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成果及局限性.docx
4页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成果及局限性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上述清政府在甲午战后推行的一系列新措施,大多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些措施的引导下,全国许多地区“筹议各种机器制造土货之法,规模颇盛似此各省气象日新,必且愈推愈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甲午战后的几年中国资本主义确实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特别是商办企业的发展令人瞩目16208,78%4704,22%官 办 商 办1872~1894工矿企业资本总额(千元)4062,17%20265,83%官 办 商 办1895~19001872~1894 1895~1900官办 商办 官办 商办工矿企业19 53 17 107纺织业2、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使官与商之间的关系较洋务运动时期有所改善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丧失主权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外国资本实力雄厚,享有一系列特权,民族资本则十分稚弱,难以与外国资本抗衡,如果再得不到国家的扶植和支持,缺乏地方官府的保护,更是步履维艰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改变,虽不能说官压商的情况不复存在,但清政府意识到沟通官商联系的重要性,并一再敕令各级官吏务必要联络工商,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这对于改善官商之间紧张状况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首开近代中国国家政权扶持民间工商业发展的先例,其先驱示范效应不应抹煞1898 年戊戌变法后,包括发展工商实业在内的变法措施几近废除但在慈禧太后再次听政后,废除了许多新法,但对发展工商业仍加以鼓励1900 年左右因八国联军侵略,清政府一度放松振兴实业,但 20 世纪初清末新政,则进一步实施振兴商务慈禧强调“商务为当今要图” ,要求“凡有益于国、有便于民者,均应随时兴办以植富强之机” 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可分为决策过程中的失误、实施过程中的缺陷以及清政府政权性质的局限1、决策过程中的失误①缺乏专业的制度制定体系,制度研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清朝于 1903 年设立了商部,出任商部尚书者, 系并无管理工商实业经验的王公贵族,即当时担任贝子振国将军的庆亲王长子载振载振时年 28 岁, 素少历练, 在此之前虽曾被清廷派往欧美和日本等国考察商务,但短时间走马观花式的考察不可能真正获得有关的实际经验,更谈不上切实掌握制定新经济政策的科学方法因此,载振在任期间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所作为只是依靠辅佐的官员如唐文治、王清穆等人,勉强维持和支撑尽管唐、王等人被清政府称为是“谙达时务,熟悉商情”的官员,有的甚至还曾投资兴办实业, 较诸载振更了解国内外工商业发展状况,但作为出任商部最高官员尚书一职的载振却不谙商情,势必在许多方面会形成障碍。
②商部的权力在多方面受到掣肘,这一缺陷使商部在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中,颇受影响 [清政府、外务部、西方侵略者]当时的清朝政治体制仍然是封建专制统治,商部必须完全听命于朝廷,并无任何商量的余地清廷的一道上谕, 即可从根本上影响到商部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决策而上谕主要是体现慈禧太后一人的意旨,并非经过民主程序由有关机构作出的决定在清朝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地位排列中,外务部位居第一 ,商部居第二这对新设立的商部来说已属不易,但却不能不受到外务部的牵制特别是制定涉及洋商的一些经济政策时,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 ,使得商部不能按照自己的设想作出决策除了内部各种不利条件的限制,清政府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还经常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阻挠,即西方各国侵略者的干预由于清政府对此种束缚无法予以摆脱,也就往往不能按照自己预期的设想 ,对有关的经济政策进行顺利有效的决策并付诸实施例如商部为了保护商标权,修改商标注册章程,但是外务部屈服于外国势力的压力,将商部制定的新章程一一呈递给各国,多次谈判后,商部只能按照各国要求进行修改】③制度制定机构与其他部门存在职能交叉。
