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7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14页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内,作图时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一、阅读与鉴赏(本大题共14小题,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选》中的“吴声歌曲”部分,收录了嘉善田歌,这是关于嘉善田歌最早的有明确文本的记载明代冯梦龙编的《山歌》则说,嘉善田歌直接传承于明代“吴歌”田歌,顾名思义就是在田里唱的歌,是劳动间歇唱的歌,主要歌颂劳动与爱情嘉善田歌也不例外由现存田歌所反映的内容和时代背景看,清中后期是嘉善田歌鼎盛时期像《五姑娘》这类爱情题材,是让嘉善田歌广为流传的主要诱因嘉善田歌能作为民俗传播,不仅因其描写了生动的乡村景象,更因它留存了历史的真实印记如田歌中对“铜镜”“青油灯台”等物件的描写,呈现了清中后期人们生活的细节原貌;《十二个月棉花》所唱“松江客船只只到”,则更是对历史事件的有力记载。
嘉善田歌在清中后期达到辉煌境地,不仅得益于村夫村妇的传唱之功,更因其具备了广泛的社会意义,被主流文化包容、引导嘉善田歌既是生活,又是史书,更是艺术,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因此才被广泛传承,数千年来从未断绝过嘉善田歌属于口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口相传,没有物质性载体,随传承者的生而生,亡而亡传承者即继承、操纵和创作嘉善田歌的歌手和民间艺人,是传承主体的核心如今有很多传承者认为嘉善田歌并不是一种适合谋生的技艺,他们不愿甚至羞于把田歌技艺传授给后辈现在喜欢田歌的基本上是一些老人家,嘉善田歌正沦为以高龄化人群为主要受众的小众音乐摘编自金梅编著《嘉善田歌》)材料二:嘉善田歌具有七种不同的曲调,分别是滴落声、羊骚头、落秧歌、嘿罗调、急急歌、埭头歌、平调曲调各自独立,不连缀成套,腔幅宽长,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舒缓自由,富于抒情性一方面,嘉善田歌的音乐特点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辽阔的平原造就了田歌的绵长悠扬;另一方面,缓慢而自由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田歌不急不躁、平稳舒缓的特征,因此多采用中慢速进行演唱,如《五姑娘》《卖鱼粮》《踏车山歌》等嘉善田歌以七言四句为基础,多用衬字衬词,每首田歌中均有大量如“哎”“嗨”“呀”“哦嗬嗬”“哦咿”等字词。
嘉善田歌的演唱场合和人数一般没有固定限制,比较自由,但民间歌班按规定却需由三人、五人、七人或九人组成,成员分工明确,互不相混嘉善田歌的演唱方式为“领”——“接”——“和”, 被称为具有“和声”的民歌此外,“急急歌”是嘉善田歌中的特例,它以十分自由的句式,组合成几十行,歌唱时像擂鼓一样,一句紧接一句,一气呵成,这是一般民歌中少见的金美玲《嘉善田歌生态现状探究》)1. 下列对材料中“嘉善田歌”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嘉善田歌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中后期,它融生活、历史和艺术元素于一体,广泛传承,数千年来绵延不绝B. 嘉善田歌绵长悠扬,平稳舒缓,这既与嘉善人生活于辽阔的平原有关,也与嘉善人缓慢而自由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可谓一方水土出一方音乐C. 嘉善田歌以七言四句为基础,多用衬字衬词,除了民间歌班之外,演唱场合和人数一般没有固定限制,演唱好似擂鼓,一句咬一句,一气呵成D. 嘉善田歌虽诞生于田间地头,传唱于村夫村妇之口,但随着全民文化和音乐素养的普遍提升,它也越来越雅化,成为一种曲高和寡的小众音乐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中后期,嘉善田歌能作为民俗传播的原因有很多,如田歌中的爱情题材,田歌呈现的乡村景象和历史真实印记,以及田歌对主流文化的超越。
B. 《五姑娘》是歌颂爱情的田歌,因而很受群众追捧,流传也广;它要采用中慢速进行演唱,节奏舒缓,富于抒情性,在田歌中具有较强代表性C. 作为口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善田歌没有物质性载体,存亡系于传承者一身,相当脆弱,这就为嘉善田歌的保存、传承和推广带来了较大难度D. 上述两则材料分别从历史发展、传承危机、音乐特征等方面考察了嘉善田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人们发现田歌之美,增强田歌保护意识答案】1 B 2.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错误,材料一“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选》中的“吴声歌曲”部分,收录了嘉善田歌,这是关于嘉善田歌最早的有明确文本的记载”,是介绍关于嘉善田歌最早的文本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选》,不等同于嘉善田歌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选项混淆了嘉善田歌诞生时代与郭茂倩编书年代;C.“演唱好似擂鼓,一句咬一句,一气呵成”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此外,‘急急歌’是嘉善田歌中的特例,它以十分自由的句式,组合成几十行,歌唱时像擂鼓一样,一句紧接一句,一气呵成”可知,选项里的这个特点只是个特例,以偏概全D.“但随着全民文化和音乐素养的普遍提升,它也越来越雅化”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如今有很多传承者认为嘉善田歌并不是一种适合谋生的技艺,他们不愿甚至羞于把田歌技艺传授给后辈。
