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文化献礼的《唐镇史韵》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她较为客观地.pdf
199页1 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 88 周年,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之际,作为文化献礼的《唐镇史韵》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她较为客观地地反映了唐镇千年历史风貌感谢《唐镇史韵》的作者、编者和线索提供者,使沉积于民间的唐镇历史文化、古迹、人文、特产得以重现读《唐镇史韵》使我们更加认识唐镇、了解唐镇、亲近唐镇、热爱唐镇 唐镇是“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江南水乡,一条条形如玉带的小河环绕着唐镇的村村宅宅,一棵棵耸天入云的古树象征着唐镇祖先奋斗的形象,一座座形态百异的小桥镌刻着唐镇人民前进的步履我们的前辈为唐镇的建设、发展曾经付出过辛勤的汗水,创造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谱就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乐章 唐镇是“黛瓦翘脊深围墙”明清建筑集聚地之一,一幢幢宅第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一家家院落孕育着建筑文化的精髓,一个个廊棚催生着无限的商机唐镇是人们钟爱的一块热土,是人们施展才华的宝地,这里处处承载着民族的梦想不管是成功者的喜悦,还是失败者的痛楚,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唐镇是“菜花黄,稻花香,棉花白,芦花放”的美丽田园,每一颗种子在这里发芽成长,每一棵禾苗在这里预示丰收,每一粒果实展示了唐镇的魅力,让每一个爱着这块土地的人为她“疯狂” ,为她付出,为她奉献,人人为这块土地辛勤地耕耘着。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唐镇处于现代化开发建设的大好时机,城市化的推进使唐镇发生了日新 月异的变化,新市镇的崛起使人人居有屋,社会保障的健全使人人生无忧,文体设施的建设使人人活得欢,宽阔的道路使人人行更畅……,现在的唐镇呈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景 回顾历史,是为了昭示未来读《唐镇史韵》 ,有感动,有怀恋,有希冀,有憧憬我们挖掘、重温历史,并不是要依恋、沉湎于过去,而是要借鉴过去,为现实发展服务我们要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善于发扬前人勇于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汲取前人的经验为我们所用;善于摒弃前人的不足,使我们少走弯路,把唐镇的新市镇建设推向新的高度,为唐镇的子孙后代创造更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新唐镇将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瞩目,新唐镇将成为浦东大地一颗耀眼的明珠! (曾爱君) (签名) (作者为中共浦东新区唐镇委员会书记) 2 岁月留痕 淳厚古韵 渊远流长 汪正刚 唐镇,成陆于唐末宋初,地处浦东新区中心最初的“唐镇”两字出现在 1961 年 11 月 14 日“唐镇人民公社”成立之时现在的唐镇是 2000 年 6 月撤销 原唐镇、王港镇以后建立的新唐镇,今区域占地 31.8 平方公里。
综观唐镇千年 历史,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蕴含着淳厚古韵的灿烂画卷 境域变迁 北宋靖康年间, 因金兵进犯, 产生了大规模移民潮; 元末明初, 因战事纷乱, 又产生了移民潮我们的祖先陆续来到唐镇这块处女地垒灶煮盐、开垦种植、织 网捕鱼 宋初(960 年) ,唐镇地区隶浙江西路嘉兴府,属华亭县北宋皇祐至至和 元年(1052——1054 年) ,筑捍海塘(亦称大护塘,后称里护塘、内捍海塘、大 护塘、老圩塘) ,纵贯唐镇东部地区暮紫桥、小湾村、一心村宋乾道至淳熙年 间(1165——1189 年) ,华亭置浦东、袁部、青村、下砂、横浦五个盐场,其中 下砂盐场北部和淞北的南跄盐场在原川沙县境内, 唐镇地区的西南部就在下砂盐 场范围1982 年 12 月,虹一村三队唐湘兰在场头挖水井,于地下 3.5 米处发现 了八角形古井,挖出宋影青瓷碗、宋祸釉双系陶罐和南宋韩瓶等陶瓷器皿多件, 以及木质井底板与凹凸榫井砖, 经考证鉴定为南宋遗迹, 命名为 “王港古井” 此 发现说明唐镇地区在宋代就有先民居住村落 元初(1279 年左右) ,唐镇地区隶属江浙行省松江府华亭县元至元二十九 年(1292 年) ,设上海县,隶属江浙行省松江府上海县长人乡,其中虹三村部分 属上海县高昌乡。
