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月·平山堂.docx
2页西江月·平山堂 下列文字资料是小编搜集整理后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平山堂》译文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西江月·平山堂》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老仙翁:指欧阳修。
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未转头时皆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西江月·平山堂》赏析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于公元1048年〔庆历八年〕知扬州时所建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叹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叹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平山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叹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叹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叹,道出缅怀之情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叹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那么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那么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冷淡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西江月·平山堂》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缅怀恩师欧阳修,同时也蕴含苏轼自身的人生感慨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那么“三过平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乱生涯 苏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