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doc
8页历年诺贝尔化学奖(1961--1999)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1415 更新时间:2003-11-22 1961 MELVINCALVIN 1962 约翰·考德里·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 约翰·考德里·肯德鲁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一九五七电他首先确定了多肽链在肌红蛋白分子中的空间排列顺序一九五九年,他又查明了肌红蛋白分子的详细结构,从而证实了美国化学家、一九五四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莱纳斯·c·波林关于纤维状蛋白质分子中存在M螺旋体模型的设想为此,肯德鲁和他的同事、奥地利血统的马克斯·费迪南掐·佩鲁茨分享了一九六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1963 卡尔·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 久里奥·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 齐格勒博士用来制造世界上最早的低压聚乙烯 的聚合反应器 从此由三乙基铝和三氧化钛组成的催化剂便脱颖问世了它与齐格勒发明的聚乙烯催化剂被统称为齐格勒一纳塔型催化剂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日,他们共享诺贝尔化学奖的崇高荣誉。
1964 多罗西·克劳宣特·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 她在维生素B11结构分析上做出的贡献,又为这个新时代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在人们能够采用多种方法提取维生素B12,正是仰仗这一研究成果一九六四年,在多罗西·克劳富持·霍奇金一生中是难忘的一年,诺贝尔奖金评选委员会将这一年的化学奖授予了霍奇金她是继居里夫人及其女儿伊伦·约里奥一居里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1965 罗伯持·伯恩斯·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 他对有机合成的重大贡献,荣获一九六五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伍德沃德对有机化学的最主要贡就是他于一九五二年首次提出的二茂铁的夹心式结构这种结构现在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在当时则是很难想象的鉴于这一成就,他荣获了一九六五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1966 罗伯持·桑德逊·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 马利肯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由于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学说而荣获一九六六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7 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 罗纳德·G.w·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 乔治·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 由于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的技术,获得196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艾根等所创立的方法称为“弛豫法”,也叫松弛技术,它包括 温度、压力跳跃法以及离解物效应法 罗纳德·G.w·诺里什同他的学生乔治·波特以及德国科学家曼弗雷德·艾根一起,因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的技术而获得一九六七年诺贝尔化学奖 波特和德国哥丁根大学的艾根协力攻关,使反应动力学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鉴于上述成就,独特与他的老师诺里什及后来的合作者艾根共同获得一九六七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8 拉斯·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 拉斯·翁萨格是美籍挪威人,由于创立多种热动作用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而获得一九六八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69 德里克·哈罗德·理查德·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 奥德·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 德里克·哈罗德·理查德·巴顿教授与挪威的奥德.哈塞尔教授由于在“形成构象极念和把这些概念应用于化学所作的贡献”,共同获得一九六九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一八九四年范德华——拉贝尔理论在立体比学中的一个真正的发展。
奥德·哈塞尔教授同英国有机化学家巴顿,由于“形成构象概念和把这些概念应用于化学反应所作出的贡献”,共同获得了一九六九年诺贝尔化学奖 1970 卢伊斯·弗德里科·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 一九四九年,他就在自己简陋的实验室里否定了这一见解,他找到了一种糖核苷酸,即二磷酸尿核苷葡萄糖这虽然也是一种核苷酸糖,但它的化学活性大于L磷酸葡萄糖今日已知的核苷酸糖约在一百种左右它对由葡萄糖生成肝淀粉能起促进作用,它可作为不同形式单糖类相互转换的过渡形式 1971 格哈特·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 格哈特·赫兹伯格是加拿大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在研究分子光化学,特别是自由基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荣获一九七一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授予他价值达八万八千美元的奖金时说,他所领导的实验室已成为世界上对分子进行光谱分析的著名中心 1972 克里斯廷·波默·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 斯坦福·穆尔 (Stanford Moore) 美国人 (1913--) 威廉·雷华德·斯坦 (William Howard Stein) 美国人 (1911--) 一九七二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化学家:即斯坦福,穆尔、威廉·雷华德斯坦和克里斯廷·波默·安芬森。
