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2).docx

28页
  • 卖家[上传人]:金**
  • 文档编号:226776458
  • 上传时间:2021-12-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31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既然2000多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在给柏拉图做注脚,那么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我对苏格拉底产生了兴趣 我对苏格拉底的一点了解,除了课上张老师所讲的有关内容,也就是吴飞老师译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惭愧的很,这本书至今没有读完不过确实很吸引人,不仅仅是它的哲学思想的交锋,还有渗透其中的形而上的思辨性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第一部分记录了申辩的由来经过,不同版本的差异,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诠释给人一种庞杂而有些混乱的感觉——一方面说他是“引进外邦的神”而获罪,又说其实真相是他的怀疑精神动摇了民主的基石当然后者更合理,只是这推理论证的过程让人有些困惑 最精彩的还是申辩的正文遗憾现在刚看了个开头,同时真的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听他——其实是柏拉图借他的口——对希腊进行美德教育我不怀疑《申辩》其实是柏拉图主观构思加上他对于民主制的控诉再加上苏格拉底确实的思想脉络,但是在读他与莫勒图斯辩论的那一段,总感觉有点怪他首先要申辩的是“败坏青年”的罪行苏格拉底给莫勒图斯下了个套,他先问“是否很多人可以带好青年”,把莫勒图斯带进去,继而类比说马,难道很多好人可以带好一只马,而一个坏人尽可以让整个马群失去前进的方向吗。

      再回到人本身,难道可能一个人把青年带坏,而其他所有好人都无法挽回吗既然这样的逻辑不能成立,哪么只有一种可能,即莫勒图斯自己在诋毁苏格拉底 这样的逻辑真的很霸道且不说马和人的比喻是否相类,一个人对于整体的祸害是否真的如苏格拉底所言是不太可能的也值得思考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而他的有知体现在他知道自己无知所以无论是在街头与人争论还是法庭上的申辩,他都是在“启发”对方,但其实对方的本意并没有真正表述出来,而是顺着苏格拉底的思路简单的选择“一条路”我想,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看不惯他的原因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是讲究“德性即知识”,但是他对于理想生活的理性思考,以及外延的形式上的申辩,与城邦本身的现实生活存在着最根本的矛盾——精英治国还是民主政治于是,就引出了您上课时提出的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觉得苏格拉底的悲剧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还有不同,俄狄浦斯王的例子具有伦理血源性,本身就是很偶然的,而苏格拉底悲剧在于思想,具有更大的普世意义,也更增添了他的悲剧性——没有人应因思考和言语而获罪当今民主制下的基本法则却无法照耀在雅典的上空 所以,我们为他的死而悲哀,也许还是要着眼于两者的悲剧性上。

      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也许想用死给大家上一课——你们迟早会后悔的,到时,我在法庭上的申辩将成为大家追述我思想的一部分不论柏拉图有多少异于老师的论断,至少,主题思想没变《申辩》仍然是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的思想路径这就够了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是该走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生我 们去做的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死而得道,生而不知其所,生与死的判断,还真的不好说了 第二篇:苏格拉底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申辩读后感 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在政治史上,苏格拉底的审判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对于审判中苏格拉底申辩的记录,有柏拉图和色诺芬两个主要版本由于该事件的重大意义,申辩词是有着细读价值的 柏拉图《申辩篇》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并不以寻求获得陪审团支持,达到无罪开释为目标,而更像是苏格拉底日常对话的延续,其中充满了马虻式的批评 苏格拉底的第一个批评针对的是雄辩家,认为他们娓娓动听的演说都是虚伪的《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地区分了雄辩家和哲学家双方都以自己的生活为善,对方的生活为恶前者拥有演讲和使人愉悦的技巧,但心灵是不完善的;后者以向上探求为善,却不注意世间事物,通常是糟糕的演讲者。

      苏格拉底并不是无视俗世的,但从认同上说,显然倾向于哲学家这一极端,而哲学家常具有的糟糕的演讲能力,似乎也在苏格拉底申辩的失败中得到了证明但从苏格拉底的批评上看,他并不以没有获得无罪开释为失败,相反,他认为,重要的是真实和正义,而不是雄辩的技巧,这两者甚至是不相容的 针对苏格拉底的第一个攻击是苏格拉底经常为恶,好奇地探究天上地下的事,把坏的说成好的,还把这些传授给他人苏格拉底对此加以否认之后,便开始讲述德尔斐神庙神谕的事,并得出结论说,自己如果真如神谕所说,是最有智慧者,这种智慧也只是知晓自己无知的智慧,是人的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拥有这既是对苏格拉底凭智慧教唆他人指责的反驳,也以声称只有神有智慧的方式表示了虔敬的态度 另一批原告给苏格拉底的罪名是苏格拉底为恶,腐蚀青年,不信城邦的神,另立新神苏格拉底以迈雷托士的话自相矛盾作为反驳他提醒迈雷托士,所谓不信神的控告只对阿那克萨哥拉适用,而且说一个相信有鬼神踪迹的人不信神,是荒谬的 结束有针对性的反驳之后,苏格拉底就开始了回顾生平的宣讲这部分包含了对死亡和虔敬的看法在他看来,死亡胜于屈辱的偷生,且死后世界未必就不如现世,甚至还要更好。