现在喜欢田歌的基本上是一些老人家,嘉善田歌正沦为以高龄化人群为主要受众的小众音乐”,要表达的意思是嘉善田歌失去了赖以生长的新生受众基础,正日益边缘化,选项曲解文意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以及田歌对主流文化的超越”错误,原文材料一是“被主流文化包容、引导”,选项曲解文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史铁生《我与地坛》原版)乙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史铁生《我与地坛》改编版)3. “我”是怀着怎样的“情”进入地坛的?地坛又是以怎样的“景”迎接“我”的?请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回答1)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与材料乙相比,材料甲画线句上的加点动词用法显然是非常规的,试分析这种非常规动词用法的表现力答案】3. ①. 情:失魂落魄 ②. 景:历尽沧桑 4. ①材料甲让“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些不及物动词直接跟宾语,可以破坏言语形式的表达惯性,激起读者对躲藏于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背后的各个动作的高度关注。
②材料甲的动宾结构较之于材料乙的主谓结构更可突出动作的主动性与力量感如,说“剥蚀了琉璃”,重心在“剥蚀”,“琉璃”充其量是借以表现动作的工具,这样,时光的侵蚀力就活生生地刻画出来了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重点内容的能力1)情:根据原文“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可知,十五年前的作者因为腿病不能行走,在最狂妄的年龄就坐上了轮椅,根据“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可知,面对病痛的自己,年轻的他悲观、失望,精神恍惚故可用“失魂落魄”形容“我”进入地坛的心情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不安或心烦意乱,精神恍惚的样子2)景:根据原文对景物的描写“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可知,地坛已经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雨,在这四百多年里,这里的景、物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许多变故故可用“历尽沧桑”形容地坛迎接“我”的景历尽沧桑: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①材料甲让“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些不及物动词直接跟宾语“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这种破坏言语形式的表达惯性,能激起读者对躲藏于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背后的各个动作的高度关注,激发读者的思考:这些事物在这四百多年里是怎样的一点点地变化的,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沧桑。
②材料甲“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是动宾结构,而材料乙“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是主谓结构,二者比较,材料甲的动宾结构更可突出动作的主动性与力量感如,说“剥蚀了琉璃”,重心在“剥蚀”,“琉璃”充其量是借以表现动作的工具,这样,时光的侵蚀力就活生生地刻画出来了同样,“淡褪”“坍圮”“散落”这些动词的非常规用法,都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5. 根据《乡土中国》中的相关知识,下列对于杨万里《插秧歌》的社会学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A.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表明农忙时节各自忙碌,几乎没有分工B. 田夫、田妇、大儿和小儿组成的单位可以视作由亲子关系所构成的生育社群C.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说明熟人社会中不看对方也知对方是谁D. “插秧”活动体现出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性组织,家的大小由事业的大小决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之探究、评价、运用概念或观点的能力。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表明农忙时节各有分工,相互配合,井然有序6. 下面材料中加点的“你”和“我”分别指的是( )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到如今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A. 贾蓉 焦大 B. 贾环 焦大 C. 贾琏 赖大 D. 贾宝玉 赖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红楼梦》第七回,秦钟来宁府,夜晚回去的时候,宁府管家赖二派了焦大去送焦大不满赖二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