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城市经济发展与西部大开发.doc
7页西部城市经济发展与西部大开发[关键词] 西部经济;城市经济;中心城市[摘要] 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城市数童少、等级规模结构不完善、城市弱态集中,最为突出的则是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市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过来又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振兴西部经济的关健在于强化经济增长核心与节点的有机联系,重新构筑新型的城市经济关系,强化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的联系、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加速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发展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经济区位处于劣势建国以来,由于缺乏大规模的开发,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与东中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际差异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之间缺乏有机的社会经济联系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现有城市的集聚与扩散功能,特别是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市功能,带动中小城市及城镇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一、西部城市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一) 西部省区城市发展的特点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其标志之一就是城市化水平低下,具体表现在:1.城市数量少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但城市总数却只有141个, 仅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0%左右,不到东部地区城市数量的一半。
西部地区一个城市平均要带动约230万人口,而东部、中部地区则只带动约180万人口可见,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城市数量大大少于东中部地区2.城市类别不全,大城市与中等城市数量少,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完善从城市体系结构看,相对而言,西部省区特大城市与小城市的绝对数目及比重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并不算太大(至少与中部地区差距不大),但大城市与中等城市的数目与比重则明显偏小西部九个省区(市)只有3个大城市,仅占全国大城市总数的6.82%西部省区近1亿人口的规模、200万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才有一个大城市,而东中部地区平均约2000万人口、5_15万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就拥有一个大城市大城市数目奇少是西部城市体系结构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因而城市的首位分布法则在西部省区中也表现的较为突出,即一个省区内的首位城市(规模最大的城市)其规模往往比其他城市大的多(城市首位度多在3以上)即使在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四川省,城市的首位度也达到2.36西部省区有35个中等城市,占全国中等城市总数的约17.95%西部省区平均约900万人口、17万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才拥有一个中等城市,而东中部地区平均约500_600万人口、1.5_4万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就有一个中等城市。
就此而言,西部省区在中等城市方面与东中部地区也有明显的差距3、城市弱态集中西部省区城市密度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每1万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只有0.26个城市而东部地区每1万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就拥有2.18个城市即使是中部地区每1万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也有0.83个城市,其城市密度远高于西部地区二)西部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西部九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特大城市七个,占全国特大城市总数的20%左右这些特大城市都是省会城市或全国直辖市,是西部各省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由于西部大城市极为稀少(只有3个,仅占全国大城市总数的6.82%),因此,特大城市在西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西部各省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城市大都地处交通枢纽,拥有优越的经济区位,城市规模巨大,综合功能强,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现代新兴产业,金融、保险、咨询、文化教育高度聚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在西部的特大城市中,分布着大量的国家及地方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口比重大,其科技实力从总体上与东中部地区并无明显的差别,有些省区的科技实力甚至超过许多东中部的特大城市例如四川省的省会成都市,1997年全市(包括市辖区、县)人口占全省人口的约12%,但其主要经济总量却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科技、教育实力则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
因此,城市的极化效应与回程效应在西部的特大城市表现的尤为突出一方面,人口、产业、资本、技术和人才在这些城市高度集中这种集聚效应促使城市产业分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从而带来更高的生产率集聚效应也带来市场的扩大以及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业的发达,从而形成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致使这些特大城市近年来始终处于不断迅速扩张的过程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又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综合功能,吸引了区域内的其他中小城市和周边地域的资本、人才和原材料,在增强特大城市自身发展实力的同时削弱了这些城镇和区域的某些发展机会,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了不良影响总而言之,西部省区特大城市经济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这些城市已经具备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实力与条件西部的中小城市尽管近年来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整体经济水平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城市缺乏活力.难以成为本区域的增长极点,带动小城镇和周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这种情形在西部地区的中等城市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二、西部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西部的特大城市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已经具备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实力与条件。