      这样的观点在《斐多篇》中有更详尽的阐述《斐多篇》里的苏格拉底,提出死亡可以使哲学家的灵魂摆脱肉体的纠缠,独自思考,而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达到智慧的状态[1]另外,哲学家的自我约束和勇敢,并不是为了世俗的缘故因为哲学家的灵魂和别人的不同,它靠哲学解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就不肯让自己承受欢乐和痛苦的束缚 [2]这有助于解释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平静态度 《游叙弗伦篇》的内容是“论虔敬”,该篇并没有给出虔敬的最终定义,但提出了虔敬与神意,虔敬与正义的问题在对虔敬与德性关系的解读上,calef认为,虔敬全部地、而非部分地构成了德性虔敬并不在功能或本性上对神有所助益,但是虔敬的行为依据神意在其他方面有所促进神的意愿在于维护家庭和国家事务的和谐,苏格拉底将自己描述为神的仆人,用哲学探讨促使公民关注美德与真理,这正是实践虔敬的行为[3]因而,对神的虔敬同对人的正义是同一的雅典人投票之前,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提醒,自己信神的程度远非控告者所能及如果采用calef的理解,那么苏格拉底控告者的不虔敬,主要是因为他们关注财富胜于德性,有碍于家庭与城邦的存续,不正义与不虔敬是并存的反过来说,义务和虔敬是共生的。

      [4] 《克里同篇》对义务伦理进行了探讨法律”或“约定”这样的字眼在篇中频频出现列奥o斯特劳斯对此的解释是,柏拉图认为,雅典城邦和民主制同理想国相比,是低劣的,“只有对于较低劣的共同体的忠诚才能来自于契约,因为一个诚实的人对于任何人都会守信,而不管他对之作出承诺的人是否值得如此[5]篇末苏格拉底说,他的死是因为人的不正义,而不是法律的不正义如果他逃走,以不正义回应不正义,就是在伤害自己、朋友、国家和 法律,这些都是最不应该伤害的本篇的最后一句“神是我们的指引”,也能够反映,苏格拉底心目中的法律,并不是人定法,而具有更多自然法的色彩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虽然对城邦采用的制度有种种批评,但并不是不虔敬的 色诺芬《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 列奥o斯特劳斯提出,“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这一标题,暗含着苏格拉底还有其他的申辩,也就是文中苏格拉底对海尔莫盖尼斯说的:“我一生一世没有做过不义的事,我以为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申辩了[6] 《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具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申辩词中漂亮的遣词造句,也令申辩词有着相当的力量,而不像是所谓哲学家糟糕的演说但是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要自傲和不客气得多。

      说大话”(megalegoria)的部分得到了更多的强调,甚至也不排除夸张 色诺芬的版本同柏拉图的显著不同之一,是强调了苏格拉底认为,死比生更加可取苏格拉底在有罪判决之前就已经决心要死,因为继续活下去,就不免老态龙钟,如果在审判后死去,便可以获得在最恰当年龄的最容易的死法而且,乞求苟且偷生是比死还要坏的结果《斐多篇》中,苏格拉底曾说,人不当自杀[7],这样看来,借死刑获得哲学家一直向往的死亡,似乎确实是最容易的死法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对于死刑判决有着这样的看法:“如果当百般福气正在倾注在我身上的时候而我突然死去,很显然这对于我自己和那些祝愿我幸福的人都是必然会带来痛苦的,但如果当难以忍受的祸患快要来到时而能了此一生,我以为这对于我既然是一件好事,你们大家也就应该高兴才是如果这种说法成立,便也能提供申辩词中自夸成分目的的解释:激怒陪审团,以促使成员投票作出有罪宣判 waerdt认为,两个苏格拉底态度的不同,是由于柏拉图和色诺芬对于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不同解读所致waerdt的看法是,色诺芬的申辩词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做出了改编,目的在于表示,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致力于维护虔敬和正义的名誉。

      [8]另外,色诺芬和柏拉图在对德尔斐神谕的叙述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获得神谕之后,四处寻找比自己更有智慧之人,这从某种程度上看,其实是一种对神谕的怀疑而色诺芬版本的苏格拉底把神谕作为证明自己的例子,并在之后称自己是最为自由的人,很少怀疑地接受了神谕 值得注意的事,在柏拉图的版本里,神谕的故事是作为反驳“智者苏格拉底为恶”的引证出现的而在色诺芬的版本里,神谕的故事则是对“不敬神”指控进行反驳的一部分这也能够解释两者的区别前者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苏格拉底以智慧作恶”,如果苏格拉底并没有真正的智慧,也就不能借此作恶后者的目标是要证明苏格拉底获得神的认可,而且是虔敬高尚的 审判背后的政治 从申辩上看,苏格拉底被控的罪名有两个不敬神和腐蚀青年不少学者认为,这并不是苏格拉底被处以死刑的真正原因有观点认为,苏格拉底对民主制的批评,以及学生成为三十僭主中的残暴者,都是他真正的罪名green将苏格拉底的审判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相联系,认为苏格拉底受到判决,主要原因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及实践与逐渐帝国化的雅典意识相冲突[8]尽管在申辩词中,苏格拉底说,对于为正义的人,保全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参与公众事务。

      但是,苏格拉底生平的活动,表现出的正是对公众事务和政治的关心和探求苏格拉底的虔敬、智慧、德性,无一不同政治紧密相连而苏格拉底之死,也是雅典民主制的一个跨时代污点 第三篇: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近日选修课《西方哲学史专题》的课后读书任务要求我们读《苏格拉底的申辩》,闲暇之余我也就浅略的读了一遍,读完之后让我对苏格拉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禁有了一番感慨,不吐不快我本对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甚至对苏格拉底本人谈不上有很深的了解,在此发表感言,纯属管中窥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理解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无知之知 公元前399年,由于一个叫阿内图斯的人控告苏格拉底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神,并且败坏青年,最终导致他被判处死刑。

      而在被送上法庭,面临审判团的宣判时,苏格拉底仍然坚持自己的哲学,运用自己的逻辑及辩术和原告进行了最后的申辩,表明了他对于真知的坚持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出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的申辩》,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精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