮亚杰认为,对经验的组织和适应是促使图式不断完善的功能性原则组织原则: 组织是通过整合和协调生理或心理结构,最终形成复杂的心理倾向适应原则: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是儿童以原有认知结构解释新经验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顺应是个体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认知结构以纳入和适应新经验的过程。
3)认知发展阶段认知发展既连续,又分阶段① 感觉运动阶段(0〜2岁)② 前运算阶段(2〜7岁)③ 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④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跨文化研究发现各国儿童认知发展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 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1、文化--历 史发展观维果斯基创立社会文化理论,以解释人类高级的心理机能—价值观、信念、习俗和社会团体 技能等如何通过社会互动传递到下一代并将心理机能区分为两种: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 机能;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2、发展的实质维果斯基探讨了发展的实质,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 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相对于皮亚杰强调儿童通过独立的探索来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维果斯基更关注社会互动, 关注有经验的成人与儿童的合作性对话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维果斯基强调儿童的发展具有文化的特异性,特定的文化为儿童确定了特定的认知发展任务 并传递给儿童特定的社会文化工具和技能。
这种观点促进了跨文化研究的发展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基于其发展的观点,还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① 礙近发展区”的思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或 更有经验的同伴指导下表现出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②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③ 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三、信息加工观20 世纪 90 年代,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看到了行为主义研究的偏颇和皮亚杰研究的局限性,开 始采用精确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方法,探测人们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由此兴起了一种新的思潮, 即信息加工观信息加工论主张,将人类心理视作一个信息流动的符号加工系统,认为人类大脑对信息的加 工过程类似于电脑的信息输入、加工和转换输出过程试图揭示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完成复杂任务时头脑里信息加工的步骤和程序 对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详尽地描述和解释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成为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 响的理论之一皮亚杰的理论对当代发展心理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发展心理学中与认知因素 有关的研究以及很多认知心理研究机构的建立,主要归功于皮亚杰的影响。
皮亚杰富有挑战性的理论激起了同行们进行研究和提出新理论的兴趣,随着研究的进展,皮 亚杰的理论和有关研究结果遭到了多方面的批评皮亚杰的研究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其儿童 认知发展阶段顺序不变的观点出遭到了质疑也因强调儿童的生物学潜能,相对忽略经验和教育 作用受到批评,如维果斯基,就提出了不同观点第四节 习性学理论习性学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又称为动物行为学1854年最早持进化论观点的法国着名生物学家若弗鲁瓦•圣•伊莱尔,首次将这个词用来指研 究动物在其自然栖息地中特性的科学一、 习性学的基本观点第一,强调生物遗传因素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进化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即基因和自然选择 的作用第二,几乎所有行为都是适应性的动物生来就有许多生物性的程序化行为;这些行为是进 化的产物,是有利于生存的适应性行为第三,发展存在关键期动物许多行为模式的形成可能性有关键期,即动物在成长的某个时 期(特别是早期),特别容易形成某种行为或反应,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就难以形成了具有习 性学倾向的心理学家也十分重视人类早期经验,认为人类早期发展也存在关键期,或敏感期洛仑兹发现印刻现象印刻是某些雏鸟的早期追随行为,它可以确保幼崽与母亲保持接近、有食物供给并免收威胁。
印刻现象启发了 John Bowlby 对婴儿依恋行为的研究二、 习性学的贡献和局限性习性学指出,不同物种(包括人类)的学习能力和行为模式都是不同的;动物和人类的学习 受到生物学因素的限制;研究方法上避免了实验室研究的缺陷关键期/敏感期的概念对儿童教 育具有启发作用局限:许多观点基于进化论提出的,缺乏实证研究证据同时,习性学家很难确定是本能或遗传, 还是后天的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人类的许多复杂行为和动机学习理论者认为,即使那些具有生物 学基础的行为也会受到学习的影响,为后天经验所修正第五节 生态系统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是自然环境而不是实验室对人的发展是一个主要影响源,提出了生态 系统论,又称生物生态学理论一、生态系统论的基本观点生态系统论认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或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嵌套式结构的系统,具有层次 性、动态性、整体性这一环境系统包括直接和间接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