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经济学原理名词与简答.doc
13页一、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由于选择人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被称为机会成本 2.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3.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 4.价格:即物品的货币价值,代表了消费者与厂商愿意交换各自产品的价格 5.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基本单元——生产者、消费者和资源拥有者的个体决策的科学 6.宏观经济学:它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科它通过研究现有的资源是否充分利用、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等来解决资源的利用问题 7.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的效果 8.静态分析:是指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的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的条件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形成和变化条件的方法,即考察的是某一时点上的均衡 9.比较静态分析:是指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后,不对转变时间和变动过程本身进行分析而只是对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的一种均衡分析方法 10.动态分析:是考虑了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当作一个变化的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11.边际分析方法:是指分析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或增加最后一个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的量值 12.需求定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和人们对其的需求量是一种反向变动的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13.供给定律: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它的供给量之间呈一种正向变动关系,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着价格下降而下降 14.市场的均衡:是指买卖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市场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5.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16.均衡产量:是指市场在均衡价格时的交易量 17.最高限价:又称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18.最低限价:又称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19.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动的反应过程 20.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表达式为需求量的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的变动百分比 21.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另一种相关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22.供给弹性:是指供给数量对影响供给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 23.供给的价格弹性:又称供给弹性,即供给量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24.基数效用:就是运用数学中的基数(1,2,3,…)来精确计量人们的心理满足程度,衡量的标准就是一件商品的效用大小是多少效用单位 25.总效用:是人们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获得的效用总量 26.边际效用:是追加或增加的效用,即总效用的变量,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 2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28.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 29.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者配置其收入的一种状态,这种配置使其效用达到最大化,也就是说,在既定收入下,其他收入的使用方式都不会使总效用增加,而只会使其减少 30.无差异曲线:一条曲线上各点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曲线 31.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在使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为了得到更多A商品与所必须放弃的B商品的比率32.消费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是表示消费者在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购买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的曲线。
33.替代效应:是指假定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仅仅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得变化 34.收入效应:由于商品价格变化而影响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35.公司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有限责任的所有者共同所有的组织形式 36.生产函数:产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生产函数 37.总产量:是指企业在某一时期,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 38.平均产量: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平均每个单位某种可变生产要素所能生产出的产量 39.边际产量:是指投入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40.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即当其他收入不变时,随着某一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该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会下降 41等产量线: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出等产量商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的不同组合的一条曲线 42.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保持产量不变时,增加一单位的某种投入要素(L)所必须减少的另一种投入要素(K)的数量 43.规模效益:是指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同比例增加时,所引起的产量以及收益的变化 44.成本:就是一种代价,就是一个企业为生产各种产品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价值。
45.总成本:是指企业生产一定产量所必须承担的全部费用 46.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生产所增加的成本 47.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它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48.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每单位产量成本下降的情况 49.规模不经济:是指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导致企业的单位产量成本增加的状况 50.总收益:是企业销售产品的总收入,等于市场价格(P)和产品销售量(Q)的乘积 51.平均收益:是指企业销售每单位商品后所得到的平均收入 52.边际收益:指每增加或减少一个销售量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 53.收支相抵点: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即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54.完全垄断:又称垄断,是指整个行业的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所控制的状态,即一家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的市场 55.一级价格歧视:也叫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垄断企业根据每个消费者原意为每单位商品付出的最高价格而为每单位商品制定不同的销售价格56.二级价格歧视:是垄断企业根据不同的购买量或消费量而确定不同的价格 57.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企业把消费者划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别或阶层,对每一阶层收取不同的价格 58.福利的净损失:这种由垄断所引起的消费者剩余的减少被称为福利的净损失。
59.垄断寻租:在经济学领域,这个垄断的额外成本被粗略表示为垄断寻租,即为确立和保持垄断地位以获得垄断利润所使用的资源 60.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企业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 61.垄断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垄断又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62.边际生产力: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63.利息:是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利用资本所支付的代价,或者说利息是资本的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让渡资本的使用权而承担风险所索取的报酬 64.地租:是指使用土地(包括地面、矿藏和水域)等而支付的报酬 65.洛伦茨曲线:是用来分析全部收入在获得这些收入的全部人员之间分配均等状况的曲线,也就是用来衡量全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66.基尼系数:通过洛伦茨曲线,可以计算出一个数字来直观地反映收入分配状况 67.贫困率:是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社会确定的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68.帕累托最优:是人们衡量经济效率的一个标准它是指这样一种状态:资源配置的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 69.帕累托改进:是指在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资源的配置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好的行为。
70.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即作为经济主体的消费者、生产者的行为,除了影响他们自身之外,还会影响到他人 71.科斯定理: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 72.交易成本:是指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73.私用品:所研究的商品和服务,都是通过市场由私人提供的,并且是由个人享用的这样的产品我们称之为私用品 74.共用品:市场无法提供,或者提供是不充分的,是由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比如国防、警察、教育、公共卫生等这类物品被称为共用品75.道德风险:是指在交易或合约形成后,由于一方的行为难以被察觉,他就可能做出损害另一方的选择而从中渔利 76.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能生产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77.产品流动法:又称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是从最终产品的实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总,得出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总和 78.总支出:一国经济在购买最终产品上的支出总额叫做总支出 79.收入法:根据经济中循环流量的另外一种形式——收入来测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的收入。
80.增值法:是根据生产过程各个阶段上产品的增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81.国内生产净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以后新增的产值 82.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全部收入,包括税前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 83.个人收入:是指家庭以及民间非营利性团体和组织在一年内所得到的收入总量 84.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年内个人可以直接支配的收入总额 8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一年内居民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86.名义GDP:即以当年市场价格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产品变化的水平 87.实际GDP: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88.消费:是将收入用于购买直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物品 89.储蓄:就是将收入留作在将来某个时间购买消费者需要的物品的行为 90.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在消费者的收入中消费所占有的比例 9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即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例 92.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在消费者的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例。
93.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储蓄所占有的比例,即增加的储蓄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 94.投资:是指对资本品(厂房、机器设备等)的支出,并预期它们可以产生一系列的未来收入 95.资本的边际效率:定义为资本资产在未来各年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的贴现率 96.货币:不仅可以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也可以充当一切商品交易的媒介 97.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担保,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98.货币本位:是确定货币的基本单位及其价值的标准,也是一国货币制度的基础 99.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企业存贷款业务为主,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银行 100.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主体创造货币供给量并把它投入流通领域的过程 101.基础货币:是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它是商业银行存款的货币扩张的基础 102.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一定的比率将其存款的一部分上交给中央银行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103.货币乘数: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创造过程中的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之比,反映了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创造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