明正统年间,曹竹轩开沟挖渠,有了曹家沟雏形天顺二年(1458 年) ,巡 抚都御使崔恭开挖了“都台浦” (曹家沟) 明天启二年(1622 年) ,有“唐家山店” (现在前进村唐家宅)唐氏传人唐 望(字之敏)在“都台浦” (即曹家沟)建造了石桥,取名“唐望桥” 唐望逝 世后,安葬在曹家沟西浜、 “唐望桥”北侧从清康熙年至道光年间,唐家人曾 三次出资修建“唐望桥” ,因桥西有唐家祖坟,于清雍正年间将桥名改为“唐墓 桥” ,后来的唐墓桥镇、唐镇之名由此而来 清雍正二年(1724 年) ,唐镇地区隶属江苏布政使司松江府南汇县长人乡二 十保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六、十八、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 五图,及高昌乡二十二保十二图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朝庭在小湾建社仓, 这是清政府在浦东的三个社仓之一,因此,小湾形成了集镇,这对后来唐镇地区 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嘉庆十年(1805 年) ,割上海县高昌乡十五个图,南汇县长人乡十个图及 八、九两团,设川沙抚民厅十五年(1810 年) ,川沙抚民厅正式成立唐镇地 区曹家沟以东、 三林浦以南, 以及王义木桥向北的以东地区均属川沙抚民厅管辖。
现唐镇地区成为南汇县与川沙抚民厅的犬牙交错地 3 辛亥革命(1911 年)后,川沙改厅为县,直隶江苏省唐镇地区有川沙县 的王家港乡、小湾乡、虹桥乡南汇县的远北市(即张江栅)市北乡(现新镇、 新虹、虹一、虹二、虹三、虹四一带) 、市东乡(现大众、吕三、大丰一带) 、市 南乡(现前进、民丰、唐镇一带) 民国十八年(1929 年) ,改保图制为保甲制, 唐镇地区原南汇县地区为第四区,原川沙县地区改长人乡为第二区民国二十三 年(1934 年)原川沙县将第一区和第二区合并为第一区,包括原第一区的小湾 乡和王家港乡以及原第二区的虹桥乡民国二十年(1931 年) ,原属长人乡的唐 墓桥镇及镇的东、南、北方向的地区设俞公乡(因有俞公庙之故) ,民国二十三 年(1934 年) ,俞公乡更名为曹河乡 抗日战争期间,民国二十七、八年(1938——1939 年) ,唐墓桥镇、王家港 镇、小湾镇先后成立维持会,后改称乡公所,小湾镇改为镇公所抗日战争胜利 后,唐墓乡仍名为曹河乡,王港地区仍为王家港乡、小湾乡、虹桥乡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唐镇地区的行政建置仍有所变动,如曹河乡与三房乡合并为三 河乡,又将三河乡并入小湾乡,后改为城北乡。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唐镇地区专设唐墓乡、小湾乡、虹桥乡、新东乡、吕 浜乡、暮紫乡,部分地区为张江乡、殷浜乡,分属江苏省川沙县合庆区和南汇县 北蔡区管辖1950 年,南汇县有 29 个乡划入川沙县,唐镇的所有区域为川沙县 辖地 1957 年 9 月,撤区并乡,唐墓乡、小湾乡、虹桥乡、新东乡、吕浜乡、暮 紫乡的一半,合并为虹桥乡1958 年 9 月 1 日,虹桥乡成立红旗人民公社,村 为大队,自然宅(或合并)为小队1959 年 1 月 1 日,红旗和曙光(地属合庆) 两公社合并,成立小湾人民公社7 月,调整公社规模,虹桥地区从小湾人民公 社中析出,成立虹桥人民公社1961 年 11 月 14 日,划出虹桥公社的大众、新 二(即新镇村) 、吕三、唐一、唐二、唐三、唐四等 7 个大队和大丰大队的三个 小队,张江公社 的民丰大队、益丰大队一部及孙小桥公社四灶大队一部,建立 唐镇人民公社 1980 年 11 月 5 日, 虹桥人民公社因与上海县虹桥人民公社同名, 故改名为王港人民公社1984 年 4 月,实行政社分设,王港乡人民政府和唐镇 人民政府成立1993 年 1 月,川沙撤县,浦东新区成立,唐镇乡和王港乡隶属 浦东新区。
1995 年,浦东新区撤乡建镇,唐镇乡改称唐镇,王港乡改称王港镇 2000 年 6 月,唐镇、王港镇“撤二建一” ,成立现在的唐镇 唐镇,从成陆到现在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行政建制和 境域的错综复杂,多有变迁,时有分合,但唐镇人民始终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统,在浦东这块土地上辛勤建设新唐镇 富庶宝地 唐镇,地处东海之滨,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地肥沃,气候良好,是典型 的江南鱼米之乡 唐镇人民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将茫茫海滩改造 成为富饶的宝地,变成为粮棉油轮作的农耕地区我们的祖先种植水稻,从原先 的有芒沙粳到无芒沙粳和老来青,经历了不知多少年代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两熟 制改为三熟制,引进了籼稻和晚粳稻的种植;麦子从本大麦、本元麦引进了两棱 大麦,粮食亩产翻番达到双千斤油菜品种也由原来的本地白梗油菜,引进紫青4 梗胜利油菜,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改种 9213 和沪油 69 号品种,单产由 100 斤左 右提高到 300 斤棉花的种植品种从原先的“鸡脚棉” (亦称“本花” ) ,到上世 纪五十年代引进岱字棉,使皮棉亩产从二、三十斤提高到 200 斤。
