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龙区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岁寒三友40竹颂教案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pdf
17页竹颂【教材分析】竹颂是管桦写的一篇赞颂劲竹的抒情散文. 作者从劲竹的生长、气节、气度等多方面着手, 写出了劲竹坚毅顽强的品格、质朴清新的本质.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1、2 自然段写得很有层次,用十分抒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劲竹的热爱第3 自然段采取对比的方法,把桃花、紫罗兰、牡丹等花和劲竹进行对比, 突出了劲竹如同松柏一样抗击风雪,并在酷热的夏天,给人送去绿色和凉意,写出了劲竹的奉献精神第4、5 自然段侧重写劲竹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慰藉 , 写它的情操和美德已经成为鼓舞人们向上的精神力量文章词句优美,感情浓烈, 极易打动读者作者采取多种表现手法拟人、比喻、排比、对比等,把劲竹的品质、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人在诵读中对劲竹油然而生敬意文章表面上看是在写劲竹, 实际上是在借物言志, 表达了作者美好而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接触过抒情散文, 借物言志类的文章也不是第一次接触.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文章本身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不难理解因此,学习本文的时候, 应该采取在充分放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作者的表现手法,并且借鉴和学习这些手法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1. 以读为本 , 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2. 以生为本 , 以学为教 ,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怎么想就怎么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竹的品格.【教学目标】阅读这篇抒情散文,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通过自学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学习劲竹的精神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多种表现手法,并尝试运用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古诗有关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 微课设计指导一、导入新课.( 约 5 分钟)“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 , 有着令人臣服的谦逊气度 , 它立身千岩万壑,笑对风雨雷电,为人间输爽送绿,这是多么无私的品质! 今天我们学习竹颂,更深入的感受竹的精神内涵背诵墨竹图题诗墨梅图题诗和苍松怪石图题诗;2. 齐读课题交流有关竹子的资料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略读知大意约15 分钟)合作学习: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第 1、2 段,写作者对劲竹的探究学习:1.热爱第 3 段, 写劲竹的奉献精神第 4 段,写劲竹给人带来的精神慰藉2. 感知文章主题:本文描绘竹子外形、生长、气节等方面,突出他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3. 重点分析竹的精神:如板书文中写桃花,紫罗兰,牡丹等花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与竹对比,突出了劲竹如同苍松一般抗击风雪,并在酷热的夏天里,给人送去绿色和凉意,写出了劲竹的奉献精神. )2找出表现竹子抗击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的句子:( 明确: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雷声 . 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本文中用“你”称呼劲竹,读一读 , 体会作者需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你”是拟人化的称呼. 作者表面赞“竹, 实际赞美具有高风亮节的人)引导学生读,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三、仔细分析,精解深意约15分钟)学生小组汇报,如果有不懂的同学可以让其他成员代替回答。
句子一:我惊异地望着你尖尖的竹笋,坚毅顽强地顶开压在你头上僵石般的硬土师: 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劲”(坚毅顽强)你感受1跟着老师的节奏,左侧问题一步步来进行深入学习;2浏览整篇文章, 你知道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什么?(你)用“你“的称呼有什么好处 ?( 亲切自然 ) 整篇文章都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作者表面是赞美竹子,实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读读、议议 , 互相交流阅读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围绕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集体交到作者在描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 惊异引导学生: 一个小小的竹笋是这般的坚强有力,让“我觉得震撼你能再读读这一句吗?)际上是赞美有高风亮节的人我们的生活中,有像竹子这样的人吗?(学生举例)3.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信息点的梳理、整合、概括 , 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解疑句子二:啊,你未出土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师:(让学生说: 我从什么词感受到竹子的劲,也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师: 是啊,这样的品质让作者有种地发出了感叹句子三 : 你的纯洁,使人想起清晨的露水,和那雨后草原上的云影 .你的青枝碧叶显示着大自然中最朴素的美,无数人的坦直、忠诚和坚贞的艾青,都保留在你的世代传说中 . (师:你感受到什么?)句子四:在那春之宫殿,同粉蝶追欢取乐的桃花, 自下而上、攀附他物的紫罗兰, 还有那以富贵夸耀人世的牡丹,早已沉没在尘俗的荒漠里。
独有劲竹,如同不朽的松柏一般,站立在苍茫的山野间你感受到什么?)修竹千竿 , 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 , 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 竹是一曲奇妙的歌 . 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师: 作者拿什么来与劲竹对比? ( 桃花、紫罗兰、牡丹)怎么样对比的?(桃花追欢取乐,多少粉蝶围绕着它转,可见它有好多的追捧紫罗兰攀附他物,可见它不是靠自己的实力牡丹炫耀自己,沽名钓誉. )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春之宫殿)当这些生活在春之宫殿温暖舒适环境中的桃花、紫罗兰、牡丹,一如过眼云烟,早已沉没在尘俗的荒漠里. 而竹子呢 ?它怎么做? ( 学生回答 , 教师出示小黑板)四、布置作业约5分钟 )1. “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 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1. 谈一谈、“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2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明确文章的主旨,从自身角度来探讨,有利于学生学习这种精神板书设计竹颂外形坚毅顽强生长纯洁朴素气节 - 虚心有节态度 - 无私奉献教学反思1. 查阅资料、铺垫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 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从培养预习习惯开始的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时,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尤为重要,因为古诗词离我们比较久远,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可以知道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写作的目的以及写作时的时代背景本节课学生通过资料了解作者“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 , 于是绝意功名利禄 后,会对王冕的敬佩之请油然而生, 带着这种情感去学习古诗,不是水到渠成吗?阅读教学不可能指望通过几篇范文的学习,学生就能举一反三,所以,在课文最后的作业中,我布置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借物喻人的古诗, 目的是让学生多读多积累,多角度地吸收知识,为学生编织一张更大的知识的网. 在搜集的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创设语文学习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方法所以在开课初,在学习课文前我通过配乐范读,把孩子带到了诗境中,去欣赏、去品位;这时我们看到孩子们的情绪、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想表达、急于表达,而此时此刻师生的情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也就产生了共鸣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设计(课文品析)教材分析:东汉末年 , 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
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 很嫉妒诸葛亮的才干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机会整治和陷害诸葛亮. 故事由此展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自读课文,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二 )过程与方法:1、围绕中心句进行主题研讨.2、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3、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 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重难点分析: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教学时间 :2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揭题 .1、启发入题 , 了解出处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他们之间关系如何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 读通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支箭借箭的过程 : 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三、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二 )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画,一边批注)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出示 : 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 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选择这样的天气, 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2、出示: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 就船上擂鼓呐喊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4、出示: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 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 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研究语段:操传令曰 : “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6、“孔明教把船吊回, 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小结: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第二课时一、回忆课文出示交流话题:周瑜和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周瑜 :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二、再读课文,品析人物.1、出示讨论: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讨论交流)2、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2)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3 )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3、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4、讨论 : “用奇谋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