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菲的世界》的读书笔记.docx

27页
  • 卖家[上传人]:柏**
  • 文档编号:319198185
  • 上传时间:2022-06-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32K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菲的世界》的读书笔记《苏菲的世界》的读书笔记1  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而来?  在书的开头,这两个看似简单却深刻的问题被提出,引起了主人公苏菲的思考正是这两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把她从平凡的现实世界带到了神秘的哲学世界,为她的思考打开了一扇门  想想看,我们真的考虑过这两个问题吗?如果有一天你也收到这样的问题,你会认真考虑吗?也许忽略它,也许一些好奇的人会回答,但是有多少人会考虑这两个问题呢?如果老师问学生问题,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我是XXX这就是享受舒适生活的人类,这就是人类的悲哀  还记得我们对这个问题有多好奇吗?我们到底想了多少次?可能一次也没有我们就像机器人,冷漠地接受一堆数据,却不去思考,不去质疑老师不是万能的,书本不是万能的,网络不是万能的,如果每个人都像机器人,没有探索的精神,没有质疑的精神,没有反抗的精神,那么火车从何而来?书从何而来?电脑从何而来?如果每个人都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我们大脑存在的意义何在?我们和其他生物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棱角被现实打磨得光滑,我们的思想被自己无情的禁锢,谁还记得,人类的文明,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积累出来的呢?还有谁有这种无知无畏的发现精神,敢于质疑权威?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会被历史铭记,才不会后悔自己的一生。

       思想本身的危险在于思想本身是不安的它拒绝接受既定的观点,它需要从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去了解别人,这本身就意味着动荡、不安、危险和进步  就像一个人被压进了水里,呛了水才能学会思考我们需要的只是这种不安分的思考,没有思考,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就没有真正的未来 《苏菲的世界》的读书笔记2  至此,《苏菲的世界》中主要的哲学人物及其思想就全部介绍完了,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早期的自然派哲学家关注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变化,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万物之源,而是世界是“流动”的还是不变的德谟克里特斯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但流动的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最小单位,即原子  古典派哲学家苏格拉底比较关心个人与他在社会中的地位,相信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柏拉图过于强调理性,他是理性主义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他强调感官先于理性  希腊文化主要经历四个学派犬儒学派认为一切天注定,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斯多葛学派认为物质与精神不可分割,与柏拉图相反,是一元论者伊比鸠鲁学派强调人要即使行乐新柏拉图学派认为人是二元造物,但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  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承认柏拉图有关永恒理型的看法,同时相信人有灵魂圣多玛斯自称可以用理性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中世纪的哲学多少有些愚昧,直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们的思想才逐渐解放  十七世纪又称“巴洛克时期”,辩论的话题围绕精神与物质展开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同时存在且互不影响,他是典型的二元论者与之相反,斯宾诺莎是一元论者,他将大自然与万物的情况简化为一个单一的实体,这个实体同时包括精神与物质  十八世纪盛行经验主义洛克过多强调感官经验,并且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与“次要”两种休姆认为人有两种知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并且他将概念分为单一与复合两类柏克莱相信人有“灵”,亦即天主他认为,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唯一的原因  启蒙运动时期康德将理性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的观点综合起来,认为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而得到的他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僵局  浪漫主义时期,谢林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

      黑格尔认为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我们的理性事实上是动态的,是一种过程他还指出每一种新思想都要经历“正”、“反”、“合”三个阶段需要指出的是,黑格尔过于强调绝对精神,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个人主义者祁克果反对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观他认为世间唯一重要的事只有每一个人“自己的存在”,我们不只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十九世纪流行自然主义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指出人类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基础的产物达尔文则证明人类是生物逐渐演化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研究则发现人们的行动多半是受到“动物”本能驱策的结果  最后,二十世纪主要是存在主义尼采认为我们应该重视生命本身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苏菲的世界》的读书笔记3  哲学入门书,深入浅出的概括出人类哲学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满足了我对于宗教的好奇心  我才知道,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耶稣诞生前的哲学家  任何宗教的诞生、哲学的理念,你必须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看,否则没有任何意义,以现代的思想去批判过去的哲学,这是非常错误的,设身处地是非常必要的。

