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茶馆研究综述.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80565321
  • 上传时间:2022-04-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茶馆研究综述中国茶馆研究综述摘要:这里是品茗啜饮的圣地,这里是冥然儿坐的幽境,这里是会友拜客的佳界,这里 是谈笑风生的乐园在这儿,你可以闭H养神,静静地品味杯中之物,让那甘甜幽香沁入 心脾;在这儿,你亦可泰然四顾,看芸芸众生,观世间百态,知人情冷暖;在这儿,你还 可与友人齐聚一堂,谈古论今,吟诗作对这儿就是茶馆茶馆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 物,是小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即使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它也依然是我心中最光擀的 存在木文仅对近年來对茶馆的研究情况做一个综合概述,以此来慰藉萦绕在心头的悠悠 茶馆情思关键词:茶馆研究,综述小国茶馆已有了几千年的丿力史,是中国輝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近年來,随 着茶文化的发展,茶馆业也开始复苏,人们开始关注茶馆的研究下血我主要从研究文 献、研究内容及研究述评与展望三个方血来介绍中国茶馆的研究情况一・研究文献从数量上看,关于茶馆的研究文献是不多的,"2000年是茶馆研究的起点,在这之前研 究文献其少,而2004年后论文数量由年均4篇上升至年均10篇⑴但也有一些优秀 的书籍血世,如刘清荣《小国茶馆的流变与未來走向》(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徐传 宏、骆范范《中国茶馆》(第二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何小竹《成都茶 馆:一市居民半茶客》(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阮浩耕《茶馆风景》(浙江摄影出版 社,2003),樊丽丽《茶技茶艺与茶馆经营全攻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周爱东 《茶馆经营管理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等。

      论文也发表了不少,如王苗《二十 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丿力史研究》2001年第5期), 吴聪萍《公共空间的变迁与城市日常生活一一以近代南京茶馆为例》(《北京科技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赵甜甜《茶馆功能的演变》(《中国茶叶》2009 年第7期),王梅英,、庞杰《中国茶文化》(《茶叶科学技术》2003年第4期),汤泽 民《中国茶与茶文化传播》(《湖南林业》1995第10期),铃木智夫《清末民初的茶馆》(《琼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等从以上文献可以知,茶馆研究文献涉及到茶馆的发展丿力史、茶馆的功能、区域茶馆及现 代茶馆的经营等,而关于茶馆消费者的硏究则很少涉及硏究文献的数量及涉及范I韦I表明,“中国茶馆研究刚刚起步,训未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 注 (1)二.研究内容茶馆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血:1 •茶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关于茶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刘清荣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初始阶段——晋唐时期、初兴 阶段——宋代、兴盛阶段——元明清、繁衍阶段——近代、复兴与繁盛阶段——当代徐 传宏大致分四个吋期:两晋至唐代、宋代、元明时期、清代和近代。

      黄建宏提到,“关于茶馆最早的文字记述,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宋代, 以志茶为业的茶肆、茶坊已很普遍明代,“当时茶馆已有进一步发展,讲究经营买 卖清代,“在人江南北,长城内外,人小城镇,茶馆遍布 “20世纪上半叶,由于 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各种孑盾尖锐,茶馆成为人们了解时局、预测形势发展和获取各种 信息的主要场所,茶馆数量陡增 “'文革'动乱期间,茶馆被取消 “改革开放 后,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复苏和发展,茶馆这一•古老行业,在中华人地上又一度消失 的茶馆又复苏,勃发生机 "1998年以来,茶馆业、茶饮料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拉动茶产业发展新增长点,茶馆无论从形式、内容、经营理念与文化内涵都发生了很人变 化,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也更具活力2)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对茶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人致的了解2. 茶馆文化的社会功能徐传宏在《中国茶馆》一书小探讨了茶馆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交际功能、信息功 能、审美功能、展示功能、教化功能、休闲功能及餐饮功能此外,连振娟、骆凡凡、 沈冬梅、徐明宏等也分别研究了茶馆的社会功能3. 当代茶馆的类型茶馆的分类,依据的标准不同,分出的类别则不同。