安芬森的功绩,在于研究了核糖核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蛋白质的折叠链的自然现象 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福·穆尔,由于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了有关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复杂的生物化学问题;由于对胰腺的核糖核酸酶的研究使酶化学得以进一步发展,与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威廉·霍华德·斯坦博士及美国国立保健研究院的克里斯廷·狡默·安芬森博士共同荣获了一九七二年的诺贝尔化学 斯坦与穆尔先后研制发朗了氮基酸自动分析仪含有磷酸盐的聚苯乙烯色层枉自动分折仪和氮基酸自动程序分析仪,为蛋白质的田定和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3 恩斯持·奥托·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 杰弗里·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 恩斯特·奥托·费舍尔由于制备和测定了由有机化合物与金属原子组成的所谓“夹心面包”结构的化合物(即有机金属化合物),获得了一九七三年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化学家杰弗里·威尔金森和德国化学家恩斯特·奥托·费舍尔,由于研究有机金属化合物所作的贡献,共同分享了一九七三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74 保尔·约翰·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 美国高分子物理化学家保尔·约翰·弗洛里由于在高分子化学领域,尤其在高分子物理性质与结构的研究方面获巨大成就,一九七四年荣获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诺贝尔化学奖 1975 约翰·沃卡普·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 弗拉基米尔·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 英国化学家约翰·沃卡普·康福思和瑞士 籍南斯拉夫化学家弗拉基米尔·普赖洛格由于 在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方面 取得优异成果,共同获得一九七五年诺贝尔化 学奖。
弗拉基米尔·普赖洛格是世界著名的立体 化学家由于在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 领域中的贡献,他与约翰·沃卡普·康福思共同获得一九七五年诺贝尔化 学奖 1976 威廉·伦·利普斯科姆 (William Nunn Lipscomb) 美国人(1919--) 美国哈佛大学无机化学教授威廉·伦·利 普斯科姆由于在硼烷和碳硼烷的分子结构与功 能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获得一九七六年诺贝尔 化学奖 1977 伊利亚·普里戈金 (Hya Prigogine) 比利时人(1917--) 耗散结构理论对于整个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已经 产生或者将要产生划时代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对于揭开生命科学 之谜,将具有重大意义鉴于它的理论价值, 他的创立者于 一九七七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就耗散结构理论的深远意 义和价值来说,它远远超出了一次诺贝尔奖金的价值 1978 彼得·米切尔 (Peter Mitchell) 英国人(1920--) 英国生化学家被得·米切尔由于创立化学 渗透理论面获得了一九七九年诺贝尔化学奖 这是他于一九七O年以来第四次在生物化学研 究领域获得奖赏 1979 赫伯特·查尔斯·布朗 (Herbert Charles Brown ) 美籍英国人 (1912-- ) 乔治·维提格 (Georg Wittig) 德国人(1897--) 从一九六七年起,他发现有机硼 化物不但可作为高选择性硼氢加成反应的试剂,更可用来合成多 种有机化合物,在操作上也相当简单。
英国皇家学院的评语说:“由于布朗及其合作者的努力,有机硼烷已经成为有机化学中用途最广泛的试剂之一,它可以用以还原、重新排列及作为添加剂, 从而开辟了把碳原子连结在一起的种种新的可能性正是由于上 述贡献,他荣获了一九七九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西德化学家乔治·维提格和英国化学家布 朗共同获得了一九七九年诺贝尔化学奖维提格获奖的原因是发现了脱氢四甲磷和酮类、醛类反应可形成烯类这一发现可广泛应用于药物和有机物的合成上 1980 保罗·伯格 (PauI Berg) 美国人 (1926-- ) 沃尔特·吉尔伯特 (Walter Gilbert) 美国人(1932--)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教授 保罗·伯格是世界上第一位操纵基因重组DNA 分子的学者,并由于开创了这一对人类未来极 有影响的新领域,而荣获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吉尔伯特的研究兴趣就完全转到用化学方法决定DNA 上核苷酸的序列,以及利用遗传工程学来制造胰岛素经过几年 的悉心研究,他终于研制成一种直接决定DNA核苷酸的方法 吉尔伯特是采用直读法原理来进行的,故又称为化学降解法这种方法是先利用化学反应把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断,使它们的一端是相同的,并标明有放射性同位素,然后 测定各个片断的长度和另一端的最后一个核苷酸,这样就可弄清楚DNA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每次可以测定台一百至二百个核苷酸的DNA的顾序如果将测过的所有片段再拼接起来,就可知道整个DNA大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的发明,不仅可使科学家准确测定DNA分子的结 构,通过这种结构的测定,还可间接推断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从而纠正以前某些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错误这一贡献的意义是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的因此他赢得了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1 罗尔德·霍夫曼 (Roald Hofmann) 美籍波兰人(1937--) 福井谦一 ( Kenichi Fukin) 日本人(1918--) 霍夫曼正是由于在分子轨道理沦上的贡献,光荣地获得一九 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当今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之一他获奖 时只有四十四岁,而他提出这一著名理论时仅二十八岁 日本京都大学的福井谦一教授和美国康奈 尔大学的罗尔德·霍夫曼教授共同获得了一九 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值得指出的是,这两位获 奖者都是运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量子力学 来解释分子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这在诺贝尔 化学奖设立以来的八十年历史中虽不多见,但 从一个例面告诉我们,物理学和化学正在日益 相互渗透 福井谦一于一九儿一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荣誉院士,同年 发表了《关于化学反应理论》一文,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2 艾伦·克鲁格 (Aaron K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