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绞股蓝及乌蔹莓鉴别探究.doc
4页绞股蓝及乌薮莓鉴别探究关键词 绞股蓝 乌薮莓 绞股兰 植物形态 理化鉴 别临床应用绞股蓝是葫芦科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 Maki no,的全草,与乌薮莓(葡萄科植物乌 薮莓Cayratia japom ca Ga.gnep,的全草或根),是两种不 同的中药《中药大辞典》中载乌薮莓,别名绞股蓝,由于 同名异物,外形相似,容易相混,严重影响临床疗效有的 地方还有误收、误用情况为了防止混淆,澄清正品,充分 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为此,笔者对绞股蓝与乌薮莓进行了 鉴别研究,介绍如下1植物形态鉴别1.1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茎细长, 少分枝,被柔毛,有棱鸟足状复叶,互生;卷须生于叶腋, 小叶常5〜7枚花单性,雌雄异株;圆锥花序,花萼及花 冠裂片5,雄蕊5;花丝短,子房下位,2〜3室,花柱3枚浆果,球形1. 2萄葡科乌薮莓:属多年蔓生草本植物茎粗壮,多分枝,有纵棱叶为掌状复叶,卷须与叶对生,小叶5枚两性花,雌雄同株;聚伞花序腋生,花小,花瓣4,卵状三 角形;雄蕊4,与花瓣对生,子房上位,2室浆果,倒圆 卵形,成熟时黑色2理化鉴别根据绞股蓝主要成分为绞股蓝皂昔,而乌薮莓主要成分 为黄酮类;因此,选用氯仿浓硫酸反应和泡沫反应进行皂昔 的定性反应;选用盐酸一镁粉反应进行黄酮的定性反应,并 以此进行两者的鉴别。
2. 1氯仿一浓硫酸反应:分别取全草粉末lg,分别加 氯仿10ml,浸泡10小时,取滤液lml,置于试管中,沿管 壁滴加浓硫酸,观察两液层的颜色变化结果:绞股蓝的氯 仿层淡红色,硫酸绿色,有荧光;而乌薮莓无上述现象2. 2盐酸一镁粉反应:分别取全草粉末的甲醇液1ml 置入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少许镁粉,再沿管壁加入lml盐酸, 观察反应现象结果:绞股蓝颜色无变化,有气泡产生;而 乌薮莓则呈黄褐色,有强烈气泡产生2. 3泡沫反应:分别取全草粉末lg,加水10ml,煮 沸10分钟,待冷却后取滤液lml,分别置于试管内,强烈振 摇2分钟,观察起泡情况结果:绞股蓝泡沫较多,持续15 分钟以上;而乌薮莓泡沫较少,持续5分钟以下3临床应用药效比较3. 1绞股蓝:性微寒、味苦、微甘,有消炎解毒、止 咳祛痰的作用治疗慢性气管炎有显著效果,我院临床报告 用绞股蓝全草治疗慢性气管炎125例的临床观察,每次2〜 4g,研末,每日3次,10天为1疗程,患者经治疗1个疗程 后,总有效率达80%绞股蓝最为突出的药用功效之一,就 是抗肿瘤的作用有研究称,它对于全身的各种肿瘤,均有 抑制作用正如《抗癌中草药大辞典》中所评价的“对多种 癌症有效,对肝癌效果较佳,特别对白细胞减少症有良效”。
据有关资料报道:绞股蓝既有防止正常细胞癌变,又有促使 癌细胞逐渐恢复正常的功能,患鼠服绞股蓝组与不服组相 比,癌瘤减轻44.8%,存活期延长53.3%近年来,绞股蓝被誉为“南方人参”,其中总皂昔含量 丰富,可分离出80多种皂昔类化学物质,其中4种被证实 为与人参皂昔一致,引起各国重视经研究,它还含有18 种以上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23种以上的宏量和微量元 素经现代药理与临床研究表明,绞股蓝的活性成分具有降 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肿瘤、抗溃疡、抗疲劳、抗衰老 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在日本及我国部分地区已将其 全草经特殊工艺制成一种抗衰老的美味保健品把绞股蓝开 发成茶饮,亦是一大健康时尚,绞股蓝茶具有滋补、安神的 作用绞股蓝可谓“食、药、饮” 一体三用,具有人参的主 要功效,却无人参的副作用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3. 2乌薮莓:性寒、味苦、酸,具有清热利湿、解毒 消肿的作用治疗咽喉肿痛、疗肿、痈疽、疔疮、丹毒、痢 疾、尿血、白浊、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根据临床报道, 乌薮莓具有以下作用:①治疗化脓性感染:取新鲜全草,捣 泥外敷,每日换药1次;治疗疗肿、痈、化脓性淋巴结炎、 外伤感染创口、脓疱疮、冻疮溃烂、湿疹、皮炎及蛇虫咬伤 等,具有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的作用。
对一般早中期疗、痈 等化脓性感染,经1〜2次敷后,可见炎症消退;对破溃或 化脓创面,治疗后脓液明显减少②具有接骨及消肿作用: 取洗净后的根,切片晒干,研成粉末,用白酒调成糊状敷于 患处,一般敷药1〜2天治疗关节炎时,一般敷3〜7天即 可③具清热解毒作用:治咽喉肿痛、乳痈、热疗疮肿及皮 肤创伤发炎红肿等症,可单用本品50g,煎服;也可配合蒲 公英、鸭跖草等同用④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利小便:用于 治疗小便不畅、尿中带血、尿道涩痛等症,可单用本品50g, 煎服;也可配合车前草、连钱草等同用4结语通过对葫芦科绞股蓝和萄葡科乌薮莓植物形态、理化鉴 别及临床应用药效的比较,外形相似但理化性质及功效相差 极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药物,不能混为一体,不能误写 历代本草多将绞股蓝与乌薮莓混用,皆取消炎解毒之功,而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两药有截然不同的临床作用为了澄清药 物,避免混淆,保证用药准确,充分发挥其临床效果因此, 在生产、采购及临床应用中应注意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