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实现.docx
31页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实现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三个层次,其有用性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在网络环境下,根据用户决策目标,提供个性化的合计信息,以实现有用性的质量特征;通过提供两种甚至多种属性的会计信息来兼顾相关性和可靠性;并使成本效益原则比传统条件下得到更好、更充分的体现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及质量特征 要正确地把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首先应弄清楚质量的基本涵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TCl76/DIS8402《质量保证一词汇》中这样认为:“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内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英国标准BS4778《质量保证名词术语汇编》对质量下的定义是:“产品或服务的全部特征和特性,能满足给定要求能力的总和我国国家标准GB6583.1—8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第一部分》对质量的定义为:“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总和上述对质量的权威定义虽然在措辞上略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通用的质量概念,对会计信息、产品质量下—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即“会计信息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而会计信息产品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产品为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而必须具备的那些特征和特性要求”。
然而,要想全面、正确地理解上述会计信息产品质量特征的本质,还必须认识到会计信息产品质员是受到产品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的具体地说,在使用时间方面,当时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会因报告时间的延误而失去本来应有的价值;在使用地点方面,不同的区域、因技术因素、人文因素、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等不同,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不同的要求;在使用对象方面,因使用对象的目标和用途及专业判断能力不同,对会计信息质量会有不同的要求;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会使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随着改变,即从偏重某一质量特征转为偏重另一或另几个质量特征;在市场竞争方面,原来认为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产品,会因为竞争对手的出现而使人们改变对适用性的评价,从而对会计产品质量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揭示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本质:它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相对的概念,而不是固定的概念,即要求内含的质量特征和特性均满足用户需要,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诸特征的最佳结合 根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本质认识,我们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最重要的质量特征一有用性(适用性)。
J·M朱兰博士认为“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适合用户目的的程度,称为‘适用性’‘适用性’这个概念通俗地用‘质量,这个名词来称呼”,它概括了质量特征和特性的全部涵义SLACN0·2也认为“对(用户)决策的有用性(适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需成本的利益”有用性的含义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即对不同用户决策目标的适用性;②产品包含的各质量特性之间的相互适应性;③对不同用户职业判断能力的适用性;④对不同用户使用上的经济适用性;⑤对社会的有用性当然,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适合用户需要,关键取决于其是否相关、是否可靠,是否能被用户理解、接受,这又构成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二层次 第二层次:主要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所谓相关性通常是指与用户决策相关的特性美国SPACNO.2指出,会计信息只有具备“导致差别”的能力,方能确定它与某一决策相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这是大部分文献所肯定的结论但笔者同意斯坦普(StamP,1979)的观点,即决定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而使用者的需求不同,相关性的具体形式和标准会随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和参照系的不同而明显存在差异。
相关性不是会计信息固有的属性,而是使用者对使用信息所作的一种价值判断因此,在传统条件下,会计信息不可能具有对所有使用者都适用的相关性,最大限度体现为对主要信息使用者的相关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反映所要反映的对象,它至少应当包括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五个方面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固有的也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是一切质量特征的基础,但当它与相关性发生矛盾时,相关性就显得相对重要,这是“用户至上”思想的反映可理解性是指会计信息清晰、明了,能被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的使用者理解和认识 应当指出的是,众多会计文献把可比性也作为主要的质量特征之一,目的是增强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会计主体面临的将是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增长的外部经济环境具体表现为:商品价格、利率、汇率变动激烈,反复无常;知识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产品和设备会很快过时,所占的市场和边际利润会在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枪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各种复杂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大量涌现,使金融市场更加变幻莫测,波动频繁;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使资金流动轻型化,交易手段多样化;知识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随机性及爆炸性,迫使企业必须随机应变.