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的村名的由来.docx
11页介休的村名分为:屯(西靳屯,等村,因屯过兵)\寨(降家寨等)\壁(张壁,木壁等,战略要地)\岭(关子岭)\堡(马堡等)\里(南王里).1. 崇贤村秦王李世民讨伐刘武周时,从山西南部一直北上,经霍县、灵石,过 雀鼠谷,直到介休境内,曾驻兵于介休城东南五里的窑子头村后来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在村里修建了一座寺庙,即“秦王庙”,庙里还 栽了一棵木瓜树后与郭有道祠的槐树、西欢柏树岭的古柏合称“秦 柏、汉槐、唐木瓜,” 同时,看到李世民任人唯贤,赏罚严明,就把村 名改为“崇贤村2、南北村 现南、北村原统名孙畅堡,又以方位分别俗称为南村和北村据传,唐 代名医孙思邈(道号孙畅道人)曾引医于此,村民感其恩德,取名孙 畅堡3、大褚屯 原名褚屯,据传唐朝初期,大臣、书法家褚遂良随太宗李世民来介, 曾停息于此,故得名村中原有曾有褚亲笔撰碑文传世,惜失4、长寿村 据传,唐太宗游幸绵山,行至一山村,见百岁老人鹤发童颜,相迎而 来,不由赞曰:“真长寿之人也旧时,皇帝贵为金口玉言,村人便以 长寿作为村名5、马堡村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游幸绵山,路径此地,曾在村西土地庙前拴马休 息,故名为马堡6、东、西欢 两村原名凤凰村。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游幸绵山路经此地,村民闻讯, 欢天喜地此后,居道东的村子便改名为东欢,道西的村子便改名为 西欢7、西刘屯据传,隋末唐初,刘武周曾屯兵于此,村居县城之西,因称西刘屯 介休城东也有村子名为东刘屯,疑是汉高祖刘帮北征燕代行军所曾居 之处8、新寨原系桑儿峪七庄之一,解放后分治嘉庆版《介休县志》中记载,唐 武德二年,秦王追宋金刚至雀鼠谷,王令李世绩、程咬金,秦叔宝为 北军,先在西面山上立寨,后移屯于此,故后名新寨9、张兰 据《山西地名录》,张兰古名张难,明清时称张南镇,位于介休城东 四十里唐太宗败宋金刚于介休,追至张难堡,即此地后因难与南 谐音,改称张兰10、大安该村原名为牛家庄,本以姓氏得名初,村人常打架斗殴,讼事不休, 后又红又专官方调处,才得以和睦相处,改名为大安另据传:程咬 金曾在此屯兵,劫夺尉迟敬德粮草大安读音为DAI'AN,意即大王 安兵之处11、东、西内封 据传东西内封,原名为东、西旺村,后因庙更名据乾隆版《介休县 志》载,唐太宗讨刘武周,粮运弗继,有耕女馈浊酒,脱粟饭数日 太宗即位后访诸境内,不得此人贞观十五年,敕封助国圣母,建庙 以祀两村乃改名为东、西内封12、 西南靳屯 在东西内封附近,早年村民以靳姓居多。
据传隋末唐初,李世民大战 刘武周时,曾在此屯粮,故得此名村南垣上,曾建有秦王塔13、 郭家村 据民国版《介休县志》载,郭家村为东汉末年郭有道故里,北关华岩 寺即其故宅先生曾馆于郡城,备高望重,名冠乡里,村人为感念其 德,取村名为郭家村14、下李候 原名下岭后,传汉代李陵卒于塞外,单于送递陵尸于长安,至此马不 前行,遂葬于此地宋于禧二年,乡民因墓建庙村民亦随更名为下 李候15、樊王 该村与樊王沟仅一沟之隔,原统称为“前樊王”据传,汉高祖刘邦曾 率武将樊哙、张良北征,驻兵于此地据乾隆版《介休县志》:樊王 庙在樊王村,祀樊哙16、连福 原名焦寺,西汉时樊哙在村北“三教寺”火烧盗匪,为民除患明朝年 