       而对于我个人而言,大多数人早早就停下自己的脚步,早早就在兔子的毛发深处找到安乐窝,我有满腹的好奇,我有那么多不明白不理解,我不轻信,我觉得不对劲所以我是被戳着脑袋、被评价着“你太特了”长大的  我在书中找回自信,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哲学是我新交的朋友,我有多爱他,他就有多爱我,这真正让我平静,让我淡然,我接受哲学的洗礼,我想我终于找到我的信仰,那就是大自然,也就是我自己  其中康德的哲学理论最贴近我的世界观,他可以令人信服的解释为什么我曾经思考过“宇宙从何而来”,并且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我觉得“从无到有”、“大爆炸”这些答案都有点站不住脚但他的宗教信仰那部分,我没有想法  我一直对宗教十分好奇,祁克果的一句话让我有了更深的对于宗教的理解,“重要的并不是__是否真实,而是对你而言,它是否真实  如果想要开始接触欧洲哲学,我认为这本书是最佳的启蒙读物 《苏菲的世界》的读书笔记4  不知道为什么,当老师给我们那么多书本选读的时候,我会选择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没有事先对它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

      一个全新的世界,哲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平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它是通过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一步步使人认识哲学,从中学习哲学而对于像我一样什么都不懂的读者来说,我从读这本书开始就同苏菲一起上起了哲学课从“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看似很普通却让人深思的两个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我的“哲学之旅”探索之路  记得原本我印象中的哲学是那么的深奥,那么的遥不可及,好像并非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而是在象牙塔顶端的学者才有权研究的学术然而看完此书,我的观点改变了应该说,生活之中哲学似乎无处不在而我内心中模糊不定的哲学的定义一下子也变得清晰起来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同时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作对于哲学的思考这又回到了那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两个问题过于疯狂,因为他们会告诉你,“我就是我啊”或者“世界本来就存在的”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对吗?事实上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也是这样的想法  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哲学是不切实际的呢?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学性的问题呢?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他们生活的世界习以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

      说到这让我想到一个用的很好的比喻: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当然这只兔子极其庞大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大家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个完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顺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享乐当大人们的心灵逐渐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规则,当他们不再有想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奇,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那么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当他们过惯了喧嚣吵闹、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便不再去追求那与他们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学,便不愿离开温暖舒适的兔毛深处,不愿像哲学家一样尽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们都不会再去思考像“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了  《苏菲的世界》不是很薄但也不算非常厚,五百多页、四十几万字从买了开始,每天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的读下来,终于是大致的看了第一遍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脑海中就闪现出许多关于书中所说的人和事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

      不过当我发现苏菲和艾伯特只是席德读到的一个故事,而席德和她父亲只是我们读到的一个故事时,我甚至天马行空的想:会不会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种我们看不到的“人”,它们可以像席德读苏菲一样读着我们呢?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对了哲学有了新的认识与顿悟,但也有许多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令我惊奇的是,才将近15岁的苏菲可以理解明白她那位哲学老师艾伯特所说的因为许多地方我没法一下子明白,或许是地域性文化的差别,我在那位哲学老师艾伯特解说的哲学史中有些费解但我想我还会在第二遍、第三遍的阅读中理解它们的就像艾伯特说的:“哲学便是教会人们思考,教会人们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生活的更好我想很多问题虽然不能得到答案我们还可以思考,很多事情虽然不能达到目的我们还有过程 《苏菲的世界》的读书笔记5  马儿为什么叫马,何为马,在没读着本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是某一时间,爸爸妈妈拿着一张图片或是我偶然间从电视上见到这种东西,爸妈对我说,那是马儿,我从此就认识那是马了吧,每天总会见到许多人,许多事,我却从未提出一句:为什么?不只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对此,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

       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人,不停的顺着兔子的细毛向上攀爬着,想探究魔术师的秘密我们比哲人们缺少的只是一颗好奇心,一颗智慧的头脑  哲学家们不停的爬着,同时也不停的呼唤着沉睡的人们,他的呼唤只能唤醒少数有头脑的人,而赢得大多数人的厌恶,苏格拉底最总最终将生命献于哲学服毒自尽,耶稣亦如此我佩服他们的勇气于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德谟特里克斯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仅靠好奇与思索提出原子理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论,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我思故我在一千年,两千年,中世纪,浪漫主义  慢慢我陷入整个欧洲哲学史,开始时很茫然有很多的不了解,越来越发现,其实哲学离生活并不远,我可能不了解一些地域,一些风土人情,但思想是没有限制的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互通的苏菲最终只是希德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我们又是谁呢,苏菲又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也唤醒我们生活的智慧十三岁第一次读苏菲,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会收获更多 《苏菲的世界》的读书笔记6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它介绍了上起希腊时代,下至现代,从古至今延续三千年里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因而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