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391).docx
16页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2)》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391)盗传必究一、填空1. 我国古代文体按语言形式可以分为三类,名称是散文、韵文、骈文2. 在姚鼐划分的文体分类中《段太尉逸事状》属于传状类;《柳子厚墓志铭》属于碑志类3. 史传的体裁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4. 系统而全而论述文体的著述是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5. 律诗不论七律还是五律,都由八句组成,分为四联,各联的名称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6. 诗律中的“对”是指同一联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粘”是指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一、 二个字的平仄相同7. 律诗的对仗是指两句话在结构、意义上两两相对;工对是指用同一小类的名词或形容词对仗;借 对是指不用字在句中的意义对仗,借用该字其他意义或与该字同音字的意义对仗8.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释词、通句、疏释全章大义、评说9. 系统而全而论述文体的著述是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10. 骈文的特点主要有讲究骈偶与四六、讲究平仄、讲究用典11 .诗律的基木内容是句数的规定、押韵的要求、平仄的格式、对仗的规定12. 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必须符合原文文意、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 的实际_13. 七律对仗的基本要求是颔联、颈联要对仗要对仗;特别是颈联;除首尾两联外必须要对仗;排律 对仗的基本要求是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必须对仗14. 在上古汉语中,表示自我称呼的第一人称代词有“余、吾、予、我、朕”等。
15. “诸”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有多种,其中的一种情况是它可以做之于的合音词,如“公伐诸鄢”16. 古代汉语中的介词一般是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它们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而,组成介 宾词组,充当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方式、对象等17. 我国古书注解源远流长,有多种注释体例: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是传注体;既释经文又兼 释注文的注解体例是义疏体;汇集众说的体例是集解体18. 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一句话读完了,在字旁添加符号标注,叫作句;一种 是一句话没有读完,但读时有个语气上的停顿,然后在字下加注符号,叫作读19. 开创我国文体分类先河的是曹丕,他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系统而全面论述文体 的著述是南朝齐梁时代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和特点都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此后, 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昭明文选》20. 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中,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是直译;在透 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是意译初做今译练习,一般 应直译,切不开任意乱译21. 奏议这种文体先秦就已经出现,起初叫作书。
后来根据内容又可分为四种,即章、奏、表、议 此外还有疏、封事和割子,是奏议的附类22. 《史记》的注本很多,通行的是“三家注”本,即南朝宋裴驷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 记索引》,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23. 传状类的传是指传记,状是指行状,后者又称_行述、行略、事略24. 五律平仄的基本格式是灰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5. 古代散文主要的类型有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应用文26. 在姚鼐划分的文体分类中《岳阳楼记》属于杂记类;《欧阳生哀辞》属于哀祭类27. 骈文的特点主要有讲究骈偶与四六、讲究平仄、讲究用典28. 古文标点错误的类型主要有断句错误、使用标点符号错误29. 古人所说的句读和今天所说的标点的区别是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古代没有冒号 等标点符号30. 无律平仄的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31. 律诗的对仗是指两句话在结构、意义上两两相对;工对是指用同一小类的名词或形容词对仗;不 用字在句中的意义对仗;借对是指借用该字其他意义或与该字同音字的意义对仗32. 开我国文体研究先河的是曹丕他把文体分为四类,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33. 论辩类,正而阐述自己观点的叫论;批驳别人论点的叫辨。
古代论辩文,常在文章标题中使用论、 说、议、辨、驳、难、解、释、考、原34. 序跋和赠序是两类不同的文体书序放在书前的叫序,放在书后的叫跋,又叫后序赠序是由古 代赠言演变来的,到唐代才正式形成一种文体35. 在姚鼐划分的文体分类中《岳阳楼记》属于杂记一类;《欧阳生哀辞》属于哀祭类二、说明下列大号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1.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数:屡次2.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也恨:遗憾3. 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木:根本,代指农业 末:末梢,代指工商业 残:祸害4.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偷:懒惰5. 世之有檄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穰:灾年被:遭受6. 亡不越竞,反不讨贼竟:边境7.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数:屡次8. 王索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慢:傲慢9. 货自龟贝,至此五铢货:货币10. 世之有檄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行:运行规律被:遭受11. 宣子田于首山田:打猎12.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淫:过分13. 文侯不说,知于颜色颜色:脸色14.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竟:最终15. 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涕:流着眼泪16. 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穷:困窘17. 以大杖击二十,垂死,异来庭中18.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素:一贯 慢:傲慢 拜:授,任命19. 世之有檄檄,天之行1也,禹汤被之矣行:运行的规律 被:遭受20.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竟:边境 反:返回21. 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学问:学习和问难22. 厉王虐,国人谤主国:国都 谤:公开议论别人的过失23. 世之有檄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被:遭受24. 纵士卒无赖,邪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无赖:指蛮横无理、放刁撒泼等恶劣行迹 偷:懒惰 货:钱财25. 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得罪:获罪 恨:遗憾26.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详:佯,假装27. 雕琢刻镂融敝文章,所以养目也文章:花纹、纹饰28.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亡:逃亡29. 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也子:此指女儿30.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数:屡次31. 王终遗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坐:因犯罪而受处罚32. 相如奉璧奏秦王奏:进献33. 人有疾病,涕泣分食之涕:眼泪34. 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媳矣少:稍微35.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个艮者恨:遗憾三、说明下列大号黑体字在句中的词性、意义或作用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副词,只2.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是:代词;这3.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以: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竟:副词,最终 为(秦)所:被动句句式4. (项)羽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而: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乃:副词,仅5.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以:介词,表原因6.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以:连词,而7.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副词,只 是:指示代词,这8.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母)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以:介词,表凭借9. 或问儒者日:“方此时也,尧安在?"或:无定代词,有人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副词,只11. 王见之,日:“牛何之?"(何)之:动词,到,前往12. 项羽乃疑范曾与汉有私,系肖夺其权稍:副词,逐渐1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之)于:介词,表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青)于(蓝):介词,表比较的对象14.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夫:指示代词,那为)之:代词,指代想做的事情15.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母)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遗)之:代词,指代母亲1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副词,只17.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之)于:介词,表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青)于(蓝):介词,表比较的对象18.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以:介词,表原因19.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以:连词,而20.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副词,将近21. 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己:自己;前置宾语 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22.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 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少: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少轻: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轻见;助动词,表被动大 方之家:名词词组;有见识的人23. 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夫:指示代词,那;定语尝:副词,曾经;状语24.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人称代词;你25.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且:副词;将近26. 或向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或:代词,有人27.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以: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竟:副词,最终 为(秦)所:被动句句式28. 项羽乃疑范曾与汉有私,稍夺其权乃:副词,就 稍:副词,逐渐29.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而:第二人称词,你。
3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介词,表原因3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副词,将近32.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诸:“之于”的合音词33. 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是:指示代词这,主语34. 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君:名词;君主,主语 臣:名词用作动词;像臣,谓语 虽:连词;即使 得:助动 词;能够,状语35.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经流之大,两挨者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时:按时;状语 辩:通“辨”,分辨;谓语 焉:无实义,句中语气词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1.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固,使动用法,使……固2.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君,名词用作动词,不行君道3.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康魔也窃为陛下惜之富安,使动用法,使(天下)富足安定4.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栖,使动用法,使……栖5.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准绳,名词用作动词,使用准绳6.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君:名词活用为动词,守君道7. 秦数败赵军败:使动用法,使…失败。
8. 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家:名词活用为动词,安家9.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栖:使动用法,使 栖10.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奇:意动用法,认为……奇特11. 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友:意动用法,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