      黄建宏在《中国茶馆发展研究》一文中,将茶馆分为区位茶馆、建筑茶馆、文化茶馆三 类又将区位茶馆分为都市茶馆、景区茶馆、农家茶室、礼区茶室、主题茶馆等,将建筑 茶馆分为古典式茶馆、乡十•式茶馆、欧式茶馆、和式茶馆等,将文化茶馆分为传统文化茶 馆、艺能文化茶馆、复合文化茶馆、时尚文化茶馆而徐传宏则把当代茶馆分为以下类 别:宫廷式、厅堂式、书斋式、庭院式、茶楼式、近代城厢式、农村乡镇式、城市社区 式、茶艺馆、红茶坊、口助式茶居、陶吧式、网吧式、咖啡吧式、茶餐馆、家庭茶室、异 国风情武茶馆4. 区域茶馆研究刘清荣在《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一书中,分别介绍了七个地区的茶馆文化,即 京派文化与北京茶馆、海派文化与上海茶馆、荆楚文化与湖北茶馆、吴越文化与浙江茶 馆、巴蜀文化与巴蜀茶馆、赣文化与江西茶馆、岭南文化与江西茶馆吴旭霞将中国茶馆归为北方茶馆、江南茶馆、四川茶馆和南方茶楼,并对七个城市的现 代茶艺馆进行研究黄建宏则分别阐述了四川、杭州、广东及北京四地茶馆的不同风格5. 茶馆经营研究徐传宏从文化定位、服务项日、茶馆选址、茶馆设计、茶室布置等方面阐述了丿应如何经 营茶馆并提出了茶馆经营者应有的索养,如熟悉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掌握一门外文的 接待用语、掌握茶的冲泡技艺等。

      还谈了一些市场调杳、营销策略、服务方式等经营Z 道其他学者也提出了很多经营理论,余志芬在探索茶馆文化定位后提出茶馆经营思路,陆 尧阐述了茶馆应当具备的特色,蓝彬研究了茶艺馆与门领体验茶文化的关系等6. 茶馆发展趋势刘清荣认为茶馆发展方向是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功能多元、服务多层、文化韵味增 强,并指出了茶馆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黄建宏指岀茶馆与旅游业的结合将进一步 增强,茶馆对促进多业发展将起到较强的拉动作用,并且它将朝多方血转化另外陈香门借用乌家培的未來管理五人趋势理论,提出茶馆管理五人趋势,张建国提出 要用丿力史眼光看待现在和未来的茶馆业,陈文华对茶艺馆的未来走向作了深入思考三.硏究述评与展望综上所述,茶馆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研究文献在不断增加,研究内容在不断 丰富,但总的來说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体有以下表现:%1. 学术力量薄弱涉足茶馆研究的学者不仅数量少,而且持续性差,知识结构单一, 从而制约了茶馆研究的发展1. 多学科交叉研究文献少,研究深度不足现在茶馆研究人多是描述性分析,理论深 度有限,运川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太少1. 研究框架尚未形成日前的茶馆研究都是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 完整的框架和明确的系统。

      所以,未來的茶馆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设立专业或相关的研究机构,促进茶馆的研究茶馆与茶文化密切相关,可联合 茶文化研究机构來促进其研究第二.学科建设问题茶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茶馆硏究不受重视 的情况下,要加强茶馆学科建设第三.加强对热点问题、现实问题的关注未來的茶馆硏究应立足于现代茶馆的经营等 热点问题,使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相信通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把握,我们的茶馆研究一•定会迈上一个人的台阶,从而促进现 代茶馆业的繁荣与发展,使茶馆这颗璀璨的明珠重新散发出夺H的光彩,而我们,亦可坐 在古色古香的茶馆中,细细品味那杯泡了千年的幽幽的香茗 参考文献:(1) .陈曦、夏浩芳、王晓云.中国茶馆研究概述与展望[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09 (11) : 97为8(2) ・黄建宏•中国茶馆发展研究[J],中国茶馆鉴赏,2004(8)(3) .刘清荣.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M],北京:中国农业岀版补,2007⑷.徐传宏、骆瓦瓦.中国茶馆(第二版)[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 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J],丿力史研究,2001 (5): 4广43(6) .吴旭霞.茶馆闲情[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th, 1999. 8(7) .余志芬.关于茶馆业文化定位的认识与实践[J],农业考古,2000(4): 135~136⑻. 陈香白.论“茶馆文化” [J],农业考古,2000(2): 170-172(9) .赵甜甜.茶馆功能的演变[J],中国茶叶,2009(7): 26~28(10) .王梅英、庞杰•中国茶文化[J],茶叶科学技术,2003(4): 3旷40(11) .周爱东.茶馆经营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8 (12).汤泽民. 中国茶与茶文化传播[J],湖南林业,1995、10(19.庄华锋•中国社会生活史[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