土法纺织技术的引进,使唐镇地区有了土法织布明清以后,在唐镇每一个 较大的自然村宅都有二、三台木制织布机,并辟有刷布场,每当春雾秋露时节, 刷布场就热闹起来,姑嫂们捧着自家纺制的棉纱来接纱、浆纱、经布,然后上机 织布,日耕夜织很多农家将一段段自织的布匹上街销售,或者自用、馈赠,以 致作为嫁女的必备品土法织布也催生了机械剥绒和染坊的发展,民国初期,唐 墓桥镇、大湾镇、小湾镇、王家港镇都出现了小型的棉花手工加工厂和染坊上 世纪三十年代,四个集镇都通了电源,轧米厂、磨面厂、棉花加工厂、榨油坊如 雨后春笋般分布各处,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活 多样性的土质也使唐镇的种植业得到全面发展,铜鼓地栗(荸荠) 、扁头茨 菇、红沙芋艿、青菱、水蜜桃、紫葡萄、牛踏扁豆、大青豆,以及各种蔬菜植物 九斤黄浦东鸡、娄门鸭、浦东白(猪)等家禽、家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市销品 我们的祖先还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用茅草、稻草、竹子、芦苇搭建草屋,又用稻 草编织草鞋,还用芦花编织冬季保暖的蒲鞋,以致有了草鞋村、蒲鞋村、芦蔽村 之名 唐镇又有数以百计的大小河道,藏蕴着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捕捉鱼虾成为 农民的副业,他们用网、簖、篓、叉、钓、鸬鹚等多种工具和方式,增加了农家 的收益。
小湾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淡水鱼和海洋鱼的重要集散地,特别是集 体化以后,水产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一批批精养鱼塘应运而生,成为鱼种的 繁殖和放养基地 集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集镇的繁荣,四个集镇店铺鳞次栉比,各行 各业林林总总,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茶楼酒肆风靡一时,糕点糖果自制自销,糟 坊酱业香气四溢小湾的鱼市和王家港的廊棚见证了两镇商业的发展,也成为各 自的风景线 民国期间,上川小火车全线通车,使周边群众的出行更为便捷,也带动了周 边的经济繁荣唐镇地区的花边业因此得到进一步兴盛,全镇范围有“绣娘”达 三千人之多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毛巾业又在唐镇迅速兴起,至四十年代,合资 或独资开设毛巾厂多达 30 余家,成为川沙毛巾业的半壁江山上海英商茂昌洋 行在暮紫桥西首购地 30 多亩,创办了茂昌洋行养鸡场,成了唐镇地区第一个外 商投资的养殖场 解放以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迅速增长,农业机械配备增加,从而加速了农 业的发展和农业单产的提高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连年开河兴修水利,发展机械 化生产,抽水机成为灌溉农田的主力1959 年,原唐镇地区第一条灌溉明渠筑 成,建造了一座排灌机口,安装了两台电动抽水机,机口村由此而得名,灌溉受 益包括机口、唐四、大丰等村。
七十年代,灌溉明渠逐步改为暗渠,农业生产稳 中有增,靠天吃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上世纪六十年代,唐镇地区的社办工业和队办工业(简称“乡镇工业” )异 军突起,先是为农业直接服务的农机加工,然后是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业,再 发展到金属加工等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农业的5 高产稳产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商业的大发展则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 1992 年 以后, 唐镇、 王港两个集镇的商业步入了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