间,栖凤堡(属焦寺村的一部分,今名庆丰堡)有人在外官做到布政 司,回乡后即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并改村名为“连福”时至今日,乡 间仍习惯以焦寺称之17、张良 旧称“银星寨”据嘉庆版介休县志载:狐歧山半有洞,久为狐穴,日 夜为祟,居民莫能制时张良入关道绵上,居民以狐患告良良即临 洞视之,狐敛迹不敢出良去,祟如故民复追及良,请绝后患良 曰:吾奉汉命,不能久居于此,狐 18、东西大期 明末清初,清军入关,建立王朝。
旗人居于此地,自称为大旗期与 旗谐音,后流传为东大期,西大期19、关子岭 该村位于山头,旧时为防盗匪作乱,曾设关扼守,故得名乾隆版《介 休县志》载:“关子岭在县东南六十里,与沁源接界茂林峻岭,地 僻人稀,盗贼出没明洪武五年曾设巡检防缉,天启五年裁20、仙台 旧时称临川村,因所处地形而得名,后更名为“仙台”据传,早年该 村有一挑夫颇懂医术,行医裕民,一日坐化于桶担之上,村民感其恩 德,于本村高处一土台上塑肉身泥像,建小庙祀之仙台一名疑由此 而得 东狐村,西狐村:狐狸精走后,人们在山上发现很大的一个狐狸洞, 随着新的村落建成,狐狸洞东面的村叫东狐村,西面的当然叫 西狐 村了船窟,漏土 介休原来是一个湖,叫定阳湖(属于晋阳湖),船窟那个地方原来是用来 停船的.由于湖很大 ,但远远能看见露出湖面的一个小土堆 ,就称那个 地方是漏土.大禹为了空出湖水,让人们居住,便在晋阳湖周围的群峰众壑中 ,选择 山体最薄、地势较低的南部为突破口,率先打开了灵石口,排出了晋阳 湖之水,空出了太原盆地这个故事就概括为一句话:“打开灵石口 ,空 出晋阳湖”保和 据小靳东岳庙碑文记载,该村原名豹虎,因西门口有石豹石虎各一而 得名。
后村民忌讳豹虎之凶,更名为保和,取和睦共处之意乡间土 语,豹虎与保和近音师屯南、师屯北 原统称为师屯据传义棠为古战场,是屯兵之所师者,兵也光绪 年间被洪水截为两半,根据方位,居北者为师屯北,居南者为师屯南 上西野,下西野樊哙在樊王时,该地段经常有土著山民出入,以打劫为生,故称西野 因介休土语“野”呼做“野”,故称为野从字面上理解,为出没山林的土人下岭后其实,上李侯原为上岭后,因李陵墓故称李侯,而上下之分却未变, 因两村之间有岭相间,故下岭后未变湛泉从前在此村地下水丰富,泉水清澈见底,可口宜人此地又是介休当 地产量最好的土地,以盛产大米著称故称湛泉分东西两村民国 前,东湛泉为镇,设有驿站,为官道慈禧西逃时,在此小憩义安 有郭姓人阻慈禧,为义和团讨公道轰动一时从前人知湛 泉而不知义安邬城店为晋中最古老的地方春秋时邬城大夫的封地现太原有邬城路,介 休有邬城店在现在的霍村、董村原为邬城泽(现称湿地),清代末, 邬城泽始为退缩,成为村落孟村原土姓为孟姓人居多,故称孟村后村的大姓为陈,始祖为福建客家 人,先祖曾居住浙江绍兴孟村湾从前官道由盐场往孟村的拐弯处,清末因直隶、山东闹饥荒,迁此地 民风彪悍、性情直爽著称。
为客家人在介休最大的居住地以朱姓为 主南、北盐场古代以土盐为生活主要用盐,此地因为是汾河故道,故以盐碱地为主, 先民以熬治土盐为生汾河从两村间穿过,故有南北之分北盐场以 曹姓居多,相传先祖为宋代曹玠元帅后人(村东石屋莹,建有曹元帅 墓据家谱记载,曹玠元帅是北宋开国功臣曹彬元帅后人关于曹彬 元帅生平,可以参看宋史)旧堡、新堡、旧新堡 为清代侯姓巨贾先后建成著称该村以富甲天下著称,与晋南亢家南 北呼应,为当时之“比尔.