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汇率理论与制度的发展历史.doc
8页汇率理论与制度的发展历史汇率理论与汇率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金 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主要发达国家主要实行固定汇率 制度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英镑贬值以及布雷顿森林 体系的瓦解发达国家纷纷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与之相对应汇率理论也分为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理 论以及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下面按照固定与浮动汇率制 度的分类介绍主要的汇率理论对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的 研究一、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理论铸币平价说和国际供贷说是金本位货币制度下的主要汇率理论铸币平价说认为两国货币的价值量之比表现为含 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这是汇率决定的基础只要黄金可以自由 输入输出并且买卖不受限制就不会出现银行券的发行超过黄 金储备导致过量发行银行券就不会贬值汇率也就会在黄金输 送点之间波动国际借贷说亦称外汇供求说或国际收支说1861年英 国的戈森在《外汇供求》一书中阐述了国际借贷说这是最早 出现的较成体系的汇率学说戈森认为虽然物价涨落、黄金存 量、信用状况和利率等都会引起汇率变动但国际借贷是影响 汇率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国际借贷的到期收付差额才会 引起汇率变动这是应用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及供求法则来诠 释汇率变动的原因在这一时期铸币平价成为两国货币兑换的 客观标准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汇率波动主要是由于外汇供 求变动所以国际借贷说在形成后的二、三十年间在汇率理论 中占据主导地位在金本位制时期马克思认为两种货币的兑换以其各 自所代表的价值量为基础引起汇率变动的一般原因一是对外 的现金支付差额(不管造成差额的是何原因);二是一国货币 (金属货币抑或纸币)的贬值;三是两国分别以金和银作为 货币这两种金属价值出现相对变动即两国铸币平价变动马克 思还分析了利率与汇率的相互关系以及民众心理对汇率影响等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发生经济危机和黄金大 量外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了金币本位制而改行金块本位 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风暴的摧毁下金 本位制土崩瓦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取而代之各国货币汇 率跌宕起伏面对这种新情况许多经济学者探讨汇率的决定和 变动的问题并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44 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在这一时期的汇率理论中传统的购 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和利率平价说呈三足鼎立之势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 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 为用它可以购买其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 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所以用本国货币表 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 率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 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汇兑心理说是法国学者阿夫达里昂于1927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汇率的变动和决定所依据的是人们各自对外汇的 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除了需要用外 国货币购买商品外还有满足支付、投资或投机和资本逃避等 需要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外国货币的价值 决定于外汇供需双方对外国货币所作的主观评价该主观评价 又是依据使用外币的边际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不同的主观评 价产生了外汇的供应与需求供求双方通过市场达成均衡均衡 点就是外汇汇率当均衡被打破时汇率又将会随着人们对外汇 主观评价的变化达到新的均衡利率平价说由英国经济学家凯因斯于1923年首先提 出解释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 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 国家的货币汇率上升凯因斯的学说解释了货币市场上的利率 差异同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远期汇率的推 导过程就是应用了利率平价的理论虽然该理论的前提假设上 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利率平价说突破了传统的国际收支、物 价水平的范畴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研究汇率的变化奠定了现代 汇率理论的基础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时期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以美元为中心的 固定汇率制下汇率变动被人为地加以固定致使这一时期的国 际金融研究偏向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与国际收支理论 相互渗透、融为一体1963年蒙代尔提出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并 得到麦金农、哈伯勒和弗莱明的修正和补充该理论认为为达 到货币区内各成员国的内外部均衡各成员国在货币区内应采 用固定汇率制对外则应采用弹性汇率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来看该体系并不像凯恩斯 所预言的那样完美无缺它既没有始终保持固定平价不变也没 有使资本主义失业和经济衰退状况有所改善相反由于汇率不 能及时调整有些国家常常出现外汇危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 后美国国际收支每况愈下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美元贬值的预期 出现、“特里芬难题”、固定汇率体系僵化以及IMF对协调 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力不从心等导致在1976年后大多数国 家以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自二战结束到布雷顿森林 体系瓦解之前的这段时期各国经济对外开放扩大金融国际化 进程加快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金融管制逐步放松汇率变动与货 币供应量、国内外利率、金融资产组合、国际资本流动、国 民收入等联系更趋密切这促进了汇率理论的研究更加广泛、 深入和细致其中有影响力的理论包括货币主义汇率理论、资 产组合平衡说、目标汇率说、现代购买力平价说、现代利率 平价说等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是在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50年代卡根提出汇率是货币 的相对价格的观点强调货币供求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举足轻 重但较为完整的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是由约翰逊提出并由蒙代 尔和弗兰克尔等加以阐发的它运用短期分析和存量分析方法 研究的注意力从经常项目转向资本项目把汇率的变动直接与 货币供求联系起来把货币数量论与购买力平价说结合起来资产组合平衡理论是在马柯维茨和托宾的流动资产 选择理论的基础上于1975年由美国的布兰森提出并由弗兰克 尔、多恩布什加以补充的它发展了国际借贷说吸收了货币学 派和凯恩斯学派汇率理论中的有关观点首次将资产存量引入 汇率决定的分析把经常项目、收入等真实变量纳入资产供求 变动之中将分析的重点放在资产市场均衡上它将存量与流量 分析结合起来将短期与长期分析结合起来将商品市场与货币 市场分析结合起来将预期、非货币资产及由于本国与外国金 融资产不完全替代所导致的风险升水等因素综合加以考察依 该理论之见国内外金融资产之间存在收益率和风险的差别且 不可完全替代汇率是以不同货币计值的资产间的相对价格投 资者持有各种不同资产的均衡资产组合且经济变量与条件的 变动都会影响他们意愿持有的资产构成和规模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汇率理论20世纪90年代新兴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发了 一场关于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起因的激烈讨论虽然经济学家 在很多方面立场迥异但公认的一点是在国际资本流动高度发 达的情况下新型市场国家实行盯住汇率制可能会导致国际收 支危机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墨西哥、东南亚以及俄罗斯 等国相继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得汇率问题的研究更加注重外部 经济环境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不完全 性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本国的货币不能用于国际借贷 因此在本国企业出现财务困难时无法在国际资金市场上借取 以本币计值的贷款;另一种是在国内本国的金融部门不愿意 发放长期贷款这导致了企业在融资时陷入了两难困境如果从 国外借贷会存在货币错配问题如果从国内借贷则会存在用短 期贷款来做长期用途的期限错配问题这种现象称为“原罪” 在存在原罪的情况下无论是汇率变动还是利率变动都会使企 业的成本上升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并对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 响因此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采取固定汇率制度保持汇率的 稳定同时原罪论还指出无论采取浮动汇率制度还是固定汇率 制度都会有问题因为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管在何种汇率 制度下“原罪”状况及造成的种种不利后果都会存在为此原 罪论者建议有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应实行完全的美元化在对 39个国家1970年到1999年的汇率、利率、外汇储备额度等 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后莱恩哈特得出结论对于那些对外宣称允 许汇率自由浮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其在实践中并未履 行承诺对于这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人为进行干预汇率的现象 莱恩哈特将其命名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害怕浮动现象害怕 浮动的原因主要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愿意本国货币升值因 为货币升值会损害其国际竞争力会损害这些国家所做出的贸 易出口多元化的努力;同时也不愿意本国货币贬值因为货币 贬值不仅会伤害进口而且会增加持有外币贷款企业的债务负 担害怕浮动论者也建议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美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