以满足个性化市场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高风险性更使一个企业可以瞬间成立,也可以瞬间解散,而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国别之间的巨大差异,更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名存实亡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可比性不应成为会计信息固有的质量特性,但在当前的中国,强调可比性仍有现实意义 第三层次:限制性和辅助性质量持征——主要包括效益大于成本原则,各质量特征之间相互协调和平衡原则,以及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审慎原则等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实现 (一)根据不同用户决策目标,提供个性化的会计信息,以实现有用性的质量特征在现行会计模式下,会计信息的提供是通过编制标准化的、通用的财务报告来实现的,不同的使用者提供相同的财务报告,并使之标准化、程序化,这种报告模式是基于以下基本假设:(1)不同信息用户对信启、的需求是大量的、稳定的、同质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对信息提供者来说是已知的;(2)满足这些信息需求的办法是用标准化的格式来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3)提供标准化的财务报告对于报告单位、审计人员和监管者是经济的、实用的和方便的,能够给他们带来规模效益同时,标准化也简化了财务报告程序并有利于保持不同公司提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因为对一些人而言,可比性对信息使用者至关重要另外,标准化使拥有有限资源的监管者和准则制定者更能有效地监督公司的财务报告行为 其次,认为编制和提供标准化的财务报告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其理论依据源于程序理性,而不是结果理性是会计所可能实现的统一目标(Seal,1993)当人们就会计规则制定权进行谈判并作出合约安排时,人们实际关注的不是这一安排能达到一个什么样完美的结果(实现目标),而在于这一安排是大家(至少是大多数)共同认可的,是遵循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规则与程序作出的,这是程序理性的思想根据西蒙(Simon,1978,1979)的解释,所谓程序理性是指行为是适当考虑的结果,该行为就是程序理性的,因此,行为的程序理性取决于它的产生过程;它强调的是行为机制(程序)的理性,而不是注重结果,结果总是一定行为程序的结果.只要保证了行为程序的理性,结果就是可以接受的;西蒙还认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从而也就无法按照实质理性的方式采取行动,只能依靠采用某一理性的程序来减少不确定性程度,因此.应以程序理性替代实质理性(结果理性)来进行经济学研究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都遵循了程序理性思想,即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应是各方均能接受的,而不论按此程序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能否确保某一(些)目标的实现,能否满足信息用户的真正需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不体现在它自身是多么“真实”,而在于它是否依据该国公认的会计规则及其合约制定权安排进行加工处理,若是,那就是“真实”的。
正因如此,尽管依据德国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信息在美国人看来是“荒唐”可笑,哪里谈得上“真实”二字,但在德国人眼中却是“真实的反映”,反之亦然 然而,随着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广泛运用,特别是知识因素和网络技术的加盟,促使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个性化发展;生产的最终目标是提供满足不同使用者特定需要的个性化产品而不是提供标准化产品;顾客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这种参与可提高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可能性标准(包括会计准则)不再是生产的唯一依据甚至最终日标,而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结果理性思想将成为指导思想,即在由既定的条件和限制所规定的范围内,当行为适于达到既定的目标时,它就是结果理性它强调结果的符合目标性,而不在意产生这一结果的行为程序 正是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招致了对现行会计报告模式的批评,主要表现为:(1)标准化信息是以高度综合为基础的,而每一次综合过程都以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为代价2)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偏好是不同的,提供标准化的会计信息会导致信息过剩或信息不足3)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式下得出的结论,也不利于确定不同信息的价值,从而使报告信息失去应有的灵活性。
4)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标准化报告抹杀了信息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能根据不同用户的特殊要求提供针对性的会计信息,这导致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大大降低,并最终影响财务报告的生存价值因此,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势在必行,而网络环境则为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实现提供厂条件 1.网络交互技术为用户参与会计信息生成过程,提供满足用户特殊需要的个性化会计信息提供了技术保证网络交互技术一般具有双向交流、即时交换、建立一对一的信息联系和多点、多层次、多环节介入的特点1)双向交流:即会计信息不仅可从供给方流向需求方,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向供方提出修正要求,供方据此采取调整和改进措施2)即时交换: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交流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就能保证供给能最大限度地适应需求的变化3)建立一对一的信息联系:信息用户通过因特闷、局域网直接进入企业信息网络(数据库),并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数据库资料的调阅、分析,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是随着数据库的完善,各种高级别的财务分析软件的开发应用,用户调用和分析数据库信息变得更为容易和便捷,这将大大推动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满足,从而完全实现一对一的信息交流:(4)多点、多层次、多环节介入:信息使用者可在会计数据收集之后的任何一个信息处理层次节点介入,按照自己特定的要求选择未经加工、经过初加工、深度加工、完全加工的信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企业编制完成的财务报告。
这种多点介入可以通过介入授权,对不同资格、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用户开放不同层次的数据库来实现 2.数据库技术在会计信息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为企业充分、快捷、有效地提供会计信息,满足用户个性化决策需要奠定了基础数据库是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物,具备数据结构优化、低冗余度、高独立性、易扩充性、数据使用的非过程性以及数据共享等优点,能够有效地管理、维护海量信息而数据仓库是在数据库发展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更大规模的信息资源控制措施其主要设计思想是将分析决策所需的大量数据从传统的操作环境中分离出来,把分散的、难以访问的操作数据转换成集中统一、随时可用的信息而建立的一个大的数据库,其中存储了公司所有业务数据库的数据,如联机事务处理(OLTP)系统中获取的综合数据等 数据仓库对信息的组织与控制方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严怡民,1999):(1)面向主题(Subject-orienled1)数据仓库将数据信息按照主题来组织主题域在数据仓库中体现为一系列相关联的表,共同的键值将同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