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精选五篇).docx
18页《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精选五篇)第一篇:《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作品原文 登飞来峰⑴ 飞来山上千寻塔⑵,闻说鸡鸣见日升⑶ 不畏浮云遮望眼⑷,自缘身在最高层⑸ 作品解释 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作品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品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品鉴赏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解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
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第二篇:《梅花》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梅花》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作品原文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品解释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作品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创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作品鉴赏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第三篇:《春夜》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春夜》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春夜》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 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作品原文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作品解释 1、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2、翦翦:形容初春的寒风削面,尖刻刺骨 作品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作品鉴赏 这首绝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宿左省》属于同一题材:“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的前两句相当于杜诗的前两联,都是写景首句是视觉加听觉,以动衬静王安石写的是春天拂晓时的景象;杜甫则因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和百官上朝的马铃声而睡不着,其意义相对要小些,这是由于两人的地位悬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触觉写出了香尽漏残、黎明破晓时分的夜寒意第三句叙事夹抒情,诗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与时际会”,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来,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那样睡不着觉但诗人留下问题:为什么“眠不得”,春色为何“恼人”,诗人故意不说原因恼”字在此处是反义正用,不能作恼恨的“恼”理解,应作“撩”解,杜甫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中的“恼”字即是“撩”的意思,绝不是苦恼得不能成眠。
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但只见月亮移动,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栏干上诗贵含蓄,此诗除第三句外,字字写景,情隐词外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
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