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病理学.ppt
18页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特点,,乳腺癌,病因,1、遗传因素 2、乳腺疾病史:部分乳腺良性病变有致癌可能,一侧患过乳腺癌对侧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常人要高2~5倍 3、长时间接触电离辐射 4、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肪饮酒 5、体重过重和肥胖症,缺乏身体活动,6、雌激素长期作用 (1) 与内源性雌激素相关的乳腺癌高危因素 月经初潮早发 绝经期延迟 高龄初产 (2)与外源性激素相关的乳腺癌较高的风险 口服避孕药 激素替代疗法 (3)母乳喂养具有保护作用,发病机制,致癌因子 乳腺上皮细胞 基因突变 癌细胞 无序地拥挤成团 (幼稚化、无限增殖) 挤压并侵蚀破坏 组织结构紊乱,细胞连接松散 周围的正常组织 癌细胞易脱落游离 远处转移,,,,,,,,钙黏附蛋白减少或缺失 ↓ 癌细胞之间的附着减弱,临床表现,1 、肿块 80%首发症状多为无意发 现的无痛性肿块 ,常位 于外上象限(45%~50%) 其次在乳头、乳晕(15%~20%)和内上象限(12%~15%)。
多单发、质硬、呈不太规则的圆形或卵圆形、表面不平、活动欠佳、分界不清外上象限,2、乳房疼痛,多数早期乳腺癌患者缺乏包括疼痛在内的任何症状,不容易被发现 中晚期乳腺癌可有乳房的疼痛,表现为乳房刺痛、钝痛、胀痛、隐痛或胀感不适 晚期肿瘤如侵犯神经或腋淋巴结转移压迫、侵犯臂丛神经时可以有持续性局部胀痛和灼痛3、乳房外型改变,酒窝征:肿瘤侵及Cooper韧带(乳腺悬韧带),使其收缩而失去弹性,牵拉皮肤所致 乳头偏移或回缩:肿瘤侵及入乳管收缩所致,,皮肤水肿:肿瘤细胞堵塞皮肤和皮下淋巴管致使皮肤水肿,毛囊处出现点状凹陷,形似橘皮样,称为橘皮征 皮肤红肿、皮肤溃疡、卫星结节、铠甲状癌等等橘皮征,4、乳头溢液:可因癌瘤坏死、出血、分泌增多等原因造成 5、区域淋巴结肿大: 1/3以上的乳腺癌患者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被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病理学特点,小叶轮廓存在,末稍导管及腺泡高度扩张,充满实性排列癌细胞,未突破基底膜 癌细胞 实性排列 小,大小较一致,核圆 核分裂罕见 无坏死 无间质的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病理组织学分类,1、非浸润性癌 也叫原位癌(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
指癌细胞局限在基底膜以上转移很少,预后很好 2、早期浸润性癌 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早期浸润性原位癌癌细胞侵及基底膜向间质浸润,仍是早期,3、浸润性特殊癌 包括乳头样癌、髓样癌(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乳头湿疹样癌分化高,预后较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 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单纯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癌此性分化低,预后差其中硬癌最多见,占60% 其他罕见型 纤维腺瘤癌变、富脂质癌、乳头样瘤癌变,蔓延与转移,直接蔓延 沿着导管→小叶腺泡 导管周围→脂肪组织,胸大肌和胸壁,淋巴道 最常见 早期:同侧腋窝淋巴结 晚期:锁骨下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纵隔淋巴结 有时也通过淋巴道到对侧乳腺 血道 少见 肺、骨、肝、 肾上腺及脑等,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