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塞诗词互文性的应用探析.doc
3页边塞诗词互文性的应用探析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姓名:赵笑晨 学号:2011111151摘要「互文”是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古汉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 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上下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上下句交融, 看似是说两件事,实际上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或一个完 整的句子互文的主要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互文性”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 上文本Z间,一个文本通过记忆、修正、重复向其它文本产生扩散性的影响;并 且任何文本都不能完全脱离其它文本,必定卷入其它文本的相互作用,并且吸收 转换别的文本互文修辞在中学阶段所学的边塞诗词中有较多体现,并冃在边塞 诗词的互文性上,前代作品对后世作品也有较多的扩散和影响本文讲针对中学 语文中边塞诗词的互文修辞,來谈谈互文性在边塞诗词中的发展与应用关键词:边塞诗词;互文;互文性边塞诗词是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词其内容主要以 军旅生活为主,描写边塞的奇异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的艰辛以及将士们的报国Z 志和思乡情感的作品统称为边塞诗词在中学语文阶段,边塞诗词中的互文修辞 以及不同作品之间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1.对句结构互省以汉乐府中的名篇《木兰辞》为例,《木兰辞》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内容 上讲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报效国家的事迹。
在诗中多处运用了互文修辞, 其中最典型的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本句的意义是:将军和壮士 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历经征战终于活着归来两句在结构上运用了“互 省法”,前半句省去“壮士”,后半句省去“将军”将军”和“壮士”分置,前 后文相互交错补充,合乎表达一个意思倘若理解为“战死的都是将军,归来的 都是壮士”那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读这样的对句互省结构对后世的边塞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在边塞诗 歌发展到黄金时代的唐朝,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比比皆是其中,最为典型 的当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王维的《出塞作》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较为典 型的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同时也运用了对句互省的结构将军、都护都是唐 代武将官职名称,全句意为:将军、都护都拉不开角弓,将军、都护的盔甲铁衣 都冷的难以穿上前半句省去“都护”,后半句省去“将军”,前斤句相互呼应, 将边寒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艰苦的战势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同时也使边疆将 士不畏艰难,戍边报国的英雄豪情跃然纸上在王维的《出塞作》中“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一句同样运用 了对句互省的结构。
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的名称,作者在 此以汉代唐,以汉与匈奴Z战代指唐与吐蕃Z战用“朝”和“夜”两个词点名 时间之紧迫,军情之紧急,同时也衬托出了唐军将士从容不迫、机警敏锐、训练 有素、速战速决的军事作风作者运用互省法,却使诗意凝练而深蕴,意蕴深远 2 •同句语义互补除对句结构互省之外,前代边塞诗词对后世作品的扩散和影响,还体现在同句语 义互补这一特征上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例,《出塞》被誉为唐诗七绝的压卷 之作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 一句,“秦”和“汉”互相补充,合表一意:即 明月仍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期的山关,而并非“明月”属于秦朝,“山关”属于汉朝明月和关原本是两个普通的名词,但是分别在前面加上“秦” 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将两个朝代联为 一体,引发读者抚今追昔,在联系后文“万里长征人未还” 一句,深刻揭示出战 争的悲剧性明月和山关跨越了秦朝和汉朝,依旧没有改变,但是有多少出征打 仗的人却再也回不來了体现人们对和平的无限期盼后世宋代词人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和《出塞》有着界曲同工之妙由于长年的征战杀伐、国运渐衰,将军和征夫们 都白了头,留下了思乡Z泪、忧国Z泪。
突出了边关战事的形势堪忧,边塞环境 的恶劣,营造一种悍重悲凉的气氛《渔家傲•秋思》在创作上不仅在同句语义 互补互补方面吸收了《出塞》中互文修辞法的精髓,而冃在创作意境上也将《出 塞》的雄浑悲壮Z美予以转换,形成一种独特的苍凉忧怆Z美感由此可见,互文修辞法在边塞诗词中有着普遍运用,其互文性不仅体现在句 式结构、语义方面,在诗词的意境和美学效果上也有较深远的影响我们在今后 的教学和学习中也即将有新的探索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