但这并未从整体上促进西部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更大发展事实上,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l、特大城市的辐射和扩散功能弱,经济腹地幅员有限西部省区特大城市的集聚与迅速扩张,必然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并在其周围地域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人流、物流圈和产业,资金、技术的扩散带事实上紧邻这些特大城市的周边地域通常都是经济最富于活力的地区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西部省区特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在不断强化时,扩散效应则十分有限,未能通过扩散传导作用在更为广阔的地域空间范围引导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结构的转换,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散能力一方面取决于城市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经济实力越强,则扩散能力越大另一方面,城市的扩散能力也还与空间距离有关,城市的辐射作用符合距离衰减规律由于西部地域广阔,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空间距离普遍较大,因而其辐射扩散力难以达到中小城市,并通过它们进一步向更为广阔的地域扩散由于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无法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保持长久、密切的联系,从而其产业、生产要素也难以向中小城市扩散在此情形下,西部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方式只能体现为周边扩散方式,即从特大城市向四周作墨渍式扩散。
这是一种最简单和最自然的方式,但对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而言却是一种效果不佳的方式因为环绕特大城市周边的地域多为乡村集镇或小城市,城市化水平低,综合功能弱,吸纳能力和再扩散能力有限,特大城市的影响力无法通过它们进一步向外围扩散因此,与特大城市形成一体化经济的区域大多只是其周边邻近地域,影响范围小,经济腹地有限西部特大城市的产业、资本、技术、人才优势无法以更大规模、在更大范围向外扩散转移,反过来这又束缚了特大城市自身的发展2、中小城市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城市发展缓慢,中等城市有衰退迹象西部省区早期形成的一批中小城市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借助于国家和地方政府行为实施产业布局,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地域专业化分工,从而保证了这些城市在较长时期内的繁荣,并刘一周边地区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也正是依靠这种地域专业化分工,城市之间维持着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中小城市这种旧有的地域专业化分工关系被完全打破,靠计划强制的地域专业分工被自由的市场竞争所替代,固有的城际经济关系也随之消失,而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分工协作在短时间内又难以形成,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各个中小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呈分散化的自我发展。
另一方面,这些中小城市其产业结构多为能源、原材料、资源加工型的传统产业,受空间距离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这些中小城市与特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极为松散,特大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产业难以向这些城市扩散,致使传统产业失去了改造的机会,产业升级换代缓慢,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与此相反的则是特大城市的聚集功能越来越强大,由此带来的极化效应不断地将中小城市原本并不丰裕的人才、资金吸引到中心城市去如此以来,这些传统中小城市经济的停滞和衰退就不可避免了例如,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区的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和内江市都是一些有一定历史、颇具经济实力的中等城市,其中自贡还是四川省的省辖市但近20年来,这些城市的发展远不及成都附近的城镇,其经济实力增长缓慢,在全省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步下降,更无力带动周围小城镇的发展前几年在一些省区推行的“市带县”并未取得多大的成功,表明西部省区这些中小城市即使在本区域范围也并不具备强有力的核心功能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按照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展阶段理论,西部大部分地区正处于城市体系发展的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即城市空间结构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结合省区内的若干中小城市形成一种初级城市群结构类型。
在此阶段,各省区内产业呈现非均衡聚集状态,特大城市扩张迅速,人口、资本、技术高度集中,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出强烈的极化效应和聚集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极核点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难以对其周边经济腹地形成带动作用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维持着不太紧密的纵向联系,中小城市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表现为有核心无节点的非均衡状态城市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结合点西部地域经济落后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城市数量少、密度小,城市化水平低,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和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西部经济的振兴关键在于西部城市经济的振兴如何充分发挥现有城市的功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三、西部城市经济发展的出路如上所述,西部省区特大城市已经完全具备中心城市所应有的实力与功能,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科技高度聚集,极化效应十分突出但其向外扩散的作用较弱,与中小城市没有形成稳固而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影响辐射的经济腹地幅员十分有限这既使这些特大城市对西部经济发展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过来又限制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中小城市、特别是中等城市由于受经济区位、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与特大城市缺乏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密切联系,难以吸纳到新的产业和生产要素。
中小城市之间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分工协作关系尚未形成,只能以分散、孤立的方式寻求自身发展而中小城市自身经济实力弱、综合功能差又无法带动周围小城镇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振兴西部经济的关键在于强化经济增长核心与节点的有机联系,重新构筑新型的城市经济关系,强化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联系、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加速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网络型的城市经济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西部省区经济振兴的出路之一从西部城市发展的现状看,一方面特大城市无论就其规模、经济实力还是就其综合功能都已具备作为各省区中心城市的条件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不仅拥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城市,而且也有一些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关中平原、成渝地区虽然其中小城市的数量和密度不及东中部地区,但它们都有各自的功能和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群聚性,连接着数量众多的乡镇,共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区域城镇体系因此,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战略应当充分发挥特大城市在西部省区的中心城市作用,加速中小城市发展,特别是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化,强化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联系,促进特大城市的产业和生产要素向中小城市的扩散和转移,并通过中小城市逐次向小城镇和周边地域的扩散,最终形成若干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城市,以中小城镇为网络,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