盖茨”上、下梁先民为山为居,以梁为记故称地名为梁上梁以张姓为主三道河 原村四周为龙凤河环绕,地势平坦,五谷易生,地下水丰富,故称此 名韩屯 为介休城最早之居住地古代称“韩坂城”民间有“先有韩坂桥,后有 介休城”一说此地孟姓人居多,有三孟分家一说兴地为绵山胜水出谷之地地质特好、民心淳朴、以盛产大米、小米著称 在介休有“兴地米”之民间品牌之称教育也是介休所有名,近代先后 有著名举人秀才诗人相继出现以钮姓人为代表万户堡万户是中国古代给予有功之臣的很高的奖励相传为古代大夫之封 地万户堡处于汾河腹地,介休城之东北由三个小堡组成,称作南 堡,中堡、北堡50 年代一度归汾阳管辖,60 年代才归介休。
其地 势平坦,土质为沙土,地下水碱性大胜产西瓜、花生、葵花、棉花 等高附加值农作物涧里 涧里由于地处张涧河出山之处而由此得名该村和上李侯村相距不到 3 华里,主要以产西瓜闻名该村晋姓人居多张村 顾名思意,张村是以张姓人为主的村落原由几个小堡组成,现还可 看到从前的遗迹张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介休村落,她不仅留存有城 墙(堡墙),而且还有保存比较完好的大户院落在历史上,此村人 们对教育特殊重视,出现过许多有名的读书人,还有很多商家巨贾 当代出过原林业部教育司司长等很多对介休有过贡献的人 东、西北里 位于张兰镇南部从前"里"为最小的村落单位,该村原为几户人家居 住,因其方位而定名故名为"里"西北里以刘姓为主相传为汉高 祖刘邦的后人,现有人口 2000 余人:东北里人口为 1000 余两村 从前均以盛产蔬菜、水果出名,其水质堪称优质现在由于水位下降, 环境恶劣,故20 年来没有多大发展,且农业产量也逐年下滑 此地确因引起当地领导重视!新寨原系桑儿峪七庄之一解放后分治以程咬金部曾在此驻兵而取名 据《介休县志》(嘉庆版)载;唐武德二年,秦王追宋金刚至鼠雀谷 王令李世歵、程咬金、秦叔宝为北军 相传程咬金部先在西面山上安营扎寨,后又在此立寨,该村村名即以 “新寨”称!南、北村 原名孙畅堡,又以方位分别俗称南村、北村。
据传,唐代名医孙士邈 (道号孙畅道人)曾引医于此村民念其恩德,取名孙畅堡 高级社后,简称南村、北村田村据传,北宋末期农民QYJ首领田虎曾在此住宿,并向村民传授武艺, 因念其情,故名侯堡 春秋战国时期晋王侯在此安营扎寨 ,故名侯堡,那时介休城还是 一片汪洋!可惜这些这些传说太古老 ,县志上都没记载!大约在八十年 代侯堡村南还出土过青铜器 ,其中有哉.矛.盾等兵器还有一些古陶之 类的随葬品,上有文字!当时还有**把守.村民只能远处观望.当时考古 队在此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考察!并有少数村民参与! 连福镇窑则头村,以其地形得名,介休东南高西北低,该村东南方向 全属丘岭地貌,村民打土窑而居,该村西北一马平川,村民修瓦房、 砖窑居住,土窑到了尽头,故名为窑则头三佳崇贤村,当地老百姓 也叫窑头,推其来源,也是这个意思北乡芦苇,西南煤炭,辛武盐场,义棠铁器,洪山磁器,一邑之利溥 矣 北辛武原名凤凰村,因其地貌加现以不复从在的庙宇殿堂称凤凰状 头朝东南(原先河东的魁星楼即为凤凰头),大约在 90-100年前汾河 道在北辛武村南改名后并没南北辛武之称,只有辛武村,从介休县 志“北乡芦苇,西南煤炭,辛武盐场,义棠铁器,洪山磁器,一邑之 利溥矣”这句看出。
而现在的南辛武只是由孟王堡等数十个大小